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毛泽东倡导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四 )


从“破坏旧世界”的革命党到“建设新世界”的执政党,当有些人忘记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时,毛泽东提起长征精神 。1956年11月15日,他在八届二中全会上说:“要勤俭建国,反对铺张浪费,提倡艰苦朴素、同甘共苦 。同志们提出,厂长、校长可以住棚子,我看这个法子好,特别是在困难的时候 。我们长征路上过草地,根本没有房子,就那么睡,朱总司令走了四十天草地,也是那么睡,都过来了 。我们的部队,没有粮食,就吃树皮、树叶 。同人民有福共享,有祸同当,这是我们过去干过的,为什么现在不能干呢?只要我们这样干了,就不会脱离群众 。”
从熟习的革命战争到不熟习的和平建设,当有些人在问题和困难面前感到束手无策时,毛泽东提起长征精神 。1957年1月,他在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会议上说:“要想尽一切办法 。这个话很好,就是要想尽一切办法解决困难 。这个口号应当宣传 。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 。长征途中,在过了大渡河以后,究竟怎么走呢?北面统是高山,人口又很少,我们那个时候提出要千方百计克服困难 。什么叫千方百计呢?千方者,就是九百九十九方加一方;百计者,就是九十九计加一计 。现在你们还没有提出几个方几个计来 。各省、中央各部究竟有多少方多少计呀?只要想尽一切办法,困难是可以解决的 。”
从凯歌行进的胜利到始料未及的挫折,当有些人陷入悲观和消极时,毛泽东提起长征精神 。1961年9月,他在中共中央局第一书记汇报会上谈到“二五”计划后两年补充计划指标时说:“我看现在这样的指标不是悲观的指标,因为只是这两年嘛,是补充计划嘛,就像我们红军在万里长征之后要补充一样 。那时候,只留下两万多军队,一方面军只有八千多人 。我在一个会上作报告说,留下两万多人,我们更强了,因为我们有了经验 。后来果然如此,政策一变,又发展到一百二十万 。不要以为现在的情况很坏,达于极点了就好了 。”1962年1月,他在扩大的中央工作会议上说:“土地革命战争曾经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红军发展到三十万人,后来又遭到挫折,经过长征,这三十万人缩小到两万多人,到陕北以后补充了一点,还是不到三万人,就是说,不到三十万人的十分之一 。究竟是那三十万人的军队强些,还是这不到三万人的军队强些?我们受了那样大的挫折,吃过那样大的苦头,就得到锻炼,有了经验,纠正了错误路线,恢复了正确路线,所以这不到三万人的军队,比起过去那个三十万人的军队来,要更强些 。刘少奇同志在报告里说,最近四年,我们的路线是正确的,成绩是主要的,我们在实际工作中犯过一些错误,吃了苦头,有了经验了,因此我们更强了,而不是更弱了 。情形正是这样 。”
从学习照抄苏联到探索适合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当有些人出现主观主义、教条主义倾向时,毛泽东提起长征精神 。1963年9月,他在会见外宾时说:“我们认识中国,花了几十年时间 。中国人不懂中国情况,这怎么行?真正懂得独立自主是从遵义会议开始的,这次会议批判了教条主义 。教条主义者说苏联一切都对,不把苏联的经验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 。马列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这个口号就是在延安整风时提出的 。这个口号写进了1957年莫斯科宣言,那里面说马列主义普遍真理要与各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外国经验,不管是哪一个国家的,只能供参考 。”
新中国成立后,在毛泽东的大力倡导下,长征精神在保持共产党人艰苦奋斗政治本色,凝心聚力建设国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
二、毛泽东倡导长征精神的现实启示
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大力倡导下,长征精神在不同历史时期得到传承和发扬,成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鼓舞和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在革命和建设中不断攻坚克难,从胜利走向胜利 。毛泽东倡导长征精神的思想和实践,对于深化对长征精神的认识,结合新时代新要求弘扬长征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
(一)要以长征精神为思想之基,坚定理想信念,始终跟党走 。
历史告诉我们,对于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来说,在重要关头和重大挑战面前,只有充分调动精神的力量,才能引领时代,担起历史的重任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 。”而精神的力量根本上来自于正确的价值取向和奋斗目标,来自于理想信念 。“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 。”“党和红军几经挫折而不断奋起,历尽苦难而淬火成钢,归根到底在于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始终闪耀着火热的光芒 。”长征精神所坚守的理想信念,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