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毛泽东倡导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三 )
在此期间,毛泽东多次谈起遵义会议,倡导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长征精神 。1938年10月,他在党的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上作《论新阶段》的政治报告,首次提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的任务 。他在报告中指出:“遵义会议纠正了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所犯的‘左’倾机会主义性质的严重的原则错误,团结了党和红军,使得党中央和红军主力胜利地完成了长征,转到了抗日的前进阵地,执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 。”1939年10月,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总结了党18年的历史经验 。他说:“只在到了遵义会议以后,党才彻底地走上了布尔什维克化的道路,奠定了后来战胜张国焘右倾机会主义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基础 。”
在强调遵义会议意义的同时,毛泽东也指出继续发扬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长征精神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941年9月,他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遵义会议,实际上变更了一条政治路线 。过去的路线在遵义会议后,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都不能起作用了,但在思想上主观主义的遗毒仍然存在 。”1943年11月,他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又重申:“遵义会议只集中解决军事路线,因为中央在长征中,军事领导是中心问题 。当时军事领导的解决差不多等于政治路线的解决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会议时,由于王明的回国,进攻中央路线,结果中断了遵义会议以后的中央路线 。”
在总结历史经验及开展延安整风运动过程中,毛泽东倡导长征精神,使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深入人心,促进了全党的团结和统一 。
(四)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刻倡导长征精神,对于防止骄傲懈怠情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具有重要意义 。
1949年,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迎来新中国诞生的时候,毛泽东仍然保持着战略家的冷静,他清醒地意识到党内因胜利而骄傲、以功臣自居、停顿起来不求进步、贪图享乐不愿再过艰苦生活等情绪可能会滋长,而“建设一个新世界”的任务十分艰巨,挑战非常严峻 。在历史重大转折关头,他没有忘记艰苦卓绝的长征,又一次从长征精神中找到启迪和力量 。这时他所讲的“长征”,已不再局限于历史事件的“长征”,而变成具有长期性、艰巨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喻义;已突破原来单纯“长征”所指,增添新的时代内涵,成为具有形象性、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概念 。
3月5日,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两个务必”重要思想,他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如果这一步也值得骄傲,那是比较渺小的,更值得骄傲的还在后头 。在过了几十年之后来看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就会使人们感觉那好像只是一出长剧的一个短小的序幕 。剧是必须从序幕开始的,但序幕还不是高潮 。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
6月30日,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党的二十八年是一个长时期,我们仅仅做了一件事,这就是取得了革命战争的基本胜利 。这是值得庆祝的,因为这是人民的胜利,因为这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大国的胜利 。但是我们的事情还很多,比如走路,过去的工作只不过是像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残余的敌人尚待我们扫灭 。严重的经济建设任务摆在我们面前 。我们熟习的东西有些快要闲起来了,我们不熟习的东西正在强迫我们去做 。”
在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国胜利的时候,毛泽东倡导长征精神,是对广大党员十分及时、必要的提醒,起到防止骄傲和懈怠情绪滋生、避免重蹈历史覆辙的作用,使全党继续保持昂扬向上、奋斗进取的精神面貌,去迎接新的历史任务 。
(五)新中国成立后倡导长征精神,对于保持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政治本色,凝心聚力建设“强大而可亲”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中华大地呈现出万象更新的局面 。同时在党和人民面前,还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困难,面临着军事、经济、国际关系、党自身建设等方面严峻的考验 。为巩固革命的胜利,应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毛泽东在很多场合讲到长征的历史,大力倡导长征精神 。
从积贫积弱到追赶世界先进水平,当有些人信心不足时,毛泽东提起长征精神 。1954年10月,他在国防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提出建设一支强大的近代化的革命军队的目标 。尽管当时我们的武器装备等还很落后,但他满怀信心地说:“从历史上看,我们的建军目标是能够达到的,我们的事业是有希望的 。”他以长征为例,指出:“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不简单的,假定我们这里在地球上对钻一个洞,从美国钻出来,恰好是一万二千五百公里多一点 。”
推荐阅读
- 红军长征故事 半碗青稞面
- 老红军回忆长征 强渡嘉陵江 只有他1人生还
- 三寸金莲如何走完长征二万五千里?
- 五虎上将关羽原本姓冯?
- 长征这个词的误读 只有进入四川后才被定名长征
- 红军长征贵州轶事 法文地图助红军走出困境
- 十分诡异:长征300红军六盘山集体离奇死亡之谜
- 1941年宋庆龄倡导的“一碗饭运动”支援中国
- 汉文帝倡导的以孝治国 汉王朝的“孝文化”
- 红军长征的结果 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