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炒股者可以天天看的文章(一读再读受益无穷)( 三 )


因为对行业、公司不了解 , 股票在眼里不过是一些代码 , 没什么区别 , 买卖就很随意 。 换一只股票 , 仅仅是敲两下键盘而已 。 买第一只股票很随意 , 错了 , 就赶快换股 , 对了 , 就更加觉得随意买卖没什么不对 。 后面的一系列买卖 , 于是就\"随意\"起来 。 起点的随意 , 决定了后面的无论改正还是坚持都是随意的 。
其实 , 行业和公司的基本面 , 在一段时间内是变化比较小的 , 趋势的形成和扭转都需要一定的时间 。 如果能把买卖股票的理由 , 建立在一定时间内变化不大的行业公司基本面之上 , 就能克服频繁换股的坏习惯 。 当然 , 这需要具有一个根本性的理念前提 , 就是自己确实认为股价能够反映公司基本面 。 买卖决定于行业和公司的基本面好转或变坏 , 在基本面的趋势没有转折之前 , 在股价没有透支基本面之前 , 就握股不动 , 基本面趋势变了 , 或股价透支了就卖 。 若自己不觉得股价与基本面有啥关系 , 非要认为股票就是一个\"炒\" , 那就只能继续随意下去了 。 股价是有人炒才涨起来的 , 但那些起主导作用的大机构为什么要炒这个股票?只看到\"炒\"的表面行为 , 看不到支持\"炒\"的背后理由 , 就会容易受伤 。
视炒股为赌博娱乐者 , 没必要按基本面操作 , 那样太枯燥乏味 。 视炒股为长期增值途径者 , 应该把目光从电脑屏幕上移开 , 走到股价曲线的背后 , 看报告做分析 , 安步当车 , 跟随基本面趋势 , 缓缓行走 。
总结这两年的投资经验 , 胖子认为对\"知己知彼\"体会加深是投资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 。 先前 , 只盯着自己熟悉并看好的几个股票埋头做 , 不理会其他人和市场是如何看待它们的 , 仅仅是\"知己\" , 并不\"知彼\";后来 , 渐渐地能感受到市场对自己的股票是怎么评价的、其他机构的态度怎么样 , 有点\"知彼\"的模样了 。 去年业绩表现一般 , 是因为做了自己不该做的事--在关注行业和公司基本面的同时 , 很在意\"估值\" , 常常因为\"我觉得这个股票估值低/高了\"而买卖 。 岂不知\"估值\"的事 , 是由市场里千千万万个参与者负责的 , 每天都在变化 , 不是自己所能操心的 , 操心也操不来 。 现在 , 懂得回归角色 , 把估值工作还给市场 , 自己只需做好研究行业和公司的分内之事即可 , 投资效果明显改善 。 听了之后 , 深有同感 , 补充道:\"整体估值水平的升降 , 影响的是自己的平均收益 , 行业和公司研究 , 影响的是超额收益 。 我们应该把主要精力放在获取超额收益之上 , 平均收益就坐在那里让市场随意给吧 。 \"
老曹说自己年轻时每日一股 , 三十岁每周一股 , 四十岁每月一股 , 五十岁以后每年一股 , 愈来愈发觉赚钱不靠勤 , 在乎方向与耐性 。 记下前辈的教导 , 时时提醒自己少安毋躁 。
发现好股票之后长期持有 , 在以前是愚蠢的 , 因为市场环境不适合 , 现在则正逐步成为机构投资的一种有效盈利模式
总结操作经验 。 不少大牛股被做丢了的主要原因 , 就是总想做波段\" , 而大衰股一直拿着不卖 , 理由常常是\"它还没涨\" 。 中国的股民亏钱亏怕了 , 小富即安的心理不是一下子能扭转过来的 。 虽然懂得\"价值投资、长期持有\" , 但要形成这种新的投资习惯 , 还必须要假以时日 。 就像中国人过苦日子过惯了 , 中国崛起了 , 要从发展中国家向发达国家挺进 , 真挺进去了 , 估计一下子还适应不了 。 在股市国际化的过程中 , 在两极分化的趋势里 , 对于好股票 , 要有\"敢赚钱\"的信心 , 对于差股票 , 碰都不要碰 , 侥幸赚钱了 , 最好是看做运气好 。 道理好讲 , 但真的一只股票头天买第二天就涨停 , 还是会想卖 。 胖子说 , 好股票一路涨 , 一路换手 , 先涨一波 , 然后机构从散户手里接过来 , 再涨一波 , 然后高水平的机构从低水平的机构手里接过来 , 再涨一波 , 然后QFII从国内优秀机构手里接过来 , 再涨一波 , 国内优秀机构选来选去 , 没得买 , 只好再从手里买过来 , 再来一轮反向循环 。
人性的弱点根深蒂固 , 很难克服 , 做股票的人总想预测市场、总想高抛低吸做波段 。 怎么办?胖子的意见是不要寄希望于人自身的逐步改善 , 要用制度和纪律来约束自己 。 自己的执行力比较差 , 折衷一下 , 设定一条纪律:精选不超过十只股票 , 编个篮子装起来 , 即使控制不住自己 , 很想做波段、换股票 , 也只在这个篮子里搅和 , 换来换去 , 只要不出篮子就行 。 既满足了操作的欲望 , 又不会错得太离谱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