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炒股者可以天天看的文章(一读再读受益无穷)( 二 )


坚定了一个信念:不熟悉的东西 , 不能碰;侥幸的赌博心理 , 不能有 。
市场刚开始跌的时候 , 所有股票都一起跌 , 不管好坏 , 无论优劣 。 因为跌势初期 , 左右市场的主要力量 , 是恐惧心理带来的获利回吐行为 。 这时 , 股市短期作为\"投票器\"的功能上升 , 大家都投抛售票 , 鼓励下跌 。 猛跌几天后 , 就开始分化了 。
好股票止跌 , 坏股票继续跌 。 恐慌情绪稳定之后 , 人马杂踏的混乱局面结束 , 市场回归正常 。 股市没有关闭 , 继续开张 , 仍要按照其自身的规律来运行 。 这时 , 股市长期作为\"称重器\"的功能上升 , 大家以\"称重器\"的标准来重新衡量、划分 。 过一段时间 , 回头去看 , 会发现好股票只不过是一个长期上升通道中的小调整 , 属于\"虚惊一场\" , 而坏股票则是一个长期下盈利的稳定性 , 是我们这个团队下一阶段的中心任务 。
好公司的核心 , 在于它的管理团队和竞争战略 。
与同事讨论不同行业给什么样的市盈率算合适、什么样的公司算好公司 。 在咖啡变凉之前 , 得出的结论是:行业的市盈率合适与否 , 主要看静态市盈率与预期增长率的比较 , 也就是PEG 。 举例来说 , 以05年业绩测算行业的静态PE是10倍 , 若预期06年行业增长率低于10% , 10倍就不算便宜 , 如钢铁如汽车;若静态PE是100倍 , 预期今年增长率是100% , 那100倍就不算贵 , 如券商股 , 如部分复苏的科技股 。 什么样的公司是好公司呢?简单一句话 , 就是在市场竞争中建立起可持续的垄断优势公司 。
股市是否有规律可循、是什么规律、如何使用这些规律?一顿饭的功夫下来 , 结论只有寥寥几句:股市是有规律可循的;规律就是\"好公司的股票能涨\";使用规律的方法就是先考虑经济处于什么状态 , 能否保持快速增长;其次考虑哪些部门和行业 , 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和约束瓶颈 , 最能分享经济的成长;最后考虑这些行业里哪些公司能获得超越行业平均水平的成长 , 这些公司就是好公司 , 买股票只买这些公司的股票 。        乔木是大机构 , 灌木是小机构 , 茅草是个人投资者 。 不同种类有着不同的生命节奏 。 乔木长得慢 , 灌木快一点 , 茅草最快 。 乔木长得虽慢 , 但很扎实 , 高且久 , 能当栋梁 , 茅草长得快 , 却柔弱速朽 , 一岁一枯荣 , 不过量大 , 更新快 , 春风吹又生 , 生生不息 。 枯死的茅草还肥沃着土地 , 为整片树林提供营养 。 错落的灌木 , 丰富着生态层次 , 填补空隙 。 乔木、灌木、茅草 , 大机构、小机构、个人 , 依着各自的生命节奏 , 在同一片土地上 , 努力生长 。 生为茅草 , 不必羡慕乔木的稳健挺拔 , 身为乔木 , 不必羡慕茅草的飘逸灵动
以银行股的座次来类比券商股的话 , 中信仿佛银行股中的招行 , 成大和敖东仿佛银行股中的民生和浦发 , 雅戈尔仿佛华夏 , 两面针仿佛深发展 。 宏源证券和东湖高新难以类比 , 属于后来居上 。
克服了\"频繁换股\"的恶习 , 下一个要面对的敌人就是\"做波段\" 。 谈到做波段的问题 , 都对自己的操作进行了一番反省 。 自己这边 , 好股票是抓了不少 , 组合里进进出出 , 这两年几乎所有的牛股都搞过 , 但很少有从头吃到尾的 。 但不少牛股却在做波段中越做越少 , 有的甚至完全做丢 。 早期的有金融街、天地科技、五粮液等 , 近期的有生益、综超、中信等 , 都是如此 , 教训惨痛 。 胖子总结自己的操作 , 发现\"所有的波段操作 , 都导致了负收益 , 无一例外全是失败\" , 庆幸自己\"后来咬牙把所有做丢的股票都追回来了 , 虽然再次买入的价格比卖出价高出不少\" , 而且\"做丢之后又追回来的股票 , 都让自己赚了大钱\"、\"股票追回之后所带来的收益 , 远远大于做波段所增加的成本\" 。 做波段是投资人一个根深蒂固的毛病 。 要控制做波段的欲望 , 如果实在控制不住非要做波段 , 必须坚持一个根本原则:股票千万不能做丢!哪怕做错了 , 一定要追回来 。 做波段时 , 越跌越卖 , 直卖到一根大阳线拉起 , 就转身买入 。 如果卖了就涨 , 就不要再等回落 , 马上买回 。 做波段很累 , 还经常是白辛苦 。
频繁换股是投资的一大忌 。 自己和别人的实际经验、学术性的理论研究 , 都证明了这一点 。 一个简单的问题:人为什么要频繁换股?解释有很多种 。 自己觉得主要原因还在于\"懒\"的心理和\"起点决定后果\"的逻辑循环 。 因为懒 , 所以不做研究 , 不对投资对象进行跟踪 。 不研究 , 还要投资股票 , 就会去寻找一些\"捷径\" 。 比如听一听免费的股评、看看电视里报纸上所谓的专家是怎么看的、问一问周围的人都买些啥 。 稍稍\"好\"一点的 , 还咬咬牙花钱买一两份某某投资咨询公司卖的传真 , 每天收市了还坐在电脑前对着K线图又画又数的 , 以为看几份咨询公司的传真、画几条线数几个浪 , 就算是做研究了 。 可是 , 咨询报告里的观点 , 常常三两天一变 , K线图也像故意捣蛋 , 根本不听话 , 忽上忽下变动不已 。 投资建立在这些\"轻浮常变\"的理由之上 , 投资行为于是也变得\"轻浮常变\"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