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网购食品变成“纠纷食品”

_原题是:别让网购食品变成“纠纷食品”

|别让网购食品变成“纠纷食品”
文章图片
图1/1

老鹰
啥商品网购纠纷多?司法大数据给出了答案 。 最高人民法院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发布《网络购物合同纠纷案件特点和趋势(2017.1-2020.6)》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显示 , 在网络购物合同纠纷案件中 , 食品类纠纷占比接近半数 , 为45.65% 。 (2月8日《法治日报》)
新《食品安全法》被称为“史上最严”的食品法典 , 由于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四个最严”守护“舌尖上的安全” , 受到舆论好评和期待 。 数据显示 , 截至去年11月底 , 2020年国家食品安全评价性抽检合格率达到99.0% 。 不过 , 网购食品纠纷占比较高 , 这一情况亟须引起高度重视 。
如今 , 各类食品都能搭乘“电商快车”进入千家万户 , 网购食品也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 。 然而 , 实际消费体验与公众期待存在一定差距 , 比如说在“民以食为天 , 食以安为先”语境下 , 30.78%的争议涉及食品安全问题 , 这不免让人对网购食品安全性产生忧虑 。
食品安全问题是拉高网购食品纠纷的第一个原因 。 那么 , 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网购食品安全问题多?有法律人士认为 , 法律规定个人销售自产农副产品无须取得许可 , 这使得入网的食品经营者资质不能得到保证 , 食品质量参差不齐 。 这似乎是根本的原因 。
法律的确是食品安全保障的基础 , 法律一旦有“针尖大的漏洞” , 问题食品就会有机可乘 。 但食品安全问题不完全是个人销售自产农副产品制造的 , 其他食品也存在某些安全问题 , 最好彻底摸清造成网购食品安全问题的所有原因 , 然后对症下药采取相应的治理措施 。
鉴于此 , 既要对照“四个最严”查找原因 , 也要对网购食品纠纷进行深入、细致分析 , 找到引发纠纷的具体原因 。 要想减少这类纠纷 , 须以具体原因为导向进行彻底整改 , 让网购食品回归安全食品 。
消费者选购网上食品 , 不能直接对产品进行甄别 , 而是要隔着电子屏幕 , 根据图片、视频和文字描述来消费 。 从这个意义上说 , 网购食品的安全性应比线下食品更有保障 , 从商家到电商平台再到监管者 , 都必须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守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
凡是商家原因造成网购食品安全问题的 , 电商平台既要用最严厉的处罚惩戒问题商家 , 也要吸取教训不断完善网店审核 。 如果是电商平台没有尽到审核责任和日常监管责任 , 监管部门应当以最严厉的处罚惩戒失责的平台 。 只有层层“最严” , 才有望减少网购食品纠纷 。
尤其是《电子商务法》第十条规定“个人销售自产农副产品无须取得许可”带来的漏洞 , 究竟应该通过完善法律还是完善执法来补漏 , 值得思考 。 总之 , 这个漏洞亟须补上 。 眼下 , 从电商平台到监管者都应该把个人销售自产农副产品纳入重点监管 , 不给问题食品上网机会 。
【|别让网购食品变成“纠纷食品”】此外 , 商家虚假宣传也是网购食品纠纷占比高的一个原因 。 数据显示 , 22.56%的纠纷案件中消费者认为卖家的销售存在虚假宣传或其他欺诈行为 。 这不仅需要商家实事求是地宣传自家产品 , 也需要有关部门依据《广告法》相关规定 , 对食品网店的宣传加强监督监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