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看来日食虽然会造成一定程度的恐慌 , 但正是因为这种奇特天象的存在使得君臣有所敬畏 。
日食就如同达摩克斯之剑悬在执政者的头上 , 时刻担忧因为自身的懒怠昏庸而遭受天谴神罚 , 这何尝不是对黎明百姓的一种保障呢?
负责监测天象的机构被称之为“司天监” , 这一称呼沿用了五代的旧称 , 后来跟随统治者的意志而更名为“太史局” , 所负责的工作就是“观测天象 , 以察时变” 。
因为天象其背后预示的意义属于国家机密 , 为了防止被有心人所利用 , 宋朝对于天象的上报被帝王专权垄断 , 仅允许奏报御前 , 并禁止民间相关人员对于天象妄自揣测动乱人心 。
如此一来帝王揽天地之象成一家之言 , 从而很好地使得帝王有足够的应对时间 , 这就避免了天象突然人心惶惶的局面 。
而太史官在其中所起的作用可谓至关重要 , 所以对于太史官的任命与管理至关重要 。
太史官特殊的责任与工作内容也决定了不能使用一般官员的考核升迁办法 , 所以宋代存在整套的太史官考核政策赏罚方法 , 为精进天文人才促进天文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 。
那么宋朝统治者在监测到日食至日食发生之前的这一阶段有哪些应对措施呢?首先是宋朝部分官员上表提议效法古人 , 督促君王反思自身行为 , 检点政事布施 。
除了这样形式上的纠察之外 , 宋代君主还会预测到日食时开始“易华服 , 减常膳 , 避正殿”等措施 , 表现出对于异常天象回避畏惧之态 。
古人认为“凡有声者皆为阳气可镇阴气” , 这样的观念使得宋廷除了设立道场对日祷告外 , 还会在全国范围内大张旗鼓地筹备救日鼓礼 , 并在道场旁设置玉币黄麾等礼制用品 。
整个过程有条不紊地进行 , 可见宋朝时期对于日食危机的应对并非临时抱佛脚 , 而是朝廷本身自有系统的礼法存在 。
除了一系列礼法上的应对 , 皇帝还会根据大臣的建议或者自发地进行“罪己诏 , 下德音”这类措施表达自身勇于承担责任的决心 。
其中 , 罪己诏是皇帝对于自身行为的检讨 , 下德音则是皇帝对于百姓体恤减赋的承诺 , 上测天意 , 下安民心 , 可以说是应对日食危机的重要环节 。
更多的应对方式还体现在广开言路上 , 据《宋史》记载 , 日食发生之前 , 皇帝应臣下要求 , 来使得朝堂与后廷之间的消息传递更加顺畅 , 保证了皇帝对于政事及时反映的诚意 , 也是另外的一种对于勤政亲民的形式与决心 。
在历法上 , 对于日食的发生有独特的“移闰” 。 何为移闰?宋仁宗六年 , 由于正月朔发生日食 , 即新年伊始天不见日 , 是历代人君的大忌 , 而掌管历法的官员是可以经皇帝允许而改变闰月的时间的 。
闰月一变日食发生的时间自然而然地就推移了 , 如此就避免了正月日食的尴尬局面 。
但就在历法官员上书要求“移闰”的时候 , 仁宗皇帝发民之愿顺应天时 , 拒绝了历法官员的上奏 , 而以万民的农事为重 , 这体现了仁宗皇帝以民众为先 , 勇于承认并修正错误的诚意 , 更昭示着他直面日食危机的魄力 。
一切都井然有序地进行着 , 展现了宋朝文治天下的策略 。 一方面这反映了宋朝的吏治在黑暗的封建王朝中较为清明 , 另一方面也反映了两宋政府机构从上而下的统御力与执行力 。
三、日食之后 , 体恤万民即使是朝廷上下如此周密细致的预防措施 , 那个时候太阳的消逝也难免使群众陷入极度恐慌 , 这个时候政府举措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 宋朝的统治者们通过罢免朝会、暂停宴饮、牲祭太社、伐鼓救日以及从上而下清正科举减免赋税等一系列的措施来安抚人心 。
在两宋统治的时期 , 从日食的观测发现到日食前的准备以及日食后引发的一系列行动来看 , 这种自然现象在那时像多米诺骨牌一般 , 只需要些许风吹草动就能使朝野上下一片哗然 。
表面上来看这是君民臣对于不祥天象的忌讳 , 实则这背后隐藏的是统治者们对于秩序失常的担忧 。
在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王朝史中 , 用事者看重“天地君亲师”之间的递进关系 ,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在君王眼中是一个国家运行的必然基础 。 正因为日食的出现象征着秩序的失常 , 所以才会引发以帝王为中心的整体统治集团的惶恐忧虑 。
宋朝不同于其他王朝的是 , 他们对于日食采取了一种积极应对的态度 , 而且拥有一整套的应对体系 , 会理智地根据情形选择正确的应对方式 , 动员全社会参与到日食危机的处理中 。
推荐阅读
- 照亮月球最黑暗的区域
- 全球最强太空望远镜就位!斥资100亿,将探索135亿年前第一批行星
- ?关于多普勒摆动的介绍
- ?人类需要用新颖的通信方法、工具和技术来搜索外星人
- ?了解地球以外的先进智能生命
- 现代采矿:古代职业如何在地球内外的当代生活中发挥关键作用
- 宇宙漆黑一片,为什么太阳光照不亮太空?光去了哪里?
- 搜寻地外文明发展的综合愿景
- 人类可能有危险?美国科学家发出警告:“别再寻找外星人了!”
- 北斗七星,将作为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的第一个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