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极 “我终于踏上了没有你的世界”,聊《比宇宙更远的地方》( 三 )



然而 , 谁说这个世界就一定要“以德报怨”?为何不能“积久成怨 , 逢乱必诛”?
别人视你为草芥为鱼肉 , 给你一巴掌捅你一刀子 , 你还要擒住泪水捂住伤口微笑着挤出一句“谢谢 , 没关系”?
如果这就是所谓正确的【价值观】 , 这可真是又可悲又可【贱】啊!


不过 , 不迎合他人过得依旧自我 , 忠于内心的勇敢自然是要由【小渊泽报濑】代【三宅日向】在镜头前吼出——“你们就抱着内疚的心情活下去吧 , 这就是伤害别人的代价啊!”
此之威猛 , 真女侠哉!
注意 , 这里的剧情设计达到了惊人的一石三鸟 , 第一 , 原本在镜头前认怂的【小渊泽报濑】 , 出于内心的正义感和对朋友的保护居然瞬间克服了【心魔】 , 这是属于【小渊泽报濑】的成长;第二 , 在南极这个真正充满了【自由】的地方 , 长期压抑在【三宅日向】内心的“负担” , 也终于卸下;第三 , 是剧情直接迎来第一个【重大】高潮 , 所谓“一浪高过一浪” , 这其实是为第12集——整个《比宇宙更远的地方》的情绪最高点、燃点、爆点、泪点做铺垫、搭台阶 。
当然 , 我们也可以说这是为屏幕前的你我重申了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 。


【4】剧本设计的思考

以我个人之见 , 一部【优秀】的动画剧本的设计难度可能要比电影和电视剧稍高一些 。
我们可以想想电影、电视剧、动画的区别 。
电影是必须要提炼出一个清晰的主题 , 主题故事需要在90至120分钟内表现出来 , 而且是全程蓄力 , 一定要在片尾爆出高潮 。
电视剧的总时间通常长于电影 , (国产剧一部40、50集轻轻松松 , 日剧、韩剧、美剧以10多集居多 , 毕竟是以【季】为单元) , 如此长度的作品 , 一个主题不够 , 因为撑不起整个剧情的长度 , 而且 , 通常需要好多个情节线索——至少3条情节线索 。 由于电视剧基本是给人打发时间用的 , 它可以【相对】慢慢悠悠地推进剧情 , 偶然来点小高潮 。


动画是介于电视剧与电影之间的 , 预算没有电影那么高 , 时间比电影长 , 情节要比电视剧紧凑 , 在240分钟左右的叙事长度中 , 【你】要如何松弛有度地运用镜头语言和台词去让观众【认同】角色的行为?
动画观众可不会像小说读者那样 , 习惯挑一个舒服的姿势留出足够多的时间直接倾听人物的内心想法 , 他们可能只是想利用闲暇的20分钟去急速体会“不一样的风景”——要知道 , 动画 , 或者说所有影视的趣味在于观众可以通过观察人物的行为去理解角色的内心想法 , 而【不能理解】 , 就意味着剧本的失败 。
虽然说故事创作都属于“带着镣铐跳舞” , 但动画故事的镣铐显得更重了一些 。
《比宇宙更远的地方》这部剧必然不是依照当时流行的商业剧本套路来做 , 否则 , 卖萌、卖肉、组CP、重打斗等常见元素都会以某种方式在剧中呈现 。
如果说《摇曳露营》还能依照基于现实景点动画化作为隐藏卖点 , 《比宇宙更远的地方》这部剧则全程都是要故事支撑 。


本作的编剧是花田十辉 , 因为写《比宇宙更远的地方》的长评准备资料 , 我才发现他参与过相当数量的高分动画的剧本设计 。
额外扯一句 , 我是真心不清楚日本动画制作中 , 编剧的话语权更大还是监督(导演)的话语权更大 。 个人推测是后者 , 因为我经常看到一些制作精良但剧本稀烂的动画 , 这在美剧(不是电影)这个市场是【相对少见】的 。 美剧制作用的是编剧中心制 , 这种结构能做到剧情最市场化+制作成本最低化 。
限于篇幅 , 这个就不能多扯了 。


如果拆解《比宇宙更远的地方》剧本 , 会发现这个故事实在过于【标准】——教科书级别 。 例如 , 开头必然交代主要任务与困难点 , 同时 , 留下大伏笔(母亲)与小伏笔(钱);在前10集 , 也就是故事前80%阶段的位置 , 每集末尾必有“悬念”;第11集小高潮 , 第12集大高潮 , 第13集收束故事线;主角必然是最具备主动性的;最后出场的女四号必然是以拯救者的身份登场等等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