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点·观察|这场硅谷诈骗巨案,临近终局( 四 )


到了2007年的时候,Theranos 已经完成了四轮总计三千多万美元的融资,估值高达2亿美元 。但是这家公司的估值暴涨之路仍然没有停歇 。虽然当时该公司的产品还没有研发出来并且大规模投放市场,更多的投资者看到默多克等商界大佬站在 Theranos 身后,更加坚定地相信这家公司绝对有“真货” 。
更多的投资者对 Theranos 趋之若鹜 。到2010年,Theranos  又完成了一笔4500万美元的投资,估值达到10亿美元,正式进入独角兽行列 。
2013年,沃顿家族也加入了投资者的行列,并且沃尔玛集团旗下的连锁便利店 Walgreens 和 Theranos 签订了合作协议,在其门店内突出展示 Theranos 的血检产品 。
2014年,Theranos 完成了一轮高达2亿美元规模的 PE 融资,估值直冲百亿美元,也让身为创始人、CEO、董事长,并且坐拥一半股份的霍尔姆斯,成为了《福布斯》杂志钦定的“美国最年轻白手起家亿万富翁” 。Theranos 也成为了美国各大媒体评选每年最佳科技创新时的常客 。后来,该公司还被 AmeriHealth、蓝十字等多家美国医疗保险机构选定为血检服务合作商 。
视点·观察|这场硅谷诈骗巨案,临近终局
文章图片

伊丽莎白·霍尔姆斯在《福布斯》杂志封面手拿药丸的形象,成为了科技史上的经典 。当然,或许这也意味了她和 Theranos 迟早要完……
与此同时,学术界和医学界对 Theranos 缺乏透明度的批评,已经持续了有几年了,而这激发了华尔街日报资深采访人员 John Carreyrou 对该公司展开调查 。
很快,各种用户、业内人士、投资人的爆料此起彼伏 。
终于在2015年,Carreyrou 发布了一系列调查报道,指出该公司的血检业务实际上完全没有任何高科技科研,都是用市售的其它血液检测工具进行的 。而该公司非要坚持一小滴血就能做检测,也远达不到实际检测用量的需求,导致检测结果准确性巨大浮动 。
Carreyrou 的系列报道,彻底揭开了Theranos 公司的画皮,让贪婪的创业者和投资人、跟风站台的大佬、投机取巧的律师们,都原形毕露 。消息见报之后,Theranos 也叫停了指尖血检的业务 。
后来,Carreyrou 直接将这些故事写成了一本书《坏血》(Bad Blood),一经发表就立即畅销,并且彻底引爆了社会舆论对于 Theranos 的质疑和攻击 。
视点·观察|这场硅谷诈骗巨案,临近终局
文章图片

2016年,美国联邦医疗保险中心调查了 Theranos 位于加州纽瓦克的实验室(实际上就是处理血检的业务中心),随后立即公开致信该公司,指责其对患者健康和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同年夏天,赶在美国卫生和公共服务部彻底封杀 Theranos 之前,Walgreens 和这家风口浪尖的血检公司完成了割席,并且随后起诉该公司违反合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