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长庚|专访《明日创作计划》主创团队:不去“种树”,怎会形成“森林”?( 三 )


李长庚|专访《明日创作计划》主创团队:不去“种树”,怎会形成“森林”?
文章插图
>舞台上的李长庚
李长庚|专访《明日创作计划》主创团队:不去“种树”,怎会形成“森林”?
文章插图
愿意给才华机会
>勇敢又孤独——王鑫璇觉得这个形容同样适用于《明日创作计划》团队。如果说节目播到第五期,渐渐地,有更多观众关注到了创作人们某个视、听舞台;节目上线当晚的朋友圈里,也多了一些被其中歌曲“击中”后的分享。播出势头趋好。那么在几个月前,前路未卜,主创们的顾虑无从消除。但马昊用“相信”一词总结了推进节目的决定:“我觉得应该相信才华。同时,我们也想给才华机会。”
>在来节目之前,有一位学员凭借在短视频平台翻唱了一些歌曲而拥有一定关注度。一次,这位学员找到公司老板商量,除了翻唱,能不能多推几首自己的原创?老板直言:我们还是要考虑整个市场环境的。接着,老板指了指办公区:你要想唱自己的歌,可以随便在办公室里转圈圈——即让他私下唱唱,过过瘾就行了。
>过去几年,庄主恒写了大量作品,但很长时间以来,他最大感想是:可能这辈子,这些歌只有自己能听到了。
李长庚|专访《明日创作计划》主创团队:不去“种树”,怎会形成“森林”?
文章插图
>舞台上的庄主恒
>特亮反问:“单从节目里的《艳丽芬芳》《海海》这些歌来说,它们不值得被传播吗?”他整理了下语言:“每一档节目都有它自己的使命。而《明日创作计划》找的就是音乐人,不然你不可能看到这些小孩。换句话说,一个年轻人,没有人脉、资源,他哪怕在音乐或短视频平台发一千首歌,被推广的机会也不大。也很难通过其它一些节目途径被看到——比如对外形会有门槛。但我们的核心是,让少年的音乐才华闪闪发光。”
>特亮承认,目前的《明日创作计划》中其实有很多同学的舞台会带来震撼感,但却并没有特意追求极其震撼的舞台持续, “因为如果我们是为了呈现所谓震撼舞台,那选角逻辑就不会是按“素”的方向去找人了。他们可能现在表达还有稚嫩,但三五年之后呢?”
李长庚|专访《明日创作计划》主创团队:不去“种树”,怎会形成“森林”?
文章插图
>前段时间,王鑫璇和朋友聚餐,店里放的都是周杰伦、孙燕姿、五月天、S.H.E的歌,每首歌都能引发合唱。她有感而发:“哪怕现在的小孩去KTV唱华语歌,大多唱的还是我们小时候听的那些。很多人都说华语乐坛辉煌期过去了,这几年没有更蓬勃创作力了。
>但如果只是一边感叹,一边不去给年轻人一些机会,或者在他们创作有不成熟的时候,已经用很高的市场眼光把他们Pass掉,那这些有潜力的人永远出不来,它就永远会成为一个问题。”
>总要有人打开僵局,让市场流动起来,而不是陷入死循环。
>最重要的是,主创们亦希望让普通年轻人看到:坚持自己喜欢的事,是会达成某种可能性的。
李长庚|专访《明日创作计划》主创团队:不去“种树”,怎会形成“森林”?
文章插图
>他们还记得四年前,听到毛不易早期网络作品后,去杭州见他的情形:“我们是在宿舍那边见到他的,当时他还是个实习护士,为前途迷茫。不喝上两口不敢和我们面试。没人能想到他会成为现在的样子。这样的经历对于年轻人来说会是一种激励。”
>而之前从“明日系”出来的其他人,每年也都发着新的作品。水果星球发专辑前也给王鑫璇听过歌,她直接和男生们讲,你们要走的路注定不会容易。“因为他们在坚持自己喜欢的音乐,它并不是流行的。如果他们确定如此,那他们就要有等待被接受的耐心。”
李长庚|专访《明日创作计划》主创团队:不去“种树”,怎会形成“森林”?】>主创们也不约而同提到了蔡维泽的“傻子与白痴”乐队马上要发行的专辑:“它是让我们‘惊艳’的,但它也是个性的。‘明日’音乐人们,在向大家呈现属于年轻人的不同审美。我们追求的是为年轻人音乐行业的改变做一点点努力,让这些默默无闻、但是有才华的少年至少有一个机会不靠脸,只靠音乐、作品能体面活着。这是《明日创作计划》的使命感,也是节目的一种情怀。”
李长庚|专访《明日创作计划》主创团队:不去“种树”,怎会形成“森林”?
文章插图
李长庚|专访《明日创作计划》主创团队:不去“种树”,怎会形成“森林”?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