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达泰资本合伙人张挺
谈硬科技前我们划一个重点 , 硬科技要有一个技术门槛儿 , 有明确的商业应用场景 , 并且在技术上有先进的水准 , 能够引领科技跟社会经济发展的变革 。 同时能够产生一些明显的经济效益 , 产生非常核心的技术 , 我想这是所谓“硬科技”的重点 。 如果按照这几个特征去看 , 当前硬科技代表性的领域 , 包括之前一直聊到非常多的半导体、AI、新材料、能源、IT这些领域 。
硬科技的特点
对科技做一个分类 , 下面是普通科技 , 技术门槛高一点是高科技 , 再往上是硬科技 , 继续往上有人说是黑科技 , 甚至再往上就变成科幻 。 总之告诉大家 , 其实技术之间是有门槛之别 , 对于硬科技来讲作为金字塔中间的这么一层其实有它的特点:一个是技术门槛非常高 , 技术水准并不是陆家嘴第一就可以 , 浦东第一也不行 , 要达到全世界先进水准 , 而且要掌握核心技术 。
文章图片
跟黑科技相比 , 有一点非常重要 , 硬科技要有明确的应用场景 , 而且要有一个既定、或者是即将要在未来两三年有明确的市场 。 如果离市场太远 , 没有办法形成商业逻辑 , 这就不是属于硬科技的范畴 。 硬科技还需要解决核心关键问题 , 引领产业的变革 , 更重要的是要产生经济效益 , 如果经济效益没有 , 至少要有社会效益 , 要为社会产生价值 。
在金字塔底部 , 高科技、普通科技技术门槛低一些 , 但是黑科技、科幻这种科技就需要非常长时间的培育过程 , 不是说马上就能够见到钱的 , 需要非常长的时间 。 中间的硬科技适合风险投资机构进行投资 , 因为上面还飘在云里面 , 不可能短期形成很好的商业化 。
另外 , 这种科技的分类 , 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 , 比如说二三十年以前 , 有一些在科幻片里面出现的科幻科技包括黑科技 , 如今已经在生活中间变得非常平常了 。
我是从中科院毕业 , 原来叫上海冶金所 , 有人说你们中科院是高大上的科学机构 , 为什么会有专门研究冶金看似的低端东西?我们冶金所成立是上世纪50年代 , 那时冶金也是硬科技、黑科技 , 但是发展到现在 , 冶金炼钢连最下面的普通科技也算不上了 , 这就说明 , 科技分类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是动态变化的过程 。
聊硬科技必须要聊中美博弈 , 2018年-2019年中美就有贸易摩擦 , 贸易摩擦背后其实是科技竞争 。 为什么中美有这么大的冲突?看下中美GDP比较 , 2020年中国GDP14.17万亿美元 , 占整个美国GDP的73%左右 。 过去100年 , 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在经济体量上如此接近美国 , 此前最接近的就是日本 , 日本在1985年最巅峰时期的GDP占美国的69.6% , 但中国已经突破这一历史 。 对美国来说 , 中国是前所未有的经济对手 。
另外一点 , 中国不仅仅是经济上接近美国 , 我们在专利申请上 , 2019年PCT申请量超越美国 , 我国的PCT质量相对比较差 , 更多是外观设计、实用新型 , 核心的发明专利比较少 , 甚至是发明专利质量可能跟先进的国家比还是会有些差距 。 我们自己觉得不行 , 但老外觉得中国太厉害了 , 所以很担心 , 因此 , 一个是经济总量 , 另外在专利上 , 我觉得对美国也是非常大的刺激 , 显示出中国科技实力的提升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中美之间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 , 因为是老大跟老二的竞争 , 这个过程大家非常熟悉 。 最新的就是1月份 , 美国进一步在实体名单中把中微、小米加进去 , 多了9个企业 。
特朗普在科技圈让中国完全醒悟过来 , 我们的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 被卡脖子的 , 这让我们完全意识到未来发展必须要靠科技 , 特别是硬科技是发展重中之重 。 虽然我们希望发展科技 , 但投入的力度、决心不够大 。 感谢特朗普 , 让我们真正下决心在硬科技上发力 。
拜登新政府上台 , 中美之间贸易战可能会有所缓和 , 但未来的科技竞争是不会停止的 , 还会继续持续 。 未来中美主战场硬科技是最明显的主战场之一 。
硬科技的投资机会
接下来聊聊硬科技方面的投资机会 。 背景刚才讲了 , 中美之间的竞争白热化 , 要解决国家一些非常重大的需求 , 甚至国家很多龙头企业的重要需求 。 以前跟一些龙头企业交流的时候 , 初创企业找他们谈是处于非常弱势的地位 , 龙头厂商不愿用国内芯片厂商的产品 , 对产品的发展是非常负面的 , 但现在 , 他们希望有国产产业链起来 , 能够解决他们的需求 。 我觉得国家目前要转型 , 朝着硬科技发力是不得不做的点 , 现在就是这个点 , 我们必须要朝着硬科技的方向发展 。
同样 , 现在发展硬科技是“天时地利人和” , 经济体量代表工业体系的完备 , 我们过去的研发投入、人才培养 , 工程师人数突破8000万 , 是发展硬科技的坚实基础 , 国内的资本实力过去几十年也得到了极大地壮大 。
我们的退出渠道比以往更加顺畅 , 包括大家非常了解的科创板、创业板的注册制改革 , 包括未来全面注册制发行 , 现在看来投资硬科技是非常好的时间点 。
科创板也是硬科技的版块 , 主要关注新一代的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 。 科创板中 , IT是一个申报大户 , 半导体在科创板是非常受关注的 , 市值超过1万亿 , 市盈率高的吓人 , 平均是170多倍 , 中位数是87倍 , 基金退出渠道非常顺畅 , 资金流动起来之后投资硬科技的热情就会上涨 。
分享一下投资逻辑的思考 。 硬科技 , 技术是根本性的 , 这技术需要是全世界领先的 , 不是局域领先的 , 而且要是能产业化、商品化的 , 否则就是科幻或者是黑科技的 。 要实现还要有合理成本 , 不能说要实现炫酷功能 , 但却是天价成本 , 这是不合理的 。 市场的成功是必须的 , 任何科技不谈不到市场都是耍流氓的行为 。
接下来是硬科技解决的关键问题 。 简单讲就是有什么伟大意义?不能说是稍微有点改进 , 这意义不大 。 甚至说可以引领产业 , 虽然不能说所有产业 , 可以引领个别产业的重大变革也是非常关键的 。 要深度解决一些用户的痛点 , 有一些社会上的问题 , 企业问题非常关键 , 不能是可有可无的改善 。 比如 , 人工智能帮女生们稍微美容、美颜一下(虽然我也觉得非常重要) , 如果AI只能做到这一点不够牛 , 如果能够整个改变世界的业态 , 好比“互联网+” , 所有的行业都是“AI+” , 产生的意义就更加伟大 。
硬科技是高端的 , 也是核心的 。 以半导体为例子 , 在过去一段时间的发展 , 现在讲进口替代 , 但不是所有的产品都需要进口替代 。 有些产品我们已经做到世界第一 。 在半导体行业细分产品里 , 如果有三个中国的公司在做 , 这个产品基本上已经没法看 , 打个头破血流 , 基本上都是拼成本 。 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中低端的产品是不缺的 , 甚至是泛滥的 , 但高端的核心产品因为太难 , 门槛很高 , 还是处在空白的状态 。
接下来进口替代这个过程还是要继续 , 但不能继续简单替代 , 而是迈向核心区 , 所谓核心区就是原来非常高端的产品 , 中国人想都不敢想 , 碰都不敢碰的 , 而现在迈到核心区去触动国外巨头的利益 , 这是趋势 。 另外是自主创新 , 原来我们是抄 , 有人在前面跑 , 我们知道人家往哪里跑的时候就追 , 只要速度够快不用管方向 , 方向已经有人定了 , 甚至看到别人踩过的坑绕过去就OK了 。 现在不行 , 有可能要领跑 , 你发现前面没有人 , 只有自己跑 , 那个时候就要自主创新 。 但这就是未来企业要面临的现实问题 , 要做全球老大必须要自主创新 , 必须习惯成为孤独的领跑者 。
硬科技的投资刚才提过目前是最好的时机 , 但具体什么时间点投进去是非常好的、可以探讨的问题 。 我以前是做研究的 , 做科研经常讲“十年磨一剑” , 一个技术从实验室到产业化落地至少需要10年的时间 。 但你的基金才8年 , 到底什么时候投进去呢?刚开始准备“磨”的时候进去吗?结果是 , 基金第8年要清盘技术还没有产业化 , 最后可能只能拿个板凳回来 。 比较好的情况是 , 在第8年或者第9年能够进去 , 也许就是能够赶上未来非常好的产业化窗口 , 我只是做一个简单的例子 。
我们投好了硬科技项目最后肯定是能赚非常多的倍数 , 但也有可能很残酷 , 想象是美好的 , 但现实非常骨感 , 也许倒在黎明前黑暗里 , 公司做不起来 。 我们需要一点情怀 , 也是需要有回报 , 这都是需要投资人去考虑的问题 。
还有一点比较重要 , 投资机构要找准自身的位置 。 有几个方面:刚才有朋友问我 , 生物医药看不看?我说完全看不懂 , 做半导体的人去看生物医药 , 班门弄斧都不如 , 因此我不敢碰生物医药 。 对于机构来说 , 要找出自己的特长所在 , 到底跟同行相比擅长什么 , 什么是我的优势 。 自身定位一个是领域 , 另外是阶段 , 到底要投什么阶段:早期、中期还是PreIPO 。
另外硬科技产品化的转化能力 , 包括产品定义开发 , 时间关系不做过多介绍 。
我们还要考虑包括运营能力 , 甚至资本运作能力 。 硬科技挺烧钱的 , 怎么能够在每个阶段都能够顺利融资 , 让每个项目快速往前推进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 企业家的融资能力绝对是竞争力 。
这个市场很热 , 硬科技项目的价格 , 包括半导体项目的价格都飞到天上去了 。 我们很看好一些产业和非常好的公司 , 但价格太贵 , 这确定很现实 。 企业家认为科创板价格高 , 未来有钱赚 , 但谁知道呢?如果未来科创板回归理性 , 现在进去不就是在高点进去?
最后稍微做一下分享几个案例 , 介绍一下达泰资本在做什么 。 先介绍达泰在AI芯片的布局 , AI+芯片 , 两个硬科技加一起可能是硬中之硬了 。 AI芯片布局有几个特点 , 第一个是达泰布局是非常完整的 , 从云端、边缘计算到终端 。 第二 , 这些项目我们都是最早一轮的天使投资人 。 第三点 , 达泰投完最早一轮之后 , 每一轮都要继续加持 。
上海燧原科技跟我今天讲的主题特别般配 , 云端训练芯片是没有团队敢挑战的领域 , 太硬太核心 , 但是我们迈入国产替代核心区 。 燧原于2018年创业 , 到现在两年半的时间 , 燧原的估值超过100多亿人民币 。 所以 , 硬科技如能解决核心问题 , 就会有厚积薄发的可能 。
烨映电子是硬科技十年磨一剑的代表 , 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的团队从1985年开始研究红外热电堆传感器 , 到了2014年 , 研制CMOS-MEMS单片集成热电堆红外传感器样机;2016年3月 , 我的师弟徐德辉创立了烨映电子;2018年 , 公司销售破千万;2020年 , 产品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公司利润数亿元 , 并完成股改 。
【中美|张挺:硬科技投资新逻辑】因达孚先进材料 , 从事高端碳纤维保温新材料 , 包括新能源上下游的新材料曾经是被国外垄断的 , 因达孚通过自主研发 , 填补了高端碳纤维保温材料的空白 , 通过产业化实现了一些非常好的效益 。 我的演讲就到这里 , 谢谢大家!(本文系达泰资本合伙人张挺在 “2020陆家嘴投资家年会”上的演讲 , 经本人审阅 。 )
推荐阅读
- 硬件|汽车之家年底裁员,员工称多个职能部门已被撤销
- 数据|数智安防时代 东芝硬盘助力智慧安防新赛道
- 硬件|Yukai推Amagami Ham Ham机器人:可模拟宠物咬指尖
- 硬件|闪极140W多口充电器发布:首发399元 支持PD3.1
- 硬件|又一28nm晶圆厂计划浮出水面 但困难重重
- OriginOS|当硬件驱动力逐渐放缓,手机还能更快吗?
- 硬件|日本要在十年内量产2nm?
- 硬件|一个时代落幕 佳能:1DX3将会是旗下最后一款旗舰单反
- 硬件|Intel 11代酷睿4核15瓦超迷你平台 仅有信用卡大小
- 苹果|死磕硬核科技,小米要与苹果一较高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