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戛尔尼访华 英国使团究竟给乾隆帝下跪了没?
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和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 , 英国政府先后派出两个使团 , 穿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 , 来到中国 。第一个使团由乔治第二个使团由阿美士德勋爵领衔 , 史称“阿美士德使团” 。
马戛尔尼使团不远万里来到北京 , 仅仅是为了祝寿吗?还有没有更重要的目的和任务呢?乾隆皇帝是怎么接待他们的?传说乾隆皇帝要马戛尔尼等人在觐见时必须磕头行礼 , 马戛尔尼做到了吗?如果没有磕头 , 会不会让这场历史性会见不欢而散呢?
这是两个大国的历史性碰撞 , 意义非比寻常 。
一、万里迢迢欲何为
中国的海外贸易由来已久 , 但跟英国人打交道比较晚 。直到明朝崇祯年间才有了第一次接触 。崇祯十年(1637年) , 英国武装商船队开到广州虎门 , 开炮射击 , 抢劫市镇 , 强迫贸易 , 严重侵犯了中国主权 。这次接触很不愉快 。
乾隆五十七年八月初十日(1792年9月26日) , 马戛尔尼使团从朴茨茅斯港起航 , 奔赴万里之外的中国 。等待他们的将会是什么呢?
二、男儿膝下有黄金
马戛尔尼的事前策划和细致准备 , 乾隆帝当然不知道 。在乾隆眼中 , 英国使团既然打着给自己拜寿的旗号 , 那就跟朝鲜、暹罗等当时向中国称臣的国家一样 , 是来进贡效忠的 。不过 , 英国地处偏远 , 来一趟不容易 。既然来了 , 就要热烈欢迎 , 好生款待 。于是 , 乾隆帝下令 , 破例允许使团的船只进入沿海任何口岸 , 要求地方官员做好接待准备 。
东印度公司是英国政府在远东地区做生意的特许商 。为配合马戛尔尼使团的行动 , 特地向清朝两广总督福康安写了一封信 。虽然言语谦恭 , 但称呼中英两国君主时不分高下 , 平等相待 , 而且说明真实来意就是构建中英两国的外交关系 。
眼下 , 福康安正在西藏打仗 , 这封信就转到了广东巡抚郭世勋手里 。郭巡抚看了这封信 , 有些为难 。如果原原本本地奏报朝廷 , 乾隆帝肯定不高兴:远来小邦 , 怎能跟我天朝平起平坐呢?可是 , 郭巡抚长期跟英国人打交道 , 知道英国是海上第一强国 , 平等交往似乎也没什么错 。
于是 , 郭世勋将这封书信的译文加以修饰 , 添了许多吉祥话 。正是这样一封口气和意思都变了味的书信 , 蒙蔽了乾隆帝 , 让他以为马戛尔尼使团就是来祝寿的 。
乾隆帝虽然八十多岁了 , 但不糊涂 , 大概他也听说过英国是海上霸主 。他觉得 , 既然英国派使团送上门来 , 应该借机炫耀下“天朝的威严” 。就这样 , 乾隆帝让沿海口岸在欢迎使团的同时 , 整肃海防 , 严阵以待 , 既要展现八旗军容 , 又不能因此扰民 。沿海各省督抚领会圣意 , 时刻跟踪和奏报使团的行踪 。不过 , 由于语言不通 , 只是迎来送往 , 接洽并不深入 , 他们对使团的真正来意也不清楚 。
乾隆五十八年六月十八日(1793年7月25日) , 马戛尔尼使团抵达天津大沽口 , 登岸后受到直隶总督梁肯堂 , 钦差大臣、长芦盐政徵瑞的隆重欢迎 。然而 , 双方的分歧很快就出现了 。
马戛尔尼一行跟着梁肯堂、徵瑞等人抵达天津 , 乘船沿白河向北京前进 。船上插“英吉利贡使”旗帜 。马戛尔尼觉得不对头 , 又怕惹麻烦 , 只好不吭气 。
七月初六日(8月12日)梁肯堂在奏折里说:
“该正副使(在筵席中)向(皇)上免冠叩首 , 并令通事转向臣等告知 , 初入中华 , 即蒙大皇帝种种恩赐 , 今又给以筵宴 , 实在感激无地 。”
梁肯堂提及的“免冠叩首” , 乾隆帝有点怀疑 , 就下了一道谕旨 。其中讲道 , 不管马戛尔尼是否懂得清朝礼节 , 抑或是英国的习俗就是脱帽鞠躬 , 必须在赴宴的时候 , 要他结结实实地磕头 。听说英国人是用布扎腿 , 跪拜不便 。那就在行礼前松开布条 , 行礼之后再扎上好了 。如果他坚持脱帽鞠躬 , 就要婉言相劝 , 告诉他其它来北京进贡的国家 , 无论是使臣还是国王 , 都要对皇帝三跪九叩 。如果他不磕头 , 那大老远地跑来进贡 , 未免让别的国家耻笑 , 朝堂大臣不容 。
推荐阅读
- 马戛尔尼访华背后的阴谋 真的是给乾隆祝寿吗?
- 清朝外国人名翻译趣谈 马戛尔尼还是马嘎尔尼?
- 中美乒乓外交幕后故事 访华是最终如何成行的?
- 乾隆皇帝为什么拒绝马戛尔尼?
-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 跪与不跪引发对满清的思考
- 古贝类改写厄尔尼诺一万年的历史周期
- |首次访华就搞“下马威”?我们二话不说撤走仪仗队,亮明态度
- 基辛格访华内幕 这一决定早于中美乒乓外交
- 马戛尔尼总结访华失败原因 翻译水平过低导致
- 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之谜 乾隆为什么拒绝英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