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二 )
说到“缺陷” , 我认为“缺陷美”也未尝不是雨果创作《巴黎圣母院》的一个成功之处 。雨果笔下的卡西莫多决不是一个完美的人物:卡西莫多被副主教克洛德收养 。对卡西莫多来说 , 克洛德是他的“再生父母” , 他对他只有惟命是从 。然而 , 为何卡西莫多在爱斯梅拉达的问题上对副主教有了一丝“叛逆”之心呢?——副主教得不到爱斯梅拉达就要将她处于死地 , 而卡西莫多却誓死保护着她 。这难道是因为卡西莫多也认识到了克洛德肮脏的内心以及封建教会势力的黑暗吗?我想 , 对于卡西莫多来说恐怕有些“勉为其难”了 。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 , 虽然这是一种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不求回报的爱 , 但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自私的 。不然的话 , 就不会有卡西莫多和流浪的乞丐们在巴黎圣母院的那场大战了 。关于这一点 , 我了解到有人说这是雨果塑造卡西莫多的一个败笔 。但是我想 , 卡西莫多有了“缺陷”才显得真实——他不是一个神 , 而是一个人 , 一个普通人 。
最后 , 戏剧性的场面也是《巴黎圣母院》吸引我的一个原因 。卡西莫多在众人的嘲笑声中戴上了“丑人王”的花环;他誓死保护爱斯梅拉达却又是道貌岸然的克洛德的帮凶;他刚在钟楼上目视着自己心爱的姑娘嫁给了“绞架” , 却又不得不再将自己的“再生父母”摔成碎片……作为一部浪漫主义著作 , 戏剧性的场面给我们以扣人心弦的震撼 , 又把人物之间和自身内心的矛盾冲突表现得淋漓尽致 。一幕幕场景栩栩如生 , 我仿佛身临其境 。
夸张的描写、强烈的对比、“缺陷美”的成功塑造、戏剧性的场面烘托 , 以上的这些写作特色使得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浪漫主义作品的典范
【《巴黎圣母院》读后感】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是作者笔下的当时的那些建筑 , 那些奢华的象征权力的教堂 , 人们还不知道可以拥有自己的思想 , 以及为了自己的愿望可以做什么事情 , 一切都假借神圣的宗教 , 一切都假借神圣的教堂来展现 , 展现建筑家的审美观 , 也就是个人的才华 , 或者展示自己的能力 , 我想那时的人们 , 把人性深深地埋在一件神圣的宗教的外衣下面 , 典型的人物就是副主教——克洛德 。从那许多的错综复杂的毫无章法的建筑群 , 我们不难看出 , 当时人们的内心是怎样的压抑 , 怎样狂躁 , 那些像雨后春笋一般从地下冒出来的教堂的尖顶 , 正是人们扭曲的灵魂在对着苍天做这无声的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