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实控人被查 微众信科“征信第一股”还有戏吗
来源:北京商报
_原题是:实控人被查 微众信科“征信第一股”还有戏吗
又一家金融科技公司上市被缓 。 2月2日晚 , 志在冲刺国内征信第一股的深圳微众信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微众信科”) , 因实控人涉嫌多项重大违法行为 , 被上交所紧急按下上市暂停键 。 对此 , 微众信科回应北京商报采访人员称 , 该事件不会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经营 , 后续上市相关事宜仍以公开信息为准 。 而在业内看来 , 微众信科除了实控人个人问题外 , 该公司自身业务所面临的“灰犀牛”风险更值得警惕 。 “银税直连”政策压顶 , 核心竞争力缺失后 , 微众信科后续业务能否持续增长 , 会否影响IPO重启 , 仍面临诸多考验 。
上市被叫停
2月2日晚 , 上交所披露 , 微众信科因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涉嫌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等重大违法行为 , 被立案调查或者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 , 尚未结案 , 上交所依规中止其发行上市审核 。
从上交所披露的中止原因来看 , 微众信科IPO被中止发行 , 主要涉及公司实控人、控股股东 。 微众信科招股书披露 , 公司控股股东为中润四方 , 后者直接持有微众信科32.04%股权;公司实控人则为孙淏添 , 后者合计控制微众信科41.59%的表决权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微众信科于2020年6月22日被上交所受理科创板上市申请 , 同年12月7日 , 微众信科科创板首发获通过 。 招股书显示 , 微众信科该次公开发行股票数量不超过4020万股 , 拟募资金额25923.18万元 , 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大数据征信平台建设项目及大数据风控实验室建设项目 。
【新浪科技综合|实控人被查 微众信科“征信第一股”还有戏吗】此次突发事件对微众信科影响几何?后续是否有望重启IPO?对此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向微众信科方面采访 , 后者回应称 , 目前公司经营一切正常 , 此事涉及实控人个人行为 , 实控人平时并不参与公司的经营 , 该事项不会影响公司正常生产经营 , 至于后续上市相关事宜 , 需以公开信息为准 。
联储证券研究员左景冉告诉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 目前公开信息并未披露具体涉及案件 , 如果事后查明案件与发行主体无关 , 且公司最新的财务表现符合《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上市规则》的五项标准之一 , 依照科创板上市审核规则 , 未来仍有重启上市的可能 。
不过 , 金融科技专家苏筱芮认为 , 从“被立案调查或者被司法机关立案侦查 , 尚未结案”这一信息来看 , 这并非一项短期内可以完成的工作 。 在她看来 , 此次事件对微众信科的声誉、市场信心等造成了重大影响 , 推测短期内重启的可能性不大 。
根据2019年证监会发布的《关于在上海证券交易所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的实施意见》 , 申请公开发行股票的公司 , 要求发行人及其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最近三年不存在贪污、贿赂、侵占财产、挪用财产或者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刑事犯罪 , 不存在严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违法行为 。
“由此来看 , 微众信科后续能否重启IPO , 还得看发行人、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是否违反上述规定 。 ”零壹研究院院长于百程同样说道 。
“银税直连”压顶
除了实控人涉嫌违法这一黑天鹅事件外 , 微众信科自身业务的“灰犀牛”风险更值得警惕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提交招股书后 , 该公司曾因多项业务风险被上交所问询 , 其中就包括:“113号文”出台对微众信科业务模式、市场竞争格局和客户持续性影响较大的风险 , 受宏观经济形势、银行监管政策影响较大的风险以及收入高速增长不可持续的风险等 。
所谓“113号文” , 是指2019年11月初 , 由国家税务总局和银保监会联合发布的《深化和规范“银税互动”工作的通知》 , 其中强调银税数据直联 , 并叫停税务部门与第三方签订“银税互动”合作协议 。 由此 , 第三方合作机构不得借“银税互动”名义以任何形式向申请贷款企业收取任何费用 , 不得以任何方式买卖、提供或公开“银税互动”中的涉税信息 。
在业内人士看来 , “113号文”切断的 , 正是微众信科赖以生存的核心能力 。
根据招股书 , 微众信科主要客户是银行业金融机构 , 主要提供信贷场景下的企业征信报告、信贷风险决策系统、信贷一体化解决方案等信用科技产品和服务 。 其中 , 涉税数据是微众信科对中小微企业进行信用评价的重要依据 。 而“113号文”要求银税数据直连 , 也就意味着该公司失去了基于“银税互动”平台提供服务的便捷性优势及涉税数据采集的优势 。 长期而言 , “113号文”等“银税互动”相关政策可能会对该公司业务模式、市场竞争格局和客户持续性产生较大风险 。
此外 , 招股书中称 , 按照“113号文”要求 , 对于原非直连的“银税互动”平台模式的用户 , 微众信科也需要配合进行直连转换 , 此过程中 , 也存在一定客户流失及客户调整公司服务价格的风险 。
根据招股书 , 2017-2019年 , 微众信科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223.12万元、6935.34万元和1.54亿元 , 同比增速分别达到115.17%和122.4% , 保持较快增速 。 但到了2020年1-9月 , 该公司受疫情及“113号文”影响 , 营业收入增速同比大幅下滑至4.12% , 微众信科称 , 公司无法保证未来收入可以继续保持高速增长 。
“细究业务模式 , 涉税数据是微众信科形成企业征信产品的根本 , 该公司存在过度依赖‘银税互动’平台涉税数据的风险 。 ”左景冉告诉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 短期看“113号文”对微众信科影响暂不明显 , 公司继续维持科创板上市标准的难度不大 , 但随着各大银行完善银税数据直连系统 , 微众信科可能面临生存压力 。 未来随着竞争者增多、各家银行银税直连征信系统搭建成熟 , 微众信科当前业务模式将难以为继 。
苏筱芮同样认为 , 微众信科面临的两大风险 , 主要是经营的可持续性风险和合规风险 , 这将对公司业绩造成影响 , 也或对后续公司重启IPO造成间接压力 。
针对业务风险及后续应对方案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向微众信科方面进行采访 , 但后者未对此作出进一步回应 。
内忧外患下的科技征信
“113号文”对微众信科的冲击毋庸置疑 , 此后 , 微众信科也由原来的“微众税银”正式更名为“微众信科” , 更加强调科技和企业征信的服务属性 , 主要定位为大数据征信和智能风控服务商 。
微众信科在招股书中称 , 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 , 该公司主要合作伙伴包括六大国有银行、9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民营银行和32家城市商业银行 。 自2017年初至2020年上半年末 , 公司累计为569.65万户中小微企业生成了1572.13万份征信报告 。
于百程指出 , 政府数据开放和银税数据直连是趋势 , 因此微众信科的业务重心也会根据市场的变化做出调整 , 基于此前积累的数据模型优势和行业经验 , 纳入更多的数据维度 , 提供更多元的风险决策服务 。 不过 , 要注意的是 , 市场竞争也会更加激烈 。
微众信科也在招股书中坦言 ,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于核心产品征信科技服务 , 报告期内 , 该产品结构仍然单一 , 若中小微企业线上信贷模式产生新的解决方案、竞争对手相似产品不断推向市场 , 那市场竞争将进一步加剧 , 微众信科现有产品销售未达预期或未能及时开发新产品 , 将可能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注意到 , 在企业征信赛道 , 自2019年4月备案重新“开闸”后 , 市场对企业征信业务的热情有增无减 , 其中就包括蚂蚁集团、百行征信、启信宝等强劲“后生”涌入 , 此外 , 企业征信市场竞争加剧下 , 近两年中 , 也有万达征信、上海汇众等多家机构“抱团”退出 。
左景冉直言道 , 微众信科失去了原来的“银税互动”核心优势后 , 或将存在业务模式和核心技术被竞争对手模仿、追赶甚至替代的可能 。
此背景下 , 左景冉进一步建议 , 公司需拓展现有单一征信业务 , 可基于现有银行客户资源 , 借“113号文”后各大银行搭建银税数据直连系统的东风 , 拓展银行信贷风控系统搭建业务 , 甚至更一步进军银行其他金融科技业务 。
苏筱芮则认为 , 在数据规范、数据治理工作被日益重视的当下 , 微众信科主营业务受监管政策影响的底层风险不容忽视;后续 , 建议微众信科拓展其他类科技业务以平衡收入结构 , 可考虑为旗下客户提供不涉及核心数据的其他类科技解决方案 。
北京商报采访人员 岳品瑜 刘四红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