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毛泽东倡导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为打破国民党反动派的大规模“围剿”,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长征 。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可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和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长征精神 。2016年10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长征精神,就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
在长征精神的形成与发展中,毛泽东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他既是长征精神的主要缔造者和践行者,也是长征精神的积极倡导者 。毛泽东虽然没有直接使用过“长征精神”这一概念,但他对长征历史意义的精辟总结,对其伟大精神的概括和论述,为后来提炼和升华长征精神提供了历史原型与素材 。毛泽东倡导长征精神的思想和实践,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史上留下光辉的一页,在新时代新形势下,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启示意义 。
一、毛泽东在不同历史阶段对长征精神的倡导及其历史意义
毛泽东在长征途中就以诗言志,热情赞颂红军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长征到达陕北后,他时常提及这段艰险壮阔的经历,采取多种方法,以长征精神鼓舞和教育广大党员和群众 。在毛泽东的倡导、推动下,长征精神为中国革命和建设注入强大的动力,历久弥新地存在于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之中 。
(一)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倡导长征精神,对于坚持党的领导,增强革命信心,完成巩固根据地的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
1935年10月19日,毛泽东等率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吴起镇 。至此,中央红军主力长征胜利结束 。在迎来这一胜利的时候,毛泽东写下了《七律·长征》,用“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等诗句艺术地、形象地表现了红军将士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党和红军虽然重新有了可以立足的根据地,但要把大本营在西北奠基,绝非易事 。日本帝国主义不断加紧对中国的侵略步伐,发动所谓“华北自治运动”,民族危机日益严重 。而国民党采取“攘外必先安内”的不抵抗政策,正调集重兵前来“围剿”陕甘根据地 。
只有正确认识过去的失败和胜利,才能做好迎接严峻挑战的思想和精神准备 。率红军到达陕北吴起镇后仅半个月,毛泽东就及时对长征进行了总结 。11月5日,他向随行部队发表讲话,指出:“这是从来未有过的真正的长征 。我们红军的人数比以前是少了一些,但是留下来的是中国革命的精华,都是经过严峻锻炼与考验的 。留下来的同志不仅要以一当十,而且要以一当百、当千 。今后,我们要和陕北红军、陕北人民团结一致,要做团结的模范,共同完成中国革命的伟大使命,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 。”
12月27日,毛泽东在瓦窑堡党的活动分子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第一次比较系统地阐述了长征及长征精神 。他用一句话就形象概括了长征的意义:“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他用诗一样的语言赞美长征:“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个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 。长征又是宣言书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长征又是宣传队 。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长征又是播种机 。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他还分析长征胜利的原因:“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中国共产党,它的领导机关,它的干部,它的党员,是不怕任何艰难困苦的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