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人|这一届年轻人的年度情绪:emoha!( 四 )
一个成熟的现代人对自己的情绪也必须能够进行驾轻就熟的流水线处理:把发生的问题、面对问题的即时情绪 , 一箩筐地往 emo 里套 , 把自己的情绪当成甲方糊弄过去 , 下一个动作就是回归正轨 。 emo 成了一个目的明确的情绪中转站:暂时的 emo, 是为了调整自己的节奏以投入下一个阶段的生产 。
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 , 当人们被询问需要哪方面的心理健康知识 , 选中率最高(七成)的是自我调节 , 而「心理疾病防治」的选中率不足半数 。 这从一个角度说明了 , 人们往往觉得 , 情绪只是伴随着生活中其他困难降临的、容易跨过的一个坎儿 , 对于情绪如何发展成心理疾病以及如何防治 , 依然缺少清晰的意识和了解的意愿 。
社交网络上 , 动辄对自称患有抑郁症的人说「生病就去看病」 , 固然多数情形下是好意 , 但也更加强迫了追求效率的逻辑:服用抗抑郁药 , 很多时候的确能够让一个人快速恢复到某种「正常」状态 , 迅速融入到劳动和社会的秩序当中 。 但很显然 , 看病吃药并不能一劳永逸地解决所有情绪问题 , 不允许表达这些情绪 , 反而会导致更多问题 。
线上摆烂线下卷王 , 人人都是西西弗斯
2021 年的另一个情绪关键词 , 是「摆烂」 。
「摆烂」可能是「emo」之后的一种常态::从「因为做不好而emo」 , 转变为「我就烂!」的理直气壮 。 微博超话「emo伤心俱乐部」的介绍是:这是我们的乌托邦 , 属于我们这类垃圾的乌托邦——我都承认我是垃圾了 , 作为垃圾 , 宣泄情绪又有什么问题?此前豆瓣小组「985废物」等等也类似 。
而社交平台上也出现了大量「摆烂型社畜专用表情包」:「加油 , 把公司干倒闭!」「不管咯 , 美美躺平」「就这点工资只能买我来打卡 , 上班是另外的价钱」「这不是月薪3000的人该考虑的事」 。
互联网上 , 这种对「卷王」「奋斗逼」的嘲讽 , 对「糊弄」「摆烂」「躺平」的追捧背后 , 其实是对「自我实现」遭受阻滞的失望 。 近两年 , 「打工人」「社畜」等流行词对工作意义的宏大叙事进行了反讽和解构 , 已经使得人和工作之间产生了难以弥合的反思距离 。 对工作本身消极、抵抗 , 把「搞钱」和消费当成更加实际的目标 , 这是当下年轻人的普遍境况 。 简单心理 2021 发布的《2020 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显示 , 在职场中 , 50.89% 的人(样本量为 505 )都在经历「无意义感」 , 有近 60% 的受访者认为 , 自己正在经历不同程度的职业倦怠 。
在日本杂志《Spa!》的 2021 流行短语清单中 , 诸如「我就不该被生出来」和「我没用」的抱怨反复出现 。 国内互联网上也有同样的趋势 。 越来越多年轻人正在经历一场「存在主义式危机」 , 尽管多数情况下是用 memes、表情包来进行调侃 , 但逐渐泛滥的低落情绪 , 依然显示出某种共同的症候 。 对于一些人来说 , 一种关涉存在的日常威胁是「每天醒来发现自己还活着」 。
推荐阅读
- 物流|市占率全球第一,引领行业变革,深圳这个独角兽企业分享经验
- 品牌|家用燃气灶具新国标本月实施,这个功能必须有
- 声音培训班|0元学配音能轻松月入过万?别听这类瞎忽悠
- 来源|天津战“疫”:逆境中的光芒
- Windows|[图]这款小程序能让Windows 11恢复Windows 10的开始菜单
- 用户|4.6亿+月活跃用户的ColorOS系统,这些实用功能你用过了吗?
- 父亲|携号转网政策落地两年后,在移动转网怎么还是这么难?
- 物理|江苏这位物理老师的实验火了
- 平台|暨大这个实验室有趣又有料
- 影像|智慧医疗需要这样的一片“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