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科学|能逃避抗体攻击的新冠变异株或已出现,新冠疫苗还有效吗?


环球科学|能逃避抗体攻击的新冠变异株或已出现,新冠疫苗还有效吗?
文章图片
图1/2

3D打印的新冠病毒的刺突蛋白 。 (图片来源:NIH)
近期 , 多项发表在预印本网站bioRxiv上的研究 , 评估了疫苗、单克隆抗体和治疗性血清对目前2种存在关键突变的突变株 , 即在英国发现的B.1.1.7突变株和在南非发现的501.V2突变株的免疫效应 。 研究显示 , B.1.1.7突变株目前还无法逃脱疫苗介导的免疫反应 , 但501.V2突变株能显著降低这些治疗措施的免疫效应 , 甚至会导致再感染 。
撰文 | 石云雷
近期 , 在英国、南非和巴西发现的新冠病毒突变株上出现了一些关键的突变 , 让科学家开始怀疑正在使用的治疗方法是否能对突变株起效 。
两种突变病毒株
此前最受关注的是新冠病毒刺突蛋白上的D614G突变 , 去年6月 , 该变体成为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新冠病毒 , 能促进病毒进入人类细胞 。 但它并不位于受体结合域(receptor-binding domain , RBD) , 因此不会影响疫苗的效果 。 但近期 , 一些新出现的新冠病毒突变毒株带来了更大的威胁 。
例如 , 在英国出现的有7个突变位于刺突蛋白上 , 其中关键的突变N501Y[蛋白链上501位的天门冬酰胺(N)突变为酪氨酸(Y)]就存在于受体结合域 , 且在与病毒结合的序列中 。 它能增加新冠病毒与人细胞ACE2受体的亲和力 , 加快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 。 除此之外 , 其刺突蛋白上的两个氨基酸丢失 , 或可以帮助其逃避免疫反应;而P681H 突变可能还会增强它与细胞的融合能力 。
但相比之下 , 在南非发现的501.V2突变株情况更加严重 。 它的刺突蛋白上存在9个突变 , 其中3个位于刺突蛋白的受体结合域 , 分别是N501Y、K417N和E484K 。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 E484K也位于受体结合域的结合序列中 。
前期检测显示 , 这一突变与病毒逃脱综合性抗体的能力相关 , 可能会影响一些靶向刺突蛋白的疫苗的效果 。 此外 , 501.V2突变株的刺突蛋白上还存在3个氨基酸的丢失 , 这可能会影响新冠病毒的抗原性 , 进而导致病毒出现“逃逸突变” , 逃避单克隆抗体(单一的特异性抗体 , 能与刺突蛋白上特定的序列结合)的免疫反应 。

环球科学|能逃避抗体攻击的新冠变异株或已出现,新冠疫苗还有效吗?
文章图片
图2/2

mRNA疫苗介导产生的多种抗体在新冠病毒受体结合域上的作用位点 。 (图片来源:Nussenzweig et al 。,bioRxiv 。 )
根据WHO官网的数据 , 截止1月12日 , B.1.1.7突变株已传播到了50多个国家 , 它的传播速度比此前传播的其他新冠病毒株更快 。 另外截至目前 , 501.V2突变株已蔓延到29个国家 。 南非科学家和官员表示 , 501.V2突变株在年轻人中的流行度更高 , 相比于其他突变株 , 更容易造成严重的疾病 , 还可能造成“重大的再感染风险” 。 南非卫生部也表示 , 这种突变株可能正在推动南非的第二波新冠大流行 , 因为它比其他早期突变株的传播速度更快 。
近期 , 发表于预印本平台bioRxiv的多项研究 , 测试了目前使用的新冠疫苗、单克隆抗体和治疗性血清对B.1.1.7突变株和501.V2突变株的作用效果 。 研究显示 , 当前的疫苗或许还对B.1.1.7突变株有效 , 但它们对501.V2突变株以及一些新的突变株的情况 , 或不容乐观 。
疫苗、血清的免疫效应
1月19日 , 辉瑞公司(Pfizer)和BioNTech在预印本平台bioRxiv上公布了BNT162b2疫苗对在英国发现的B.1.1.7突变株刺突蛋白的中和效果 。 他们利用水疱性口炎病毒(VSV)构建了假病毒模型 , 即在病毒表面表达B.1.1.7突变株完整的刺突蛋白 , 并以此验证了BNT162b2接种个体的血清对它的中和效力 。 结果显示 , 血清的中和活性没有明显降低 , 因此这一突变株或许不会影响BNT162b2疫苗产生的免疫保护 。 目前 , 这项研究还有待同行评议 。
紧随其后的是两项评估501.V2突变株的研究(目前同样在bioRxiv平台上等待同行评议) , 来自美国和南非的研究人员分别测试了治疗性血清、单克隆抗体对该突变株的抑制能力 。
其中 ,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洛克菲勒大学和NIH的科学家分析了mRNA-1273疫苗和BNT162b2疫苗介导的免疫反应对501.V2突变株的中和效果 。 他们分别给14位和6位志愿者分别接种了mRNA-1273和BNT162b2疫苗 , 并收集和分析了他们的血清 。 在第2剂疫苗注射的8周后 , 志愿者血清中出现了很高的抵抗新冠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区域的特异性IgM和 IgG抗体 。
他们通过在HIV-1型病毒构建了假病毒模型 , 并评估了志愿者血清对10种突变的刺突蛋白的中和活性 , 其中包括N501Y(B1.1.7突变株)、K417N、E484K以及3个基因突变的组合(501Y.V2突变株) 。 结果显示 , 与没有突变的情况相比 , 血清对E484K、N501Y以及K417N:E484K:N501Y组合突变的刺突蛋白的中和活性出现了显著降低 , 分别是3比1、2.5比1.3和3比1.1 。
接种两种疫苗后的血清 , 对3种突变(分别是E484K、N501Y和K417N:E484K:N501Y组合突变)的刺突蛋白的中和活性降低 。 (图片来源:Nussenzweig et al 。,bioRxiv 。 )
除此之外 , 他们还评估了记忆B细胞分泌的中和性抗体(共84种)对存在突变的病毒受体结合域突变的中和活性 。 有22种抗体(占比26%)对至少有一个突变的受体结合域的中和活性降低了5倍以上 。
而另一项由南非国家传染病研究所(NICD)的科学家发表的研究 , 也得到了类似的结论 。 他们选择了44份康复者的血清(其中22份血清的抗体浓度更高)进行了研究 , 分析了这些血清对病毒的受体结合域和501.V2突变株的中和活性 。 研究显示 , 27%的血清对比具有单一突变的受体结合域的假病毒 , 丧失了中和活性 。 而对501.V2突变株的评估显示 , 近一半的血清没有中和活性 , 有一些血清的中和活性降低达86倍 。
单克隆抗体的中和效应
在单克隆抗体中和效应的实验中 , 南非的研究人员评估了12种抗体(第1类)对假病毒上刺突蛋白K417N突变 , 以及8种抗体(第2类)、5种纳米抗体对E484K突变的中和活性 。 与没有突变相比 , 第1类抗体的浓度提高2.5倍时 , 仍无法中和假病毒上K417N突变的刺突蛋白 。 第2类抗体对E484K突变的受体结合域的中和活性也明显降低 。
这一结果显示 , 501.V2突变株能逃避主要抗体的中和反应 。 此外 , 他们还评估了501.V2突变株的刺突蛋白(抗原结构)上3个氨基酸丢失造成的影响 。 实验显示 , 针对于整个抗原结构的抗体的中和反应也会减弱 。
美国的研究人员评估了17种最具治疗潜力的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ies , mAb)对假病毒上12种刺突蛋白突变(分别是A475V、E484K、Q493R、R346S、N439K、N440K、K417N、Y453F、S477R、N501Y、D614G、R683G突变)的中和活性 。
测试结果显示 , 这些单克隆抗对K417N、E484K、N501Y 突变的中和活性均降低了 。 其中 , 有9种和4种单克隆抗体分别对存在E484K突变和N501Y突变的受体结合域(RBD)的中和活性下降超10倍 , 还有5种对K417N突变新冠假病毒中和活性减弱 。 而这些正是南非501Y.V2突变株的刺突蛋白关键上3个突变点 。
针对上述的实验结果 , 两个研究团队均表示 , 需要测试临床使用的单克隆抗体对其他新冠突变株的中和活性 , 而其中有很多或已失去了对501.V2突变株的中和活性 。 此外 , 我们还需要定期去更新靶向新冠病毒刺突蛋白的mRNA疫苗 , 以避免其潜在的临床疗效丧失 。
除此之外 , 大多数曾感染新冠病毒的康复患者对501Y.V2突变株的中和活性很小 , 或者无法检测到对其的中和活性 , 因此很有可能出现新冠病毒感染复阳 。 南非的研究人员还提到 , 在巴西发现的一种新冠突变株存在一些关键的突变 , 可能增其对中和性抗体的抗性 , 而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着它和501Y.V2突变株 。
参考链接:
https://en.wikipedia.org/wiki/501.V2_variant#Statistics
https://virological.org/t/preliminary-genomic-characterisation-of-an-emergent-sars-cov-2-lineage-in-the-uk-defined-by-a-novel-set-of-spike-mutations/563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1.18.426984v1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1.18.427166v1.full.pdf
https://www.biorxiv.org/content/10.1101/2021.01.15.426911v1.full.pdf
【环球科学|能逃避抗体攻击的新冠变异株或已出现,新冠疫苗还有效吗?】https://virological.org/t/genomic-characterisation-of-an-emergent-sars-cov-2-lineage-in-manaus-preliminary-findings/586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