蒲松龄《狼三则》原文与翻译( 四 )
省略主语:6.“顾野有麦场”中省略主语“屠”,可补充为“屠顾野有麦场” 。
倒装句 :7.“投以骨”中“以”是介词结构后置,正常语序应为“以骨投” 。原文为“以骨投之” 。
辨正
“其一/犬坐于前”中“犬”为“像狗一样”,作状语,非主语,准确翻译为“其中一条狼像狗一样蹲坐在前面”,所以节奏划分对于理解本文至关重要 。如若节奏划分错误,则会产生误解,认为“其中一条狗对坐在前方” 。简而言之,学习文言第一步应为节奏朗读,以初步感悟文意 。
分析
《狼》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狼三则》 。
《狼三则》都是写屠夫在不同情况下遇狼杀狼的故事 。第一则着重表现狼的贪婪本性,第二则着重表现狼的欺诈伎俩 。第三则着重表现狼的爪牙锐利,但最终却落得个被杀死的下场,作者借此肯定屠户杀狼的正义行为和巧妙高明的策略 。三个故事都有生动曲折的情节,各自成篇,然而又紧密相关,构成一个完整统一体,从不同侧面阐发了主题思想 。
本文可分三段:第一段(屠夫遇狼)写两狼追赶屠户,屠户时而迁就退让,继而被迫抵抗自卫 。这一段又分为三层,从“一屠晚归”至“缀行甚远”,简洁地叙述了屠户遇狼的时间、地点和情况 。一个卖肉晚归的屠户,在“担中肉尽,止有剩骨”,却又行人断绝,孤立无援的情况下,让两只恶狼给盯住了 。草草几笔,就勾画出危急的处境,紧张的气氛,实在扣人心弦,为后面描述屠户的斗争策略作了铺垫 。
(屠夫惧狼)面对意想不到的恶狼,屠夫首先是“惧” 。于是采取迁就的策略,“投以骨” 。屠夫最初认为,只要满足狼的贪欲,就可脱险 。至“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也似乎如他所料,使两狼“缀行甚远”的情况暂时有了改变,文笔十分曲折 。可是照样投骨的结果,只不过让后狼暂时停脚,而“前狼又至”;直到骨头投尽了,也没有填饱饿狼的饥肠,而“并驱如故”,因此屠户处境更加危险 。这就充分暴露了狼的贪婪本性,证明了屠户退让迁就策略的失败 。这是第二层 。
“屠大窘”,说明在危急的关头,他产生了激烈的思想斗争 。他明白自己已面临生死抉择,或者被狼吃掉,或者把狼杀死 。怕死是不行的,退让是无用的,唯一的方法是:杀狼 。屠户已在事实面前吸取了教训,开始考虑如何改变“前后受敌”的不利条件 。他机敏地环顾麦场且速“奔倚”在积薪之下,放下担子,拿起刀,利用麦场的有利地形,改变了途中两狼并驱的局面,避免了前后受敌的处境 。“狼不敢前”是屠户敢于斗争的初步效果,并非它们开始退让 。“眈眈相向”,说明两狼既凶狠又狡诈,也准备变换策略,寻机残害屠户 。这样,双方进入相持阶段 。这是第三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