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 三 )
希腊是“城邦社会”他们的城邦是由不断从外面迁移来的人组成的,而不是土生土长的,对城邦事务进行管理时,就必须协商,最后妥协,这就形成了名著的传统 。不仅城邦内部如此,各城邦之间由于力量相当,不能形成专断,所以也表现出一种协商和妥协 。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 。由于地处岛国,土地稀少,且多火山地震,生态环境恶劣,所以日本人对土地有着特别的渴望,同时也有很深的危机感,这也就造就了二战时日本的“大陆计划”,企图征服中国,征服世界 。在一部日本影片中,日本即将沉入海底,而多数国家对此置之不理,对日本移民也不断排斥 。这些都体现了日本民族沉重的危机感 。也是由于这个原因,日本人给人以心胸狭隘之感,喜欢剖腹自杀的也只有日本比较常见 。日本也是世界上压力最大的民族之一 。
所以一个国家所处区域的环境和天气等对民族性格的形成有很大影响,中国也不例外 。中国地处亚欧大陆东部,有长江和黄河两条大河,同时是季风气候,适宜发展农业,这使中国成为古代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东部有漫长的大海,南部大多是高大的山地和丘陵,北有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西部则更有世界第一的青藏高原,在加上后来修的万里长城,中国几乎处在一个完全封闭的环境之中,而中国人也体现出更多的保守性 。当然这只是大环境,最重要的原因依然是对土地的依赖,也就是处在农业社会中 。农业对土地,气候,水利有着特别的要求,一旦选择一块地后,人们便不愿意迁徙 。由于人口的增加等带来的粮食的增加,也很少有人另外去开垦土地,而是通过精耕细作来增加产量 。而精耕细作的技术也是祖上传下来的,所以安土重迁,重传统,不愿对外开放 。
东西方文明的不同,从根本上说是农业文明与工商业文明的不同 。在氏族社会向国家转化的时候,不同的文明选择了不同的道路 。社会制度是生产生活资料的分配方式,在氏族社会靠的是“武力”,在向国家转化时,以中国为代表的农业文明选择了”权力“为主导的分配,形成了高度集权和专制的封建社会,而以希腊为代表的工商业文明则选择了“财力“为主导的分配方式的社会 。除了性格和制度上的不同,在文化方面也有很明显的表现 。以哲学为例,西方的哲学是思辨最强的,中国的思辨和保守二者兼有,而印度的哲学则是思辨性性最弱 。
乡土社会即熟人社会,有自己独有的特点
首先是一个人为中心的框架型社会关系 。在乡土社会中的社会关系,是以个人为中心而发散出去的一系列社会关系 。社会没有给人安排具体的权利义务,在这个基础上由个人自主形成各种社会关系,而是安排了一个框架,每个人把不同的人往这个框架上放 。每个人都有父子,母子关系,但是每个人又都是不一样的 。社会对具体的社会关系进行管理,是通过对一类社会关系制定了规则来实现的 。儿子必须顺从父亲,但是不会说某个人必须顺从自己的父亲 。典型代表就是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是一种等级秩序的体现,但从本质上说就是这个社会的规则,规范着所有人 。在这个基础上又进一步衍生出了远近亲疏 。春秋战国时的”礼“要求别内外,定亲疏,序长幼,明贵贱,这就要求在社会中分出远近亲疏,即区别对待 。在《红楼梦》中,贾宝玉说林黛玉和他是姑表,而薛宝钗是姨表,所以林黛玉不薛宝钗亲,可见远近亲疏的深入人心 。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