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的QQ秀,15后的元宇宙( 二 )


但因为“失控” , 这一段本来没有生命的程序开始能够针对一些外部的环境做出反应 , 这才让他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虚拟人” 。
所谓“人”的特点 , 是指能够自主判断、决策 , 能够在一定范围内拥有自由性 。
而从现在大部分虚拟数字人的实现形式来看 , 例如洛天依、或者柳夜熙;除了外部形象和人一样之外 , 它其实背后都有一整个编剧和导演制作团队 。 它所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一切内容 , 都是按照剧本规定的方式进行演绎 , 这和游戏中刻板的NPC并无二致 。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 , 现在的虚拟人 , 并不是真的虚拟人 , 他们最多被称为“虚拟木偶”、高配版QQ秀 。
而从技术角度 , 或者说从目前虚拟人赛道里这些企业做的事情来看 , 大家所在意的 , 其实还是那一张“脸” 。 他们所追求的 , 是如何用技术更方便的在网络世界上做出一个我们自己的投影 。
因此 , 无论是现在的许多企业应用到的 , 所谓深度学习算法、实时渲染技术 , 本质上都是在将过往在影视特效中应用的技术进行下沉 , 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能通过这些技术在网络中做出一个类似电影的虚拟形象 。
从这个角度来说 , 真正虚拟人的出现 , 到最后肯定不只是在形象上的应用 。 它可能需要像机器人、工业机械手臂等技术一样 , 通过它的AI能力 , 帮助人去替代掉一些简单重复的劳动 。
比如说万科2021年的年度优秀员工、虚拟数字人崔筱盼 , 据万科董事会主席郁亮在朋友圈提到 , 崔筱盼在系统算法的加持下 , 很快学会了人在流程和数据中发现问题的方法 , 以高于人类千百倍的效率在各类的应收/逾期提醒及工作异常侦测中大显身手 , 她催办的预付应收逾期单核销率达到91.44% 。
|80后的QQ秀,15后的元宇宙
文章图片
图4/9
(央视AI手语主播)
再比如 , 去年11月央视新闻联合百度智能云打造的首个AI手语主播 , 不仅能够全年无休、无错的为观众提供手语服务 , 并且还将在冬奥会上承担手语翻译的工作 。
因此 , 在这些虚拟数字人身上 , 关键的就不只是外在形象的生成了 。 而在于其类“人”形象后背的智能语音交互技术、图像识别等技术 , 并根据需求打造了一套符合所在岗位决策系统等 。
虽然从现在来看 , 许多虚拟人在制作过程中也早已经应用上了这些技术 , 但它更多应用在更低成本去生成一个虚拟形象上 , 而不是应用在接收信息、判断和决策、反馈信息等能够让数字人更智能的应用上 。
从这个角度来讲 , 除了现在已经出现如虚拟主播、虚拟偶像、虚拟代言人等场景之外 , 虚拟数字人还会有更多的应用场景 , 甚至有可能再一次替代/补充掉许多本来应该由人参与的服务型岗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