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原文及翻译( 三 )
32. 扶:扶持 。将:助词,不译 。
33. 姊(zǐ):姐姐 。
34 理:梳理 。
35. 红妆(zhuāng):指女子的艳丽装束 。
36. 霍霍(huò huò):模拟磨刀的声音 。
37. 著(zhuó):通假字 通“着”,穿 。
38.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
39. 帖(tiē)花黄:帖”通假字 通“贴” 。花黄,古代妇女的一种面部装饰物 。
40.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说,提着兔子的耳朵悬在半空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动弹,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扑朔,爬搔 。迷离,眯着眼 。
41.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两只兔子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42. “火”:通“伙” 。古时一起打仗的人用同一个锅吃饭,后意译为同行的人 。
43. 行:读háng 。
44. 傍(bàng)地走:贴着地面并排跑 。
【背景】
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疆场数年,屡建功勋,无人发现她是女子 。唐代追封为孝烈将军,设祠纪念 。它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从历史地理的条件可以判定事和诗可能产生后魏,这诗产生于民间,在长期流传过程中,有经后代文人润色的痕迹,但基本上还是保存了民歌易记易诵的特色 。
【影响】
《乐府诗集》是古代管理音乐的机构也是最完备的一部乐府歌辞总集,后来把乐府的诗也叫乐府,其中的民歌,较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民,分南歌、北歌两大部分 。南歌,即南朝民歌,注重抒情,语言浮华,用词细腻,风格委婉 。北歌,即北朝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木兰诗》与汉代乐府民歌中的《孔雀东南飞》合称“乐府双璧” 。
【整体把握】
《木兰诗》是我国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长篇叙事民歌,也是一篇乐府诗 。记述了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征战沙场,凯旋回朝,建功受封,辞官还家的故事,充满传奇色彩 。
第一段,写木兰决定代父从军 。诗以“唧唧复唧唧”的织机声开篇,展现“木兰当户织”的情景 。然后写木兰停机叹息,无心织布,不禁令人奇怪,引出一问一答,道出木兰的心事 。木兰之所以“叹息”,不是因为儿女的心事,而是因为天子征兵,父亲在被征之列,父亲既已年老,家中又无长男,于是决定代父从军 。
第二段,写木兰准备出征和奔赴战场 。“东市买骏马……”四句排比,写木兰紧张地购买战马和乘马用具,表示对此事的极度重视,愿为父亲分担压力;“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马不停蹄,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 。这里写木兰从家中出发经黄河到达战地,只用了两天就走完了,夸张地表现了木兰行进的神速、军情的紧迫、心情的急切,使人感到紧张的战争氛围 。其中写“黄河流水鸣溅溅”“燕山胡骑鸣啾啾”之声,还衬托了木兰的思亲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