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由来及发展历史( 二 )
中国远古对龙的崇拜信仰一直延续下来 , 把龙视为管雨水的动物神越来越明确 , 所以《左传》桓公五年说:“龙现而雩” , 是说惊蛰以后龙就要出现了 , 这时要举行祈求降雨的祭祀 。战国时的地理、神话著作《山海经》中也说 , 应龙居处在南方 , “故南方多雨” , 而烛龙“不食不寝不息 , 风雨是谒” , 也就是经常招来风雨 。由于想象中的龙能腾云驾雾 , 于是迷信龙能给人带来祥瑞 , 来到人间便可以化身为帝王天子 , 以致把皇帝称为真龙天子 。
直接借助龙的形象举行求雨活动的最早记载 , 见于西汉董仲舒的《春秋繁露》 。书中提到舞龙求雨的活动 。在汉代画像石上也刻有“戏龙”的舞蹈场面 。这些都可以看作后世耍龙灯的滥觞 。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 , 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 , 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 , 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 。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 。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 , 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 。宴会上 , 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 , 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 , 压放在斛下 , 让大家猜 。根据猜的结果 , 有赏有罚 。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 , 又有娱乐 , 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 。不过 , 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
到了元朝 , 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 。《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风俗时提到 , “二月二 , 谓之龙抬头” 。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 , 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 , 叫作“龙鳞”;若包饺子 , 则称为“龙牙” 。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 。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 。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 。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 , 食面者谓之龙须面 。闺中停止针线 , 恐伤龙目也 。”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 , 妇女还不能操做针线活 , 怕伤害了龙的眼睛 。《辽中县志》记载民国时当地二月二的民俗说:“二月二日 , 俗称龙抬头 。晨起以竿敲梁 , 谓之敲龙头 , 意谓龙蛰起陆 , 盖时近惊蛰之期 。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 。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 , 盖取龙抬头之意云 。”这是辽宁地区的民俗 , 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 , 把龙唤醒 。同时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
推荐阅读
- 工作计划|初二班务工作计划表怎么写
- 工作计划|初二信息技术教学计划表范文
- 工作计划|初二2022年语文教学计划范文
- 工作计划|初二2022历史教学工作计划书范文
- 工作计划|幼儿园中班十二月工作计划表怎么写
- 工作计划|初二历史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 工作计划|初二语文教学计划模板范文
- 工作计划|初二语文上册个人教学计划
- 读后感|《宝贝宝贝》读后感
- 傅雷家书读后感|傅雷家书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