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毛泽东倡导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二 )


关于长征的胜利,当时在外界看来是难以置信的 。1936年10月美国采访人员斯诺到陕北访问毛泽东时,就提出了“红军为什么能克服千难万险走完二万五千里”的问题 。毛泽东给出了这样的回答:“第一是因为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第二是因为苏维埃人民基本干部的伟大的技巧、英勇、坚决和几乎是超人的忍耐力和革命的热忱”“许多,许多优秀的同志,许多献身于革命的人,都在一个宗旨下工作,造成了红军和苏维埃运动,而他们和那些未来的同志,将要领导革命到最后胜利” 。
毛泽东长征中创作的多首诗词,是红军长征光辉历程的艺术再现,也是伟大长征精神的诗意表达 。到陕北后,毛泽东一改过去写诗很少示人的习惯,在一些场合朗诵自己的《七律·长征》 。1936年10月,他为斯诺亲笔抄下这首诗 。后来,斯诺将毛泽东关于长征的讲述和《七律?长征》收入他所著的《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名为《西行漫记》)中,长征和长征精神广为世人所知 。
毛泽东积极推动长征史料编辑工作,于1936年8月亲自为《长征记》一书征稿 。该书于1942年11月以《红军长征记》为名内部发行 。
毛泽东还一直关心、培养和重用长征中走过来的干部战士,把对长征精神的倡导落到更实处 。他曾指示:“凡属同意党的纲领政策而工作中表现积极的分子,不念其社会关系如何,均应广泛地吸收入党,尤其是陕甘支队及二十五军经过长征斗争的指战员,应更宽广地吸收入党”“凡属经过长征的分子,一律免除候补期” 。
在毛泽东的倡导下,全党全军充分认识到长征和长征精神的伟大,从过去反“围剿”失利的心理阴影中走出,增强了迎接新历史任务的信心和勇气 。
(二)全面抗战时期倡导长征精神,对于阐明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历史担当和重要地位,展示团结抗战的良好形象,鼓舞全民族抗战的决心,具有重要意义 。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 。在中华民族处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毛泽东和中共中央通电全国,号召:“全中国同胞,政府与军队,团结起来,筑成民族统一战线的坚固长城,抵抗日寇的侵掠!”而国民党从一党私利出发,对于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持犹疑、摇摆态度 。不少国人对中国共产党知之甚少或抱有偏见,对中国抗战怀着或一味悲观或盲目乐观的情绪,“亡国论”“速胜论”的错误观点到处流传 。
这时,毛泽东把长征精神与抗日救亡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宣传长征精神,驳斥国民党顽固派的污蔑攻击,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地位作用 。1939年5月,他在西北青年救国会举行的模范青年授奖大会上说:“共产党有艰苦奋斗的作风,能够忍饥挨饿去打日本帝国主义 。从前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有五十天没有饭吃,吃树皮,这只有共产党能做到,别人是做不到的 。我们共产党员‘吃树皮’,土豪劣绅、贪官污吏则‘刮地皮’ 。所以把共产党搞掉了,中国就不妙 。大家要拥护共产党,全国老百姓也要拥护共产党 。相反,那些反共的、发国难财的、吃摩擦饭的坏家伙,应该统统清除掉 。”
在长征中,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高举北上抗日旗帜,自觉承担起民族救亡的历史重任 。毛泽东以救国救民的长征精神激励人们,特别是青年,投身抗战,英勇斗争,把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 。1939年12月,他在延安各界纪念一二·九运动四周年大会上发表演说,指出:“红军同志完成了这么伟大的长征,学生同志在北平发动了这样伟大的救亡运动,两者都是为解放民族和解放人民而斗争,其直接意义都是推动抗日战争 。”
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的两首长征诗词《七律·长征》和《清平乐·六盘山》广为流传 。不仅在一些书报上发表,还被谱成歌曲,在敌后根据地广为传唱 。“红军不怕远征难”“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长征精神给予广大抗日军民极大鼓舞 。1941年牺牲的新四军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生前就写有一首《和毛主席长征诗》,表达他坚定乐观的革命精神 。毛泽东的长征诗词还对于团结民主人士共同抗战产生积极影响 。1938年11月,毛泽东为来延安的爱国民主人士、“七君子”之一的李公朴及夫人题写《清平乐?六盘山》,使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战的形象为更多人所了解 。
(三)在总结历史经验及开展延安整风运动过程中倡导长征精神,对于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深入人心,实现全党团结和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
长征到达陕北后,面对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国内外各种矛盾,客观形势的发展,迫切要求全党统一认识,科学分析形势,制定出正确的路线和策略 。然而,党内的思想并不统一 。迷信马克思主义的本本、迷信共产国际的指示、迷信俄国革命的经验的教条主义思想仍然存在 。正是教条主义导致了土地革命战争失败,使红军离开根据地进行长征,在长征结束后又阻碍着党的正确路线策略的制定和执行 。为解决这些问题,毛泽东以很大精力总结历史经验教训,反对“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展延安整风运动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