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日食作为天体运行的一种自然现象 , 是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导致日月地三点一线的必然结果 , 可以简单解释为日月合璧 , 在朔称之为日食 , 在望称之为月食 。
日食发生的时候 , 原本光耀神州的太阳会逐渐随着黑影的出现而缩小 , 由原本的圆盘形状逐渐缩减 , 直至消逝不见 , 黑暗也随之而来 。
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我们当然知道其中的原理 , 也能客观看待这一现象 , 但是在封建主义盛行的古代 , 日食却被当时的人们看作上天警示的征兆 , 难免会在广大人民的心中形成恐慌也会使统治者惴惴不安 。
从古而今 , 我们的先人仰望浩瀚的天空无不神往非常 , 由此诞生了上古时期许多浪漫的神话传说 。
人们对于天文的浩渺一直不懈追求 。 及至两宋时期 , 天文学成就斐然呈现了井喷式发展 , 那么对于两宋时期的人们来说 , 对日食的认知以及应对有什么变化呢?
一、受命于天 , 厚积流光六朝覆灭归于秦 , 秦始皇以举世无双的珍宝和氏璧制成玉玺 , 铭刻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 从此将帝王执政的合理性一锤定音 。
这是中华文明史上第一次建成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 这里形容君主是天帝之子 , 是天命所归的存在 。
众所周知 , 在伏羲的传说中 , 太阳是天帝的儿子 , 生于扶桑落于归墟 , 如日之行地主宰着天下 。
如此一来 , 君主即等同于太阳 , 等同于神在人间的代名词 。 《易传》有言:圣主在上 , 则日光明而五色备 。 由此可见 , 以君主喻指太阳的观念在当时深入人心 。
而日食的发生毫无疑问会令以天帝之子自居的帝王恐惧非常 , 《礼记》中认为日食的发生是因为“男教不修 , 阳事不得” , 是上天非常严正的一种警告 。
这时 , 帝王们就会采取一些措施来安抚人心告慰上苍 , 以维持自己的统治 。 例如早在夏朝的仲康时期 , 就记载了君主在日食发生后下令:辰弗集于房 , 瞽奏鼓 , 啬夫驰 , 庶人走 。
采取这样以礼币进贡上天 , 以礼官击奏鼓乐等方式来安定人心 。
【太空望远镜|上测天意,下安民心?浅谈宋代是如何处理日食危机的】这种举国哗然大动干戈的现象在先秦时期存在较多 , 及至汉朝时期 , 人们已经参透了日食背后的原理 , 恐慌程度也大大降低了 。
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表述了当时人们对于日食的理论认知:“日月薄蚀 , 日月之交 。 月行黄道 , 而日为掩 , 则日食 , 是曰阴胜阳 , 其变重 。 ”
相较于帝德不修阳事不得等牵强映射的解释 , 这无疑有了极大的进步 。
而《左传》中愚昧的“国无政 , 不用善 , 则自取谪于日月之灾”虽然不再为当权者所崇尚 , 但日食的现象还是被用来强调“人敬畏天 , 敬畏自然” 。
更有甚者 , 日食后来居然演变成为大臣向君主谏言的机会 , 一旦发生这种现象 , 就会有臣子趁机上书 , 来规劝君王反省执政是否清明 , 以此来鞭策君王清廉勤政 , 以期天下昌明 , 国泰民安 。
二、青天不见日 , 井然为秩序宋代的诗人姚勉先生曾因观日食而作诗《日食罪言》 , 其诗曰:
为后世留下了大千世界精彩纷呈的不同反应 。
“日为众阳宗 , 万象皆影随 。 今者何不臧 , 阴精夺炎曦 。 仰空不能救 , 涕泗纷交颐 。 ”
而朝廷对日食的反应可谓是尤为繁忙的 , 首先 , 宋代人已经有了观察预测日食的能力 , 相应地其应对日食的程序有了很大的规范性 。
例如在宋神宗时期 , 由于太史对于日食之期的准确预测 , 使得朝堂上下都有了一定的危机意识与应对准备 。 宋神宗更是在朝臣面前感慨:“奉天不如畏天” , 以此来显示了他作为人间权势无双的君王的自省 , 而这种思想也使得他有所畏惧不至于肆意妄为祸及苍生 。
推荐阅读
- 照亮月球最黑暗的区域
- 全球最强太空望远镜就位!斥资100亿,将探索135亿年前第一批行星
- ?关于多普勒摆动的介绍
- ?人类需要用新颖的通信方法、工具和技术来搜索外星人
- ?了解地球以外的先进智能生命
- 现代采矿:古代职业如何在地球内外的当代生活中发挥关键作用
- 宇宙漆黑一片,为什么太阳光照不亮太空?光去了哪里?
- 搜寻地外文明发展的综合愿景
- 人类可能有危险?美国科学家发出警告:“别再寻找外星人了!”
- 北斗七星,将作为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第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