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毛泽东倡导长征精神的历史意义与现实启示( 五 )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 。在一个更加不稳定不确定的世界中谋求发展,中国将面对很大困难、挑战、阻力和变数 。境外反华势力极尽“唱衰中国”之能事,动摇和扰乱国民信仰 。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用长征精神“筑牢信仰之基、把稳思想之舵、补足精神之钙”,使党员干部从长征精神中深刻领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创新理论的真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不断增强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不论前方有多少艰难险阻,只要我们坚定理想信念,毫不动摇,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实践者,就一定能够攻坚克难,无往而不胜 。
(二)要以长征精神为作风之范,保持政治本色,站稳人民立场 。
历史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只有始终相信人民,紧紧依靠人民,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才能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之力”“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取得长征胜利的根本保证,也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 。长征精神所体现的人民意识,始终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重要保证 。
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党面临着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还存在着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能否继续保持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关系着我们党的性质,也关系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因此,特别需要用长征精神作为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典范,引导党员干部感悟矢志不渝的初心使命,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是为了谁、依靠谁、从哪里走来、要到哪里去,不断增强宗旨意识、使命担当,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永葆共产党人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
(三)要以长征精神为克难之典,增强信心,百折不挠 。
历史告诉我们,党的事业总是在战胜各种困难挑战中前进的 。党的百年历史是筚路蓝缕、披荆斩棘、充满艰险的百年 。如果没有这种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党就不可能在苦难中铸就辉煌 。长征精神所包含的意志勇气,始终是党战胜强大敌人、实现伟大目标的锐利武器 。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时刻准备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 。在这种情况下,特别需要用红色精神鼓舞全党全国人民的斗志,使党员干部充分认识到“实现伟大的理想,没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前进的道路上,“我们还有许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还有许多‘娄山关’‘腊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贪图安逸、不愿继续艰苦奋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骄傲自满、不愿继续开拓前进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 。
(四)要以长征精神为历史之镜,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 。
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实行符合中国实际的战略策略,这是我们在生死存亡考验中用血的教训换来的思想成果 。“长征走过的道路,不仅翻越了千山万水,而且翻越了把马克思主义当做一成不变的教条的错误思想障碍 。长征给我们的根本经验和启示,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定不移走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建设、改革道路 。”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能照抄马克思主义的书本,也没有别国的经验可借鉴学习,只能靠我们自己结合实际去探索 。这就需要以红色精神为历史之镜,发扬独立自主、实事求是的精神 。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一切从实际出发,做好我们自己的事,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为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唯一正确道路 。
(五)要以长征精神为力量之源,团结一致,继续奋斗 。
历史告诉我们: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初心和使命的真实生动写照,是凝聚人心、成就伟业的强大精神动力 。“长征永远在路上”“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 。80多年前的长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红军在风雨如晦、惊心动魄中赢得胜利的;80多年后的今天,中国正在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进,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承担的新的历史使命,进行的新的伟大长征 。
推荐阅读
- 红军长征故事 半碗青稞面
- 老红军回忆长征 强渡嘉陵江 只有他1人生还
- 三寸金莲如何走完长征二万五千里?
- 五虎上将关羽原本姓冯?
- 长征这个词的误读 只有进入四川后才被定名长征
- 红军长征贵州轶事 法文地图助红军走出困境
- 十分诡异:长征300红军六盘山集体离奇死亡之谜
- 1941年宋庆龄倡导的“一碗饭运动”支援中国
- 汉文帝倡导的以孝治国 汉王朝的“孝文化”
- 红军长征的结果 中国革命的大本营转移到了西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