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
乡土中国读后感(一)
韩寒的一句著名的语录是这样的:“世界上有两种逻辑,一种是逻辑,一种是中国逻辑 。”我看到这句话的不仅觉得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有时另我们自己都感到费解 。确实,每个国家都有着一套自己独有的文化体系,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中 。中国的人情社会,即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处世方式让注重平等的西方人感到困惑 。而西方人的一视同仁也让中国人觉得有些缺乏人情味 。作为中国人,我对中国特有的社会现象感到熟悉,但有时也会心生疑惑,为何中国人会有这些特点?
《乡土中国》描绘出了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支配着生活各个方面的体系 。因为是初次阅读,我对于书中的内容真正理解的不太多,某些观点也是让我觉得似懂非懂 。但本书描绘的体系解答了我对中国一些社会现象的困惑,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中过于西方的那些文化社会差异在我看来也更容易理解了 。
中国的人情社会有时也会令人感到苦恼 。走出社会靠人脉,办事注重人情关系,这些现象时常让我对将来走出社会参与社会竞争感到一丝压力,光靠个人的奋斗还不足以使自己在社会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有时也会感叹中国人为什么无法像西方人那样公平地靠个人实力竞争 。《乡土中国》的《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两文中,作者费孝通先生论述了中西社会格局的差异,并从这差异出发解释了中国人与西方人对待他人的不同道德观念 。费孝通先生认为,中国人与他人发生关系,是以自己为中心,如波纹般一圈一圈向外层推出,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圈子内,与中心的关系密切程度当然不同 。因而,中国人无法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程度处于不同圈子的人一视同仁 。而西方人的观念中,个人是依托自己属于的团体而与这个团体内的人发生相互联系的 。同时他们信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因而他们认为对每个人一视同仁是理所当然的 。相比之下,中国人对待他人时更注重关系的亲疏程度,所以就会对于自己关系更密切的人给予更多关照 。
人情社会有时令人伤脑筋,但不得不承认从另一方面来说它又是合理的 。“亲亲相隐”和“大义灭亲”这两种行为相比,大多数人更认同“亲亲相隐”且实际行为也偏向于此 。我认为“大义灭亲”是残酷的,人的私心使人在感情上很难做到真正的平等对待亲人与陌生人 。法律中有专门的回避制度,当被审判的人与自己有着亲密关系使,审判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必须回避,从而保证公平也保证司法人员免受“法理亲情冲突”的困扰 。
由于我学习的是法学专业,《乡土中国》里的《无诉》一文令我印象深刻 。学习法律后,有了法律信仰,便相信是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好规范 。读《无诉》一文,文章的第一句“在乡土社会里,一说起‘诉师’,大家就会联想到‘挑拨是非’之类的恶行 。”便令我意外 。一直把法律的发展看做是社会进步的发展,却不知传统社会中自有一套约束人们行为的“礼” 。不同于今天的掌握法律需要专门的训练,乡土社会中的“礼”是每个人都熟习的一种道德 。克己复礼,人们靠内在的良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而法律依靠的更多的是国家强制力 。由此看来,“礼”在乡土社会具有相当的合理性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