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盲盒不应成为监管“盲区”

_原题是:盲盒不应成为监管“盲区”
吴睿鸫
在盲盒经济迅猛发展的同时 , 伴随而来的一些问题却不容忽视 。 1月26日 , 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关于盲盒的消费提示 , 指出“盲盒经济”存在过度营销、虚假宣传、假劣产品时有出现、消费纠纷难解决等问题 , 甚至有的商家将盲盒当成“清库存”的工具 。
盲盒作为新业态 , 若营销模式成功 , 既增加了产品销量 , 也提升了企业形象 。 譬如 , 去年“故宫淘宝”推出了“宫廷宝贝”“猫祥瑞”等主题盲盒 , 中秋期间还推出了故宫猫中秋限量盲盒 , 就引发广大消费者的购买热潮 。 正是由于各行各业看到盲盒市场利润丰厚 , “钱”景无限 , 除最初的玩具外 , 餐饮、美妆、文具、图书等诸多消费领域 , 也纷纷掀起了“盲盒风” 。 有调查显示 , 2019年国内盲盒行业市场规模为74亿元 , 预计2021年将突破百亿人民币“关口” 。
随着盲盒经济在众多领域与行业的延伸与开拓 , 盲盒自身存在的诸多负面影响 , 越来越引发社会各界的担忧 。 去年年底 , 凤凰网《文化风向标》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 , 网友们认为盲盒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按照投票比重依次为:噱头过大 , 产品本身缺乏实用性(30.17%);价格不合理 , 部分产品溢价严重(20.35%);让消费者“上瘾” , 花费更多金钱(17.43%)等 。 更令人忧虑与不安的是 , 由于盲盒本身所具的上瘾和赌博属性 , 这对于市场风险识别能力低的未成年而言 , 很容易成为“被收割”对象 。
盲盒经济在“盲目”升温过程中 , 各种乱象愈发严重 , 市场“泡沫化”特质越来越明显 。 这些情形无疑在告诉人们 , 盲盒市场已由当初的“幼苗” , 长成了需求修剪的“大树” , 国家监管部门应主动出手 , 强化对盲盒市场的监管与规范 , 决不能让盲盒成为监管的“盲区” 。
对于盲盒市场而言 , 首当其冲的是制定“阳光规则” , 让盲盒里商品的价值、出现概率、颁布方式等关键信息 , 在盲盒产品说明书上做好标注 , 监管部门据此进行日常检查 , 来维护消费者的知情权与监督权;对于那些涉嫌虚假宣传 , 到手货品与宣传不符 , 假劣、“三无”产品 , 以及遇到质量问题只换不退等不法行为 , 监管部门可依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以及《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条款规定 , 进行严厉惩罚 。
【证券时报网|盲盒不应成为监管“盲区”】当然 , 对于消费者而言 , 面对盲盒千万不能盲目跟风 , 要保持消费理性 , 尤其对于未成年这个特殊群体 , 家长应强化消费教育 , 让其知道购买风险 , 不要误入“盲”途 。 唯有做到监管到位、商家自律和消费者理性 , 盲盒经济才能走上康庄大道 , 越走越远 , 越来越“火”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