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 王冉:元宇宙核心就4件事( 七 )


问:什么样的公司有机会长成元宇宙的平台 , 它们更有可能是今天已经存在的公司还是我们谁都没有听说过的公司?
王冉:如果历史有任何参照意义的话 , 我觉得比较安全的回答是在元宇宙时代一定会诞生今天还不存在的新的平台 , 但这并不意味着今天如日中天的那些公司一定就会被甩到车外的荒郊野地 。 它们中的一些会继续手握通往元宇宙的车票 。
预测谁能成为元宇宙的平台意义并不大 , 因为一些很重要平台可能还没有诞生 。 我觉得有四类公司会有比较大的机会 , 无论它们今天是否已经存在 。
第一类是提供工具和环境的公司 ,Roblox是其中的一家 , 但应该不会是唯一一家 。 虽然看起来Roblox发展得还不错 , 但其实我们并不知道它在元宇宙时代会成为互联网时代的苹果、谷歌、Facebook还是更像是当初开启互联网时代、但今天已经不见踪影的Netscape、Yahoo! 。
第二类是做新一代AR/VR/MR社交的公司 , 我理解扎克伯格把Facebook标榜为一家元宇宙公司也是基于AR/VR/MR社交这个角度 。 在互联网时代和移动互联网时代 , Facebook和腾讯都通过社交构建了一个极其丰富的商业生态;在元宇宙时代 , 这样的机会同样存在 。
第三类是做超级大内容的公司 , 譬如像哈利·波特或者权力的游戏 。 这类公司有可能是头部的内容公司 , 也有可能是视频网站 。 那些拥有强大粉丝基础的超级内容最有可能率先构建出一个与原生作品息息相关的虚拟世界 , 给进入者一个与剧中人物共处、共情和共同生长的机会 。 当然 , 像迪士尼、环球、奈飞这样有多个大IP的内容公司也可以尝试把它们的IP聚合到一起 , 形成一个线上可沉浸的迪士尼乐园或者环球影城 。
第四类是做下一代智能终端和脑机接口的公司 。 它们有机会像苹果通过硬件卡住移动互联网喉咙一样控制住通往元宇宙的高速公路 。
上述四类公司 , 第二类和第四类应该是大公司的天下 , 创新企业即便短时间内有所作为最终很有可能也会被大公司收购 。 第一类和第三类新锐公司是有机会的 , 当然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或多或少也需要互联网巨头一定程度的参与和加持 。
问:如果我想做你说的第三类超级内容公司 , 最重要的是什么?
王冉:是IP的体量和品质 。 只有超级大IP才有机会支撑起元宇宙的重要星系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元宇宙 。 过去二三十年全球娱乐产业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 , 超级IP和星系一样 , 是可以持续膨胀的 。
以Netflix剧集《巫师》(Witcher)为例 , 这部剧是基于1992年出版的一部波兰小说 。 它最早登上纽约时报图书排行榜是2015年 , 原因是《巫师3》游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 。 它再次登上纽约时报排行榜是2019年Netflix推出《巫师》这部剧的时候 。 这部剧直接导致巫师游戏的同时在线人数翻了三倍 , Twich上观看游戏直播的翻了两倍 , 发行这款游戏的波兰公司CD Projekt Red股价瞬间涨了50% 。
另外一个例子是《权力的游戏》 。 这本书是1996年出版的 , 在2011年剧集出来之前的15年里只卖了1500万册 , 在剧集出来后的8年里却卖到了6500万册 。
问:品质之外 , 数量重要吗?
王冉:数量当然也是重要的 。 如果你一年有4-5部超级IP剧 , 每部12集 , 一周播一集的话 , 你就几乎成了一家每周都可以同你的受众接触、一年到头几乎不间断为他们提供服务的公司 。 当然从实际播出的效果看 , 12集一次性全部上架也许更好 , 因此事实上一家头部内容公司需要满足的制作量应该远远超出一年4-5部的规模 。
元宇宙是一个包容的宇宙 , 你的超级IP内容越多 , 可以打包进来的东西就越多 , 勾住用户的钩子就越多 , 不同内容和用户之间相互可以拉通的地方也越多 。
问:哪些题材的剧或者电影最有可能敲开通往元宇宙的大门?
王冉:我觉得还是那些具有历史观和宇宙观的东西 , 譬如战争、警匪、间谍、悬疑、科幻、绝境以及真人游戏向的题材 。 相对来说 , 太过现实的东西 , 如喜剧、爱情、家庭伦理、庭审等 , 反而会离元宇宙稍微远一些 。
问:就构建元宇宙而言 , 电影会比剧集更有潜力吗?
王冉:未来通往元宇宙的内容IP应该是立体的、全媒体的、无处不在的、联动共生的 , 而不应该是孤立存在的 。 如果只用一种介质形态去构建一个IP就好比只用一种材料去搭建一个房子 , 或者只用一只手去吃一顿西餐 。
剧集可以支持电影 , 电影可以支持游戏 , 游戏可以支持图书 , 图书可以支持剧集 , 等等等等 。 因此 , 在IP规划的时候 , 除了故事本身 , 如何实现跨介质的分工和联动也会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 。 每种介质主打什么铺垫什么 , 各种介质出现的次序和时间表 , 需要有一个完整的规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