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斯克的新闻观
文章图片
【|马斯克的新闻观】图1/5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郭儒逸
来源:商业人物(ID:biz-leaders)
01
就在特斯拉股价要冲破700美元的时候 , 一则其“中国工厂存在种种黑幕”的报道 , 又激发了这家明星公司与媒体的口水战 。
特斯拉的中国团队很快予以了回击 , 不仅指称该报道缺乏逻辑 , 而且表示要起诉这家媒体 。
这次马斯克没有冲在“战斗”的最前列 。 在以往的很多这类时刻 , 这位亿万富豪都是亲自上阵 , 一边炮轰、嘲讽媒体的报道 , 一边“不厌其烦”地解释他所理解的真相 。
马斯克上一次公开表达对媒体的失望 , 是关于今年9月份的特斯拉“电池日” 。 他在接受采访时说 , 那些对电池日的报道“太悲哀了” , 原因在于大多数媒体根本就不懂这个 。
毫不留情的正面硬刚 , 是马斯克面对令他不爽的媒体时 , 通常会采取的姿态 。 这一点和绝大多数知名公司的CEO都不同 , 没有人像他这么直接 , 像他如此享受处于舆论风暴中心的感觉 。 当“平淡无奇”、“藏在幕后”逐渐成为硅谷管理者的普遍状态时 , 在新闻界面前 , 马斯克正日益成为另类 。
但请注意 , 这并不是他与媒体关系的全部 , 还是不要轻易被“骗”了 。
49岁的马斯克如今功成名就 。 这个早年从出生地南非远赴美国掘金的年轻人 , 经过一番艰苦努力 , 不仅让他旗下的Space X和特斯拉活了下来 , 而且在各自领域都成为佼佼者 。 至于他本人 , 借助一路上涨的特斯拉股价 , 也已跻身全球最顶级的富豪之列 。
文章图片
图2/5
2010年6月 , 特斯拉在纳斯达克完成IPO上市 。 图源:视觉中国
马斯克的奋斗历程 , 也是一部与媒体的各种缠斗史 。 这种关系似乎在冥冥中注定——他人生的第一桶金(高达2200万美元) , 是通过出售一款在线出版软件得来 , 当时这款软件的大客户 , 就包括几家美国著名的报业集团 。 而这些报业集团中 , 更有他日后将要“怒怼”的对象 。
在他此后的几段创业历程中 , 媒体都主动或被动扮演了重要角色 。 二者之间的关系 , 就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侣:虽然不时会爆发争吵 , 但暂时谁也离不开对方 。 从刚开始面对镜头时的青涩 , 到越来越驾轻就熟地与媒体周旋 , 马斯克的商业帝国在迅速扩大 , 他的“新闻观”也日渐成熟 。
按照我的理解 , 这种新闻观就是“不放过、不拒绝、不妥协” 。
不放过——马斯克一向不会放过利用媒体的机会 。 阿什利·万斯在《硅谷钢铁侠》这本书里提到过 , 当年在卖掉出版软件公司时 , 马斯克刚27岁 , 但他已是硅谷一颗闪亮的新星 。 陡然而富的马斯克给自己买了一辆全球限量的迈凯伦跑车 , 并且主动邀请CNN采访人员去拍摄跑车的交付时刻 。 这位多金又会造势的年轻富豪 , 很快便成为媒体追捧的对象 。
而当没得到媒体的充分关注时 , 马斯克会暴跳如雷 。 例如 , 2006年《纽约时报》写过一小段特斯拉的报道 , 这是其在媒体上的首次亮相 。 本来是件好事 , 但马斯克却勃然大怒 , 理由很简单——那则报道完全没突出主人公的形象 , 身为特斯拉的老板 , 他感觉被忽略了 。
不拒绝——马斯克并不排斥与媒体友好沟通 。 在乔布斯之后 , 作为硅谷少有的仍愿在媒体前抛头露脸的一线科技大佬 , 马斯克很熟悉这一套 。 他会自己写新闻稿 , 召开新闻发布会 , 和外界分享业务上的进展 。 当遭遇委屈时 , 即使在媒体面前 , 也并不掩饰自己的“脆弱” 。
文章图片
图3/5
马斯克热衷在名流社交场合抛头露面 。 图源:视觉中国
其中最典型的一幕 , 是2018年“特斯拉私有化”事件后接受采访时 , 马斯克声泪俱下地讲述了自己面临的压力 , 承认那是最痛苦的一年 。 这个举动 , 让人罕见地见识到“钢铁侠”的软肋 。 而他早先在推特上关于私有化的那些轻率言论 , 似乎也因此被外界忘掉了大半 。
不妥协——这也是公众熟识的马斯克面对媒体的态度 。 历数那些被他怒怼过的媒体 , 可以列出长长一个名单 , 几乎都是有头有脸的新闻机构 。 可能是自小喜欢探索、冒险的性格 , 加上对公司前途的极度担忧 , 让马斯克很容易在媒体“挑衅”时火力全开 , 难以收手 。
这些“挑衅” , 有的指向他的公司 , 有的则指向他本人 。 这时候 , 马斯克往往会绕过公关团队亲自下场 。 某一次 , 在《纽约时报》刊登一篇特斯拉起火的报道后 , 他就写了一篇数据详实的文章来反驳批评者 , 以此攻击对方缺乏支撑的观点 。 这是典型的马斯克式反击 , 也是他处理公关危机的一贯方式 。
他希望能够“一招致命” , 杀死所有争议 。
02
马斯克之所以能和媒体进行各种缠斗 , 是基于滚雪球般增长的名气 。
过去多年中 , 他的名气是这样建立起来的:年纪轻轻成为富豪、结交名流圈子、找人拍纪录片、好莱坞电影宣传 , 以及默许媒体加在头上的各种修饰 。 当然这一切的背后 , 是他试图“改变人类生存前景”的种种疯狂想法和举动 , 比如以私人身份造火箭、研发电动车和往人脑里植入芯片 。
文章图片
图4/5
日本富豪前泽友作预订马斯克第一张飞行船票 。 图源:视觉中国
在硅谷 , 有名气的成功企业家很多 , 但能够像马斯克这般娴熟利用的 , 并不多见 。 用阿什利·万斯的话说 , “媒体太久没有见到这样的家伙了” , 于是一等到横空出世 , 便顺理成章地成了焦点 。
特斯拉从这样的马斯克身上获益不少 。 这家公司从来不做广告——它的明星老板在推特上有4000多万粉丝 , 一条推文能轻松获得一二十万点赞 , 社交媒体已成为发声的主阵地;传统的经销商模式也被抛弃 , 那些被马斯克个人魅力折服的买家们 , 可以通过网络直接向厂家下单 。
这种局面也带来了两个结果 , 一是Space X和特斯拉没有“二号人物” , 二是公关团队的作用被大大削弱 。 在这名霸道总裁的麾下 , 公关经理们要么总是被绕开 , 要么干脆被以极高的效率开除(据报道称目前特斯拉美国总部公关团队已解散) 。 除了马斯克 , 没有其他人能够掌控局面 。
马斯克就是这样利用名气 , 来践行着他的新闻观 。 每当想搞个大新闻时 , 他总能轻易得手;当需要抨击外部质疑时 , 也会有蜂拥而至的媒体帮他达成目标 。
在这次特斯拉中国回应媒体的质疑时 , 虽然老板未亲自出面 , 但回击的方式仍如出一辙 。 针对国产特斯拉质量堪忧的批评 , 特斯拉对外解释称 , “上海工厂每个工人将螺丝拧到什么角度 , 具体圈数和力度都记录在案 。 ”言外之意 , 如果只是泛泛而无实据的质疑 , 那么请媒体最好闭嘴 。
马斯克曾经在推特上暗示 , 媒体之所以喜欢拿特斯拉做文章 , 是因为它们一直处于点击量的压力之中 。 更为甚者 , 他还表示将建立一个网站 , 让读者为媒体的报道和信誉进行打分 , 连网站的备用名都起好了——那就是“真理报” 。 想想看 , 恐怕没有哪个公司的CEO , 会如此公开直率地“诋毁”媒体 。 但马斯克除外 , 在这位个性十足的商业明星身上 , 每到需要时 , 他的新闻观便生效了 。
文章图片
图5/5
马斯克出席好莱坞的慈善晚宴 。 图源:视觉中国
马斯克是多面的 。 除了面对媒体时的形象 , 他在公司内部算得上是一个杰出的“PUA”大师 , 而如果进入他的高端小圈子 , 则又会是一位幽默开朗的朋友 。 因此遗憾的是 , 无论媒体如何描写 , 读者和公众都只能看到一个被修饰后的“钢铁侠” 。
对马斯克和他的公司来说 , 这不会是与媒体的最后一次交锋 。 他的“狂妄”太空探索计划仍在继续 , 而销量攀升的特斯拉也仍不时被吐槽 , 所以马斯克会闭嘴吗?显然 , 并不会 。
*题图购买于视觉中国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
- 星链|石豪:在太空,马斯克和美国当局是如何作恶的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区块|面向2030:影响数据存储产业的十大应用(下):新兴应用
- 年轻人|人生缺少的不是运气,而是少了这些高质量订阅号
- 生活|气笑了,这APP的年度报告是在嘲讽我吧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苏宁|小门店里的暖心事,三位创业者的雪域坚守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人物|马斯克承认输给了巴菲特:曾尝试挑战喜诗糖果,但最终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