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之咏》教学设计( 三 )
教学板书:
歌唱美丽
花之咏
追求光明
借花喻人
《花之咏》教学设计(二)
教材分析:
本文是黎巴嫩著名诗人纪伯伦(1883—1931)散文集《泪与笑》中的一篇 。《花之咏》可以理解为“花的歌唱”,品读全文,更像是一封花的自白书 。诗人采用拟人的写作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写出了花的心声;在前3段“我”分别把自己比作了“大地心中的一句话”、“坠落到草地上的一颗星星”、“大地的女儿”、第4小段讲了自己的用途“朋友间的礼物”、“新娘头上的鲜花”甚至是“祭拜逝者的赠物”,“花”是世上美丽事物、人间真挚感情的象征;在5、6段“我”又歌颂了自己从清晨到黄昏,从大地到空中与微风携手同百鸟相伴的幸福美好生活;第7段则表达了花的理想:追求光明 。本文表面上是关于花的描写,实际是作者在借物抒情,作者已与花融为了一体,字里行间洋溢着对花的欣赏和赞美,潜藏着作者的对美丽和光明的渴望与追求 。诗人以流畅的语言,清新的文笔,愧丽的想象,新奇的比喻从平易中发掘隽永,在美妙的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 。
学情分析:
本文是本单元的第三篇课文,通过前两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对借花抒情、借花喻人的写作手法有了较深的了解与感悟,而本文作者在抒发自己对花的赞美与喜爱的同时借花表达自己对美丽对光明的追求,正是两种手法的有机结合 。加上“花”是学生们身边十分常见的也是大家较为喜欢事物,学生对它们的形态外表以及生长习性比较了解,所以本文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不难理解 。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背诵喜欢的段落 。
2、能用第一人称和拟人的手法仿写课文 。
3、通过诵读课文体会到作者对美丽与光明的渴望与追求,并与自己情感产生共鸣 。
教学重难点:对“我永远仰目朝天,不为看到我的幻想,而是为了看到光明 。”的理解 。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一、解题导入
1、直接出示课题
2、查字典,“咏”什么意思?(歌唱)
3、结合预习,想一想“花之咏”什么意思?(花之咏就是花的歌唱 。)
花到底对我们唱了些什么呢?让我们来静静的听一听
二、初读课文
1、录音示范读 。
2、听之后有什么感受?
3、谁愿意代替花“唱唱”这首歌?(知名分段读)
4、你觉得他们读的怎么样?(生生互相评价)
三、品读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语气自由读课文,对喜欢的段落可以多读几遍 。
2、小组交流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
3、选自己最喜欢的段落,用喜欢的方式表达自己读后的感受 。(语言交流、画一幅画、唱一首歌、表演、吟诵一首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