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为我的原始论点增添了许多新的细节 , 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在本质上是不完善的 。 反身性概念需要多做一点解说 。 它仅仅适用于这样的事件 , 在事件中 , 具备有思考能力的参与者也是事件的一部分 。 围绕参与者的思想会形成两个函数 。 其一是认识这个我们生活在其中的世界 , 我称之为认知函数 。 二是向有利于己的方向改变世界 , 我称为参与 (或操纵) 函数 。 (在索罗斯的演讲中 , 认知函数和操纵函数分别是 cognitive function 和 manipulative function , 其中 function 既可以翻译成功能 , 也可以翻译成函数 。 在其本意中 , 是指参与者的功能 , 这种功能需要一定的输入因子 , 或者说变量 , 并产生一定的输出因子 , 并可以用函数的形式来表达 。 比如一个人砍柴 , 输入是人、木头和斧头 , 输出是柴火 , 函数名称是砍柴 。 本文中 , 根据上下文的需要和中文的习惯 , 既有翻译成函数的地方 , 也有翻译成功能的地方 , 但实际上是同一个概念 。 )这两个函数从两个相反的方向连接起思想和现实 。 在认知函数中 , 是现实决定了参与者的观点 , 其中因果关系的方向是从现实到思想的 。 与此相反 , 在操纵函数中 , 因果关系的方向是从思想到现实的 , 也就是说 , 参与者的意图在对世界产生影响 。 当两个函数在同时起作用时 , 他们可以互相干扰 。 如何干扰?通过剥夺每个函数中的自变量 , 这些自变量同时是其他函数的因变量 。 因为当一个函数的自变量是另一个函数的因变量时 , 就没有一个函数具有真正独立性 。 这意味着认知函数不能产生足够的知识来作为参与者决策的依据 。 同样 , 操纵函数可对改变世界的结果产生影响 , 但不能单独确定它 。 换言之 , 其结果容易偏离参与者的意图 。 在意图和行动以及行动和结果之间必然会产生某种偏差 。 因此 , 在我们对现实的理解和事态的实际发展之间也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 。
为了理解不确定性与反身性之间的联系 , 我们需要探讨远一点 。 如果认知函数孤立地运作而完全不受操纵函数的影响 , 它可以产生知识 。 这些知识被表述为结果为真的断言 , 也就是说 , 这些断言如果和事实符合 , 就是真的 (这就是真理符合论告诉我们的判断标准)。 但是 , 如果操纵函数对事实产生了干扰 , 从而改变了事实 , 这时候事实已经不能再作为独立的标准去判断那些由认知函数产生的断言了 , 因为即便断言仍然与事实符合 , 但由于事实已经被改变 , 这样的符合也缺乏独立性了 。 考虑这样的断言:“现在在下雨 。 ”这个断言是真是假依赖于天气的实际状况 , 实际上 , 现在在下雨 。 现在再考虑另一个断言:“这是一个革命的时刻 。 ”这个断言是反身性的 , 它是否为真依赖于断言本身带去的影响能否鼓励起一批造反派来 。 反身性陈述与说谎者悖论有一定的联系 , 后者在形式上也是一个自我参照的断言 。 但虽然自我参照已经被广泛地分析过 , 反身性受到注意却要少得多 。 这是很奇怪的 , 因为反身性有对现实世界有影响 , 而自我参照纯粹是一种语言现象 。 在现实世界中 , 参与者的思想 , 不仅表现在断言上 , 当然还表现在各种形式的行动和习惯上 。 这使得反身性成为一个非常广泛的现象 , 而其通常采用的形式是反馈回路 。 参与者的意见影响事态的发展 , 事态的发展影响参与者的意见 。 该影响是持续和循环的 , 于是变成了反馈回路 。 反身性反馈回路还没有得到严格的分析 , 当我最初遇到这个问题 , 并试图分析的时候 , 我闯入了问题的复杂性之中 。 我假定反馈回路是在参与者意见和事件实际进程之间的一个双向连接 。 但不同参与者意见之间的双向联系呢?
如果一个孤立的个人问自己“我是谁”、“我主张什么” , 作为对自己问题的反应而改变了行为习惯呢?试图解决这些困难时 , 我在众多的分类中越来越迷失 , 以至于一天早上 , 我已经看不懂前一天晚上写下的东西了 。 也就是这时候我放弃了哲学 , 开始一心一意赚钱 。 为了避免这种陷阱 , 让我们把现实分成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 。 思想构成主观方面 , 事件构成客观方面 。 换句话说 , 主观方面包括参加者的头脑中发生的事情 , 客观方面是指外部现实中发生的事情 。 只有一个外部现实 , 但有许多不同的主观意见 。 反身性可以连接任何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现实方面 (但只要包含一个主观方面), 并在其之间设立双向反馈循环 。 特殊情况下 , 反身性甚至在同一个现实的一个方面也可能出现 , 这反映在一个孤立的个人对他自己身份的反应 , 可以说是“自我反身性” 。 然后我们可以区分两大类:反身关系 (主观方面之间的连接) 和反身事件 (包涵客观方面的连接) 。 婚姻是反身关系 , 2008 年的危机是反身事件 。 当现实中没有主观方面参与 , 就没有反身性 。 反馈回路可以是负反馈 , 也可以是正反馈 。 负反馈将参与者的观点和实际情况之间越拉越近;正反馈则把他们越分越远 。 换言之 , 一个负反馈过程是自我纠正的 , 它可以永远存在下去 。 如果外部现实中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 它可能最终导致一个平衡点 , 在这个点 , 参与者的观点正好对应于实际情况 。 在金融市场一般认为发生的就是这种情况 。 因此 , 均衡这个在经济学中的核心事例 , 只不过是负反馈中的一个极端事例而已 , 在我的概念框架中只不过是一个受限制的特殊情况 。 与此相反 , 正反馈过程是自我强化的 , 它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 , 因为参与者的观点将与客观事实相差越来越远 , 最终参与者也将不得不承认它们是不现实的 。 两者间的交互过程也不会让事物的实际状态维持稳定 , 因为正反馈有这样的特性 , 它让现实世界中已然存在的任何倾向都越来越严重 。 这时候我们面对的不是均衡 , 而是动态的不均衡 , 或者说 , 任何可以被描述为离均衡越来越远的情况 。 在这种离均衡越来越远的情况下 , 通常参与者和现实之间的分歧会达到高潮 , 从而触发另一个相反方向的正反馈 。 这种看上去的自我强化实际上是一个自我否定式的繁荣 — 萧条过程 , 在金融市场中 , 就是积累泡沫和泡沫破裂的过程 , 在其他领域也能找到类似的情况 。 我把这称作创造性谬误 , 即人们对现实的解释是有偏差的 , 根据这种偏差的观点产生的行动又导致现实真的出现偏差 , 并越来越严重 。
推荐阅读
- 收益来自认知,亏损来自无知!交易亘古不变之争,读完深受启发
- 2021交易之年终总结
- 国际板要来了,人民币国际化进入新阶段
- 金融的核心是数学吗?
- 期货你正确的时候能赚多少钱,错误的时候会亏多少钱
- 黑鲨4Pro评测:一款没有短板的顶尖游戏旗舰
- 货币理论的两种本质观——商品与信用
- 2022湖南三支一扶考试-公基:天文学简介
- 颜值有保障了!红米K50被曝或配备屏下摄像头!
- 货币理论重塑: 分解与统一分析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