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图片
2021年1月16日下午两点 , CHEERS2021湛庐年度大会以在线直播的形式重磅开启 。 此次大会以“未来呼啸而来”为主题 , 发布了31本湛庐新书 , 从投资、能力、管理、视野、教育、生活6大角度出发 , 全面解读2021新趋势 。
基于现实科技的科幻文学 , 除了供人们休闲娱乐 , 还能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行推测 。 湛庐也曾策划出版了《十二个明天》《希望之地》等科幻小说集 。 科幻作家江波先生以“风暴将至——科幻之眼看未来”为主题 , 在“面向未来的视野”环节进行了精彩演讲 。
在谈到人工智能时 , 江波指出 , “在人工智能真正成长为完全独立的物种前 , 我们需要对它进行教育 , 把人类的价值观传递给它” 。 在畅想未来的篇章里 , 江波先生提到“如何可控核聚变的这一天到来 , 人类就可以跨越太阳系 , 成为银河种族” 。
本文图片
《风暴将至——科幻之眼看未来》
——江波 科幻作家
来源:CHEERS2021湛庐年度大会
本文图片
很多人认为 , 科幻具有预言性的功能 , 能对人类社会的未来可能性做出推演 。 这样的科幻作品数量相对来说较少 , 属于科幻文学中的精品 。
例如《2001:太空漫游》 , 就对太阳系内的宇航探索有一个预测性的时间表 。 著名科普作家、科幻作家卡尔· 萨根写过一本书叫作《接触》(Contact) , 对于外星文明的探索也有非常好的洞见 。 这些精品的存在 , 让科幻文学除了提供休闲娱乐的社会价值之外 , 还提供了对未来可能性的一些洞见 , 这是科幻文学区别于其他类型文学的显著特征 。
下面这张图是科幻的发展历史 , 大概描述了科幻文学的发展过程 。
本文图片
从图上可以看到 , 想象文学最早的源流 , 是源自人类的惊奇和恐惧这样的情感 , 在这种情感基础上 , 产生了神话传说 , 后来演变成仙话、民间故事 , 到现代就变成奇幻武侠 。 从文学的源流来说 , 想象文学一直存在 , 科幻只是想象文学的一个分支 , 是在16世纪理性主义开始萌发之后 , 随着科学的发展 , 科学文化逐渐注入到幻想文学领域当中所产生的一种流变 。
所以从一个广泛的角度来说 , 科幻和其他通俗文学类型非常相似 。 如果比较科幻和武侠或奇幻小说 , 会发现它们之间在情节和人物关系上有非常大的相似度 。 甚至在某些情况下 , 把科幻的设定换成奇幻的设定 , 文本的类型属性就会相应变化 。
所以科幻是一个非常宽广的领域 , 辨别科幻文学的唯一标志是是否使用了科学概念 。 这些科学概念未必准确 , 甚至有时是伪科学 , 这些都可以被纳入科幻的范畴 。 但如果能够基于现实的科学和技术 , 再结合自己的洞见 , 对人类的发展趋势做出一些推测 , 这样的科幻就是这一广阔领域的核心 。 也是科幻文学能够带来的特殊社会价值 。
今天我想就自己基于对现代科技的理解 , 给大家讲一讲我所认为的对未来影响最大的技术领域 , 和大家一同探讨 。
能源技术让我们有机会成为“银河种族”
前苏联宇宙学家尼古拉·卡尔达肖夫(Nikolai Kardashev)把文明按照能源利用情况分成三级:
一级文明能掌控行星上的所有能源;
【江波|江波:风暴将至,科幻之眼看未来】二级文明掌握星系的所有能源;
三级文明则能掌控银河系的所有能源 。
这种分类未必切实 , 但是能源技术的确是文明的硬指标 。
本文图片
对于地球来说 , 最大的能量来源就是太阳能 。 埃隆·马斯克几年前指出:用1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建设太阳能电站 , 就能满足美国一年的用电量 。 美国的用电量在2019年的时候数据是44000亿度 , 中国是75000亿度 , 满足美国的用电量可能需要1万平方英里土地 , 满足中国用电量所需土地面积不到两倍 。
所以如果用太阳能来满足全中国的能量需求 , 大约需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 听上去是一个比较大的数字 。 但中国的沙漠和戈壁大约有130万平方公里 , 在西部的无人区建设大规模的太阳能电站 , 再利用超高压输电技术送到东部 。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现实可能性的未来 。
沙漠戈壁还不是最适合采集太阳能的地方 , 因为会受到天气变化的影响 。 更适合太阳能的位置是在太空中 。 太空中的太阳能的能量密度大概是地面的5倍 , 这意味着更高的采集效率 。
本文图片
这张图所展示的画面并不是科幻中的图景 , 而是一家日本公司为了进行招标而设想的一个图景 。 现在已经有一些公司为了商业的目的 , 开始考虑把太阳能电站放到太空去 。 在太空中可以完全避免天气的干扰 , 能量密度更高 。 另外 , 人类的能量需求会不断增长 , 可能将来甚至把撒哈拉沙漠全部填满都不够 , 那么只能去太空拓展新的领地 。 这种情况发展下去 , 在太空中我们可以见到越来越多的天空电站 , 如果逐步形成更大的规模 , 会发生什么情况?
天空电站的确不会占用太多陆地空间 , 但会在天上形成一些遮挡 , 地球上的某些位置可能永远见不到阳光 , 这对于地球上的人来说不是一件好事 。 这种情况下 , 可以想象的解决方案就是逐渐把天空电站推向地球轨道 , 让地球轨道和地球一起绕着太阳飞行 。 我曾经写过一篇科幻小说“地球的翅膀” , 设想过这样的场景:
当天空电站占据地球所有上空的时候 , 就约等于我们掌握了地球上的所有能源 。 当天空电站开始在地球轨道上延伸 , 地球逐渐伸展出两个翅膀 , 可以认为我们已处于二级文明的萌芽阶段 。 如果“地球的翅膀”不停地增长 , 直到把太阳完全包裹起来 , 形成一个“戴森球结构” , 我们就完全达到了二级文明 。
所以在我这篇小说里 , 当地球长出这样的翅膀时 , 外星人就来了 。 因为他们意识到地球已经跨入二级文明 , 成为星际种族 。 外星人未必有 , 然而天空电站的设想 , 则有很强的可能性 。
如果人类要在太阳系中生存 , 太阳能可以满足非常长远的需求 。 但太阳能只能依靠太阳 , 一旦远离太阳 , 供给的能源就远远不够 。 如果人类想要飞出太阳系 , 那就需要其他能源 , 这种能源应当是核聚变 。
对于核聚变 , 我和从事研究的朋友有过一些交流 , 他们的说法是“50年之内应该可以实现商业化” 。 这是一个标准答案 , 但50年前也是这个答案 , 不知将来再过50年 , 这句话是否还是标准答案 。 只能期待在核工业领域奋斗的科研人员 , 能把愿景实现 。
在核工业领域也有一些比较好的消息 。 在2020年4月 , 东方超环托卡马克装置达成了一个突破:在1亿度高温下 , 维持了10秒钟 。 10秒钟对于商业化来说显然是一个远远不够的时间 , 但这是可控核聚变迈出的非常可喜的一步 。 这代表着某种希望:可控核聚变终将有能够实现的一天 。 我期望那一天在50年之内到来 , 到时 , 人类就可以跨越太阳系 , 成为银河种族 。
基因技术 , 一个重启未来的按钮
之所以讨论基因技术 , 是因为它在不久的将来会面临一个非常大的问题 , 就是改变人类自身基因 。
基因编辑手段可以从DNA的长链上任意截取一小段 。 虽然这个技术并未达到100%精准的地步 , 但已经可以看到这种技术的长远潜力 , 或许在不久的将来 , 就能够以单个DNA的精度对基因进行编辑 。
CRISPR , 被称为“基因剪刀” , 这种技术的应用使我们踏进了基因编辑的大门 , 在不久的将来 , 我们的基因编辑应该能跨上好几个台阶 。
2018年 , 贺建奎编辑了两个人类胚胎 , 这两个人类胚胎最后长成了婴儿 。 为此 , 贺建奎受到了中外科研界社会学各个层面的批判 , 批判主要来自两个层次:一个是技术 , 另一个是伦理 。
技术上有两层问题 , 贺建奎所做的基因编辑 , 有一定的脱靶的可能性:想编辑基因a结果不小心把基因b也改变了 , 这种可能性是真实存在的 。 另一层技术问题在于人类的基因库非常复杂 , 牵一发而动全身 , 改变了某个基因 , 就有可能会影响其他方面 。 在有这种技术风险的情况下 , 贺建奎所编辑的基因是降低了这两个婴儿感染艾滋的可能性 , 但一个人一生中感染艾滋病的可能性本身很低 , 而且控制艾滋病已有现成的方法 , 所以总体来看 , 这个基因手术的风险和收益不成比例 。
本文图片
如果仅仅是技术问题 , 还不足以引起如此大的风波 , 更重要的是伦理上的问题 。 先给大家介绍一个著名的科幻故事叫作《时间机器》(The Time Machine) 。
这个故事的历史已有100多年 , 是赫伯特·乔治·威尔斯(Herbert George Wells)20世纪初写的一篇科幻小说 , 在小说里 , 主人公驾驶时间机器到了未来之后 , 发现未来的人类演变成了两种人 , 一种叫作莫洛克人(the Morlocks) , 一种叫作埃洛伊人(the Elois) 。
莫洛克人是工人阶级的后代 , 埃洛伊人是资产阶级的后代 。 在作者生活的那个时代 , 英国的社会表现出阶级的绝对对立 , 所以他就在小说里把两个阶级演化成两种人类 。 现实中 , 资产阶级剥削压迫工人阶级 , 遥远的未来 , 莫洛克人饲养捕食埃洛伊人为生 , 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具有讽刺意味的未来 。
我不是北京人 , 但我居住在北京 , 我与这座城市若即若离 , 我想看到它的时候 , 就打开窗户 , 或者走上街头;我不想看到它的时候 , 我就闭门不出 。 我不要求北京应该怎么样 , 这座城市也不要求我 。 我对于北京 , 只是一个逗留很久还没有离去的游客;北京对于我 , 就像前面说的 , 是一座别人的城市 。 我觉得作为一个作家 , 或者说作为我自己 , 住在别人的城市里是很幸福的 。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只是借助这种想象来反映他所生活的那个年代的阶级矛盾 。 但如果把基因技术考虑进来 , 那小说中的这种情况也会具有一种现实可能性 。
基因技术首先应用的人群必然是富有阶层 。 一旦富有阶层能用基因编辑技术让自己在智力、体力、精力等各种能力上占有优势 , 这种优势就会产生强烈的代际传递 。 本来在出生时 , 人人都是平等的 , 聪明和愚笨都是天生的 , 但是基因技术会永远改变这一切 , 让有些人天生就比别人更聪明 , 体质更好甚至寿命更长 。
贫富分化也会就此呈现出凝结的状态 , 甚至在穷人和富人之间产生生殖隔离 , 从而把财富和遗传完全结合在一起 。 这是一种非常残酷而且不稳定的社会状态 。
这就带来非常现实的一个问题 , 我们该如何使用基因技术?如果使用不当 , 很可能会成为人群分裂的一个关键 。 我们的社会为了弥合人群的分裂付出了各种努力 , 但是基因技术所带来这种可能性会把人类分成两种 , 经过基因编辑的和没有经过编辑的 , 这绝对是种族主义最好的借口 。
为什么贺建奎的事件在伦理上会引起如此大的反响?在所有伦理道德没有达成规范的情况下 , 轻易去触动人类的基因库非常危险 。 但既然有了技术 ,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 , 在未来二三十年里 , 会有人继续去进行人类基因的改变 , 因为它带来的收益非常明显 , 可以让孩子更强壮 , 更健康 , 这个诱惑无法抗拒 。
在这种编辑人类自身基因成为现实之前 , 迫切需要完成伦理讨论 , 建设一套可控的使用标准 。 让它可以普惠到各个阶层 。 基因技术 , 会是人类重启自身的钥匙 , 只不过这把钥匙打开的门背后会是什么 , 取决于现在的人们预先的准备 。
赋机器以文明 ,
这是人类面对人工智能的使命
本文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 侵权联系删除
人工智能给人类带来的一种从未有过的境地:我们在创造一个新物种 , 和人类完全完全不一样的智慧物种 。 2015年12月AlphaGo战胜了欧洲的冠军樊辉 , 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事件 , 登上了自然杂志的封面 。 当然后面发生的事件更有名:AlphaGo战胜了世界冠军李世石 。
AlphaGo战胜人类这件事意味着人类的智力的神秘感被完全破除 , 之前的科幻小说中经常会把人类的智力看作一种非常神秘的东西 , 有些科幻小说会认为机器可以下国际象棋 , 但围棋始终是机器解决不了的问题 , 但AlphaGo把这种迷思直接打破 , 同时也宣告了再也没有人类可以在围棋上赢过机器 。 AlphaGo的后续发展更精彩 。
AlphaGo战胜人类冠军 , 它需要有棋谱、棋手数据、规则 , 有了这些之后 , 才能够进行训练 , 成为一个高智力棋手 。 后来发展出来的AlphaGo Zero则不需要棋谱、棋手 , 只需要告诉它输赢的规则 , 它就能自我演化 , 成为世界一流的棋手 。
AlphaGo Zero后来战胜了AlphaGo的终极版本 , 成为最厉害的围棋人工智能 。
AlphaGo Zero之后 , 又有了AlphaZero , 除围棋之外 , 它把国际象棋和将棋也包括进来 。 最近的发展是MuZero 。
MuZero不需要知道规则 , 只需告诉它输赢是怎么回事 , 就能自己摸索出棋类的规则 , 甚至不仅会下棋 , 还可以玩游戏 。
基于神经网络的人工智能发展一日千里 , 不仅仅是下棋 , 还有其他各方面 。 有一个非常热门的叫作GPT-3的人工智能 , 是一个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 , 可以写作或聊天 。 它可以直接根据主题词进行写作 , 能够模拟很多人的风格来进行写作 , 对作家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
如果连写作这样的事都能让机器代劳的话 , 那么人类的智力高地究竟还剩下多少?从下棋到图像识别到语音识别 , 到聊天写作 , 人工智能在各种方面都在超越人类 。
大家还经常会执著于人工智能不会产生自我意识 。 人工智能是否拥有自我意识 ,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 , 在此不展开讨论 , 我个人观点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神经网络相互之间的交互 , 人工智能产生自我意识只是时间问题 。 既然如此 , 我们就面临着一种选择 , 它会像终结者一样成为人类的敌人、消灭人类 , 还是和人类共存以及为人类服务?人工智能对人类的认识和行动 , 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未来 。
本文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 侵权联系删除
但这种未来其实把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 因为一旦人工智能产生了自我意识 , 它所需要接受知识、能力或社会规范 , 完全依赖于我们现在教给他什么 。 如果你教会他的是战争、暴力、杀戮 , 那他就会做这些事情 。 如果你教会他的是和平与爱 , 他就会秉承和平与爱 。 人工智能就像人类的孩子 , 小时候的思想是可以培养的 , 但长大之后的意识是无法控制的 。 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在人工智能真正成长为完全独立的物种之前 , 对他进行教育 , 把人类的价值观传递给它 。
最后我们来总结一下:
1.能源意味着我们要跨越星际成为新的种族 。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 , 但是人类如果不想永远生活在摇篮之中 , 就需要在能源上有所突破 。
2.基因科学为我们理解生命提供了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基因分子生物学这方面的发展 , 让我们充分的意识到生命和自然以及宇宙是一体的 , 每个人都是宇宙的孩子 , 和宇宙息息相关 。 第二个层次是基因工程的发展 , 意味着人可以开始改变自身 , 这会带来巨大的伦理问题 , 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
3.人工智能在获得自我意识之后 , 会建立自己的文明 , 这样的文明和我们现在的文明是否能兼容 , 需要我们这一代和之后好几代人的共同努力 , 我把这个过程称为“赋机器以文明” , 在人工智能建立自己的文明之前 , 把我们的文明教给它们 。 让它们学会和人类共处 , 或者成为人类文明的继承者 , 和平过渡 。
我选择这三个方面来讲述 , 因为这三个方面最大限度地影响着人类这个种族的外在特点 , 直接从技术的角度定义了人类为何 。 这三个方面的技术也都正在向着特定的方向演化 。
风暴将至 , 我们已经可以嗅到未来的一些气息 , 有光明的 , 也有黑暗的 。 只要我们能够认清现实 , 积极努力 , 一定可以迎来一个光明的未来 。
推荐阅读
- 硕果|这一年 重大工程建设结硕果
- 视点·观察|中国快时尚公司Shein能掀起一场全球风暴吗?
- 硬件|江波龙推出FORESEE商用DDR5内存新品
- ColorOS|刘作虎谈 ColorOS 12:为老机型适配很难,新的惊喜将至
- 售价|摩托罗拉 edge X30/S30 将于 24 日再次开售,X30 系统大更新将至
- 无人机|英商界担忧:无人机时代将至,“脱欧”却可能重创英国无人机产业
- Super|GT2 Pro将至?realme 真我GT2系列特别活动官宣:12月20日见
- 显存|双 12 将至,AMD 超威卓越平台游戏本热促来袭
- 售价|擦窗机器人,并非越贵越好
- 尺寸|小米 12/Pro 国行将至,已入网工信部:搭载骁龙 8 Gen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