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 “我必须上船才能找到证据!”( 二 )


“成为专家后 , 去的火灾现场更多了 , 从天上的飞机、水里的轮船、舰艇、到地上的火车、汽车 , 我都调查过!”鲁志宝略显自豪地说 。
而大连5.7空难是让鲁志宝至今还记忆犹新的一次“出现场” 。
2002年5月7日 , 一架从北京飞往大连的民航客机在大连机场备降时起火 , 飞机落入海中时解体 , 机上103名乘客及9名机组人员不幸遇难 , 这一重大事故在国内外航空界引起轰动 。
空难发生后 , 鲁志宝受命赶赴大连参与事故调查工作 。 由于飞机坠落海中时 , 强大的冲击力令机身解体 , 形成了无数大大小小的碎片 。 要查明原因 , 就只能从海里打捞碎片残骸 , 再一点点拼接起来勘查痕迹 , 由美国联邦调查局和波音公司组成的美方专家组也抵达了事故现场 , 中美两国的火调专家在一堆堆残骸中也开始了一次调查技术“大比拼” 。
随着打捞上来的残骸越来越多 , 火灾蔓延的痕迹轮廓也就越来越清晰 , 鲁志宝通过高超的火灾痕迹辨识及痕迹解读功力 , 清晰地刻画出火势和烟气从通道地板向四周蔓延的轨迹 , 为接下来提取物证并得出汽油纵火结论奠定了坚实基础 。 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里 , 他带领团队成员在实验室检测与现场勘查的路上往返奔波、不辞疲惫 , 在国际同行面前全面展示中国火调人的时代风采!
“只要到了现场 , 我就像一台拧紧了发条的机器 , 不查明真相是不会停止的!”这是鲁志宝对自己的评价 。
2014年3月1日 , 晋济高速公路山西晋城段岩后隧道发生特别重大道路交通危化品燃爆事故 , 导致40人死亡、12人受伤、42辆车烧毁 。 受公安部消防局指派 , 鲁志宝赶赴事故现场 , 加入国务院事故调查组 。 他对事故车辆进行了全面勘查 , 通过搜集大量证据和精准技术分析清晰地还原了事故过程 , 经过二十多天通宵达旦的勘查鉴定工作 , 最终认定了此次事故为甲醇液体泄露遇电源线短路火花引起的 。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领导对鲁志宝给出的认定结果予以高度肯定 , 山西消防总队的同仁更是称赞他为“火调科学家” 。
▲鲁志宝勘查北京首都机场国航“8.27”飞机火灾现场
在队员们眼中 , 鲁志宝是“主心骨” , 多难的案子到了他手里准能找出线索 。
2018年11月28日零时40分 , 河北省张家口市盛华化工有限公司发生重大爆燃事故 。 大量易燃有毒氯乙烯气体弥散到空气中 , 厂区及国道上的车辆和人员顷刻间淹没在一片火海之中 。 事故造成24人死亡、21人受伤、38辆大货车和12辆小型车损毁 。 次日 , 鲁志宝接到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领导指示 , 带领队员驱车300余公里 , 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开展调查 。 因氯乙烯泄漏量大、蔓延扩散范围广 , 燃烧爆炸严重 , 给引火源的认定造成极大困难 。
经过六七天艰难的调查 , 对于火源的查找始终没有进展 , 大家都心急如焚 。 此时 , 鲁志宝提出将调查范围扩大至几百米外的过火区域 , 直至对面另一家企业厂区内 。 经过仔细勘查 , 地面上凌乱的血脚印和一个被烧损的电加热炉引起了他的警觉 , 炉里还依稀可见几根熔化的焊条 。 此时 , 一幅幅画面在他脑海中连续浮现 , 仿佛串联出火灾爆炸事故的全景 。 他笃定地说:“这次火灾的原因一定和这个电加热炉有关!极大可能是因为工人使用炉子后忘记关闭电源 , 高温电阻丝引燃氯乙烯所致 , 火源就是这个炉子!”这坚定的判断为确定起火源拨开重重迷雾 。
就在此时 , 视频分析组从监控视频中捕捉到起火点附近建筑墙体上的异常光亮点 , 鲁志宝的判断与监控视频中的影像完全吻合 。 经过十几天连续奋战 , 最终查清了氯乙烯泄漏和爆炸原因 , 让真相浮出水面 , 河北省消防救援总队一线指战员对鲁志宝过硬的技术能力和敢打必胜的精神赞叹不已 。
自己眼中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鲁主任 , 您好 , 我们是12·4重庆永川吊水洞煤矿事故调查组 , 请您尽快来现场指导我们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 ”2020年的寒冬 , 鲁志宝临危受命 , 迅疾带队前往事故现场协助调查 。
考虑到井下现场勘查的高度危险性 , 调查组坚决不允许鲁志宝下井 , 但那时的他 , 脑海中只有一个想法:要查清真正的起火原因 , 就必须到井下去看看!他没有丝毫迟疑 , 斩钉截铁地向调查组领导请缨:“我一定要下井!” 。
由于火灾发生后 , 矿井内烟气浓度高、毒性强 , 机械设备全部断电 , 下井和升井 , 只能依靠两条腿攀爬简易、陡峭又湿滑的台阶 , 才能走完2.5千米长的矿井深度 , 而这一来一回一上一下就是5千米 。 困难挑战 , 阻挡不了他查明事故真相的决心 。 下井后缺氧闷热 , 加上高强度的攀爬 , 他已精疲力竭 , 防护服里湿透衣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