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读后感( 四 )
其次是无诉 。在古代,进衙门先打三十大板,刑讯逼供更是常事,善恶全凭那个高高在上的县老爷的眼睛 。乡土社会的人怕打官司,出了官司不好打外,更重要的是几乎没有官司可打 。由于生活在熟人社会中,谁是谁非大家自有明鉴,有过错的人必然要受到舆论和道德的谴责,所以打官司几乎没有必要,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下都不会进衙门打官司,法律也因此而失去了生长的土壤 。
再次是男女有别 。男女有别是保持男女之间的距离 。大家子的男女分分房别院的居住,平时也很少往来,像贾宝玉那样的则叫封建社会的叛逆,在日常生活中也是男女授受不亲,否则就是越礼 。在农村中则表现为不可偈越的男女分工,女的就呆在家里干活,交往的永远都是婆婆大娘之类的人物,男的有空时也很少呆在家里 。在中国社会中同性关系亲密,异性生疏,在西方社会是恰好相反的 。
最后是“长老制“ 。长老制的普遍体现就是”孝“,家里的老人永远都是最高权威,任何人不得侵犯 。在一个家族,就体现为族长,从以前那些浸猪笼的事例来看,族长的权力是非常大的,而且这种私刑也是受到官方认可的 。在一个乡里,则表现为那些特别有权威的人,比如说阿Q正传中的赵老太爷等人物,他们没有任何职位,却人人都听从他 。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中国固然不能再叫乡土中国,但中国的乡土性却依然存在,特别是农村,依旧还是熟人社会 。
舆论的力量 。以前曾听说过一个案例 。一个外出务工的女青年回家后钱借给了同村的人,因为是熟人没有打借条 。后来那人赖账不还,并且还不承认借过钱,女青年没办法只好挂上一块牌子在街上哭闹,希望大家为她主持公道 。这就是乡土社会的一种特性,寻求道德和舆论的帮助 。却很少想到用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利 。直到现在很多人仍有很多人借钱不打借条,认为熟人这样做显得生疏,足以可见维权意识的淡薄 。
重远近亲疏 。人在社会中必然有远近亲疏,但如果不分场合的运用就是一种错误 。在社会中走后门,找亲戚的风气很严重 。许多人刚上大学工作都已经安排好了 。提拔自己的亲戚,通过别人拉近关系,以获得某个职位,这样的例子数见不鲜,贪污腐败也因此而多了不少 。“有关系“是对大多数人的一种不合理中的排斥和挤压,是一种不公平竞争,和现代社会的公正平等是格格不入的 。
中国人给外国人的映现要么就是冷漠要么就是热情过头了 。对于一个不认识的人中国认识冷漠的,或许是因为保守的天性,或许是心怀戒备,总是保持着远离和事不关己的态度 。但对于熟人,中国人很热情慷慨 。爱饭桌上可以为你夹无数次菜,饭后争着埋单,可以无偿的做很多事
推荐阅读
- 三个傻瓜读后感
- 三角地读后感400字
- 容斋随笔读后感
- 撒哈拉沙漠读后感
- 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读后感
- 三寄小读者读后感
- 日月读后感
- 三国志读后感2000字
- 撒哈拉的沙漠读后感
- 撒哈拉的故事三毛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