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太古代(约29亿年前~25亿年前)
“冰雪星”地球
这是29亿年前 , 地球变成雪地的样子 , 是一颗冰雪的星球 。 第一次冰河期来临 , 一直延续了4亿年 。 冰雪覆盖的范围并不是很广 , 整体而言 , 还不算特别冷 , 平均温度在11℃左右 , 但对生物产生很大的影响 。
元古宙(约25亿年前~6亿年前)古元古代(约25亿年前~16亿年前)
“氧气星”地球
这是25亿年前 , 地球变成有氧的样子 , 是一颗氧气的星球 。 出现大氧化事件 , 在阳光的作用下 , 蓝藻开始大规模释放出氧气 , 致使大气层中含有氧气这种气体 , 之后参与生物呼吸循环的必需物质 。 平均温度在16℃左右 。
“厌氧星”地球
这是24亿年前 , 地球变成生物灭绝的样子 , 是一颗厌氧的星球 。 地球生物出现大规模灭绝的现象 , 因为它们无法适应有氧环境 。 平均温度在15℃左右 。
“氧化星”地球
这是23.5亿年前 , 地球变成冰雪的样子 , 是一颗氧化的星球 。 处于成铁纪早期至
“真核星”地球
这是20亿年前 , 地球变成解冻的样子 , 是一颗真核的星球 。 造山纪时期 , 真核生物在海洋诞生 , 这个阶段很关键 , 因为标志着之后动物、植物的形成 。 平均温度升到14℃左右 。
中元古代(约16亿年前~10亿年前)
“大陆星”地球
这是11亿年前 , 地球变成陆地的样子 , 是一颗大陆的星球 。 蓟县纪时期 , 格林威尔造山运动形成罗迪尼亚超大陆 , 这是世界大陆板块分裂之前的雏形 。 平均温度在12℃左右 。
新元古代(约10亿年前~6亿年前)
“冰冻星”地球
这是7亿年前 , 地球变成冻僵的样子 , 是一颗冰冻的星球 。 震旦纪时期 , 突然发生了极其剧烈降温的现象 , 使得平均温度骤降到-46℃左右 。 整个地球几乎被冰雪覆盖掉 , 冰层厚度达到数千米 , 真正变成一颗“冰冻星” , 生命进程一度中断 。
显生宙(约6亿年前~至今)古生代(约6亿年前~2.3亿年前)
“动物星”地球
这是6亿年前 , 地球变成海陆的样子 , 是一颗动物的星球 。 温度开始升高 , 平均温度在16℃左右 。 出现了最早的动物——海绵 , 从此动物登上地球舞台 。
“物种星”地球
这是5.4亿年前 , 地球变成丰富的样子 , 是一颗物种的星球 。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 许多高等动物出现 , 生物界各个物种接踵而至地在地球上 , 最具代表的就是节肢动物:三叶虫、奇虾等 , 物种多样性丰富了地球的生态圈 。 如此特大的物种飞跃 , 也成为困扰进化论的一个大谜题 。 平均温度在22℃左右 。
“鱼类星”地球
这是4.7亿年前 , 地球变成活跃的样子 , 是一颗鱼类的星球 。 奥陶纪鱼类开始出现 , 标志着脊椎动物诞生 。 平均温度在18℃左右 。
“首次灭绝星”地球
这是4.4亿年前 , 地球变成枯萎的样子 , 是一颗灭绝的星球 。 奥陶纪生物大灭绝 , 也是地球第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 , 发生在奥陶纪至志留纪之间 , 有85%的物种从地球上消失 , 是5次地球生物大灭绝事件中严重程度排第二的生物灭绝事件 。 此次大灭绝的原因众说纷纭 , 主流观点有三种:伽马射线暴、全球变冷、小行星撞击地球 。 平均温度在29℃左右 。
“鱼霸星”地球
这是4亿年前 , 地球变成复生的样子 , 是一颗鱼霸的星球 。 出现盾皮鱼 , 这种鱼在地球上成为海洋霸主 , 称霸海洋的时间达到5000年以上 。 平均温度在28℃左右 。
“二次灭绝星”地球
这是3.6亿年前 , 地球又变成枯萎的样子 , 是一颗二次灭绝的星球 。 泥盆纪生物大灭绝 , 也是地球第二次生物大灭绝事件 , 发生在泥盆纪晚期 , 其中有78%的生物惨遭灭绝 。 灭绝因素:气候变冷和海洋退却 。 平均温度在19℃左右 。
“巨物星”地球
这是3亿年前 , 地球变成富氧的样子 , 是一颗巨物的星球 。 石炭纪时期 , 它的含氧量在35%以上(现在含氧量21%) , 充足的氧气 , 使得动、植物生长迅速 , 体型变得很大 , 森林茂盛 , 进入了巨虫和巨植物时代 。 巨虫有巨脉蜻蜓(翼展约75厘米)、远古蜈蚣虫(身长约2.59米)等 , 石炭纪也被称为“巨虫时代” 。 平均温度在13℃左右 。
“巨陆星”地球
推荐阅读
- 太阳正以每秒400万吨的速度损失质量,地球会由此远离太阳吗
- 通过一些自然现象,可以预知冬季的气候
- 大熊猫告诉你:吃素为啥也能胖?吃草的牛也能长肌肉
- 托卡马克和仿星器的主要区别
- 深度解读:20亿年前的核反应堆,人类无法复制的绿色核电厂
- 核事故对人类的影响有多大,我们需要发展核能吗
- 首次拍摄到超新星爆发前后,是科学理论被颠覆,还是完美验证?
- 中国这5项黑科技独步全球,连美国都羡慕不已,那它们都是什么?
- 人类文明再发展1000年,会怎样?科学家给出肯定答案,超出想象
- 0.6吨核聚变燃料相当于200万吨优质煤,核聚变诱人,实现却很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