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新冠病毒研究的最美“中国合声”

新冠病毒研究的最美“中国合声”
——四十多个中国科学家团队在《细胞》发表联盟研究成果
弘扬科学家精神
【数据|新冠病毒研究的最美“中国合声”】◎本报采访人员 张佳星
2月4日 , 国际期刊《细胞》发表了一项罕有的联盟研究成果:40多个中国科学家团队通过数据的合作共享 , 对新冠病毒进行了疫情以来最彻底的“大起底” , 多项结论刷新人类既往认知 。
196个新冠肺炎病人、284个样本、近150万个细胞、与新冠病毒相关的25TB数据 , 体量和5万部高品质电影相当 。 “从病人数、样本数、细胞量上来讲 , 联盟的研究都是目前世界之最 。 ”“新冠肺炎单细胞研究中国联盟”发起人之一、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张泽民对科技日报采访人员讲道 , 起初并没想到会得到学界的积极响应 , 毕竟要毫无保留地贡献数据 , 但事实上整个过程非常顺利 。
疫情是“军令” , 科学家“有令必行”
同仇敌忾!张泽民用这个词形容了联盟邀约发出时各研究团队给他的感觉 。
“疫情很紧迫 , 大家都朝着解决疫情的这个目标铆着一股劲 。 ”张泽民说 , 没人考虑“小我” 。
“过去这种宝贵的资源和数据是先发文章为主 , 然后才愿意共享 。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晓群说 , 而当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 , 大家想的是赶快把数据共享出来 , 分析到底怎么回事 , 加快临床上对新冠肺炎病人的救治 。
“当时就感觉这个研究太重要了 , 要积极支持 , 在群里大家都特别配合 。 ”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所院长程涛教授回忆 , 一切水到渠成 。
疫情就是“军令” 。 联盟里有院士团队、有长江学者团队 , 都是我国独当一面的顶尖团队 , 但一听到共同应对疫情的邀约 , 他们毫不犹豫 。
“抗击疫情 , 这些数据是人类共同的资源 。 ”程涛道出了很多学者的心声:团队很早就把分析好的数据全部传给了北大 , 相信在更大维度的挖掘中 , 肯定会得到更多对疫情有益的结果 。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院长金荣华直接对张泽民说 , “你们分析还缺哪方面数据 , 缺什么告诉我们 , 马上就重新安排实验并进行分析补充 。 ”
联盟中 , 不分院士、院长 , 只有“战友” , 抗击疫情是他们共同的责任——倾囊贡献数据、发挥专长、不计得失、找准位置 , 陆军军医大学卞修武院士团队甘愿“做辅助”从事验证试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王红阳院士团队主动“打策应”为数据分析提供专业建议……
求真是“使命” , 真知当经得起“回头看”
新冠肺炎疫情来得突然 , 一年来 , 对于它的认知的每一点进展都会在重磅期刊上得到展现 。
“不少工作为了第一时间把信息传递出去 , 内容锤炼不够 , 主要表现在规模小 , 稳定性差 。 ”张泽民说 , 应急研究也应该经得起“回头看” 。
“如果不合作 , 全面揭示规律的工作最起码三四年以后了 。 ”王晓群说 , 不计得失的合作覆盖了各种维度的数据 , 能用最快速度结束当前各自“瞎子摸象”的状态 。
“新冠肺炎疫情波及面广 , 是一个紧迫又庞大的课题 。 ”张泽民说 , 科研的“求真”精神让大家走出小格局 , 将信息孤岛融合起来 。
为了共同的使命 , 个人署名、单位利益、经费投入一时间变得不再重要 。
“北大—清华生命联合中心的计算平台解决了我们的问题 , 不仅给我们免费使用 , 还设为资源使用的最高优先级 。 ”张泽民说 , 全部团队共同努力 , 才让人类更加靠近新冠病毒致病的真相 。
共享是目标 , 科学探索推进人类共同认知
在联盟中贡献数据 , 不会限制团队各自研究成果的发表 , 这条规则得到了联盟成员的“点赞” 。 “不排它”充分展现了科学应有的包容性 。 联盟组建伊始就制定了三条规则 , 另两条是联盟合作形成的数据 , 对后续的开发和研究完全开放 , 团队不以各自单位申请任何知识产权 , 知识产权属于公有 。
“如果有其他人基于我们的研究开发出药物 , 我们高兴就是了 。 ”张泽民说得质朴 , 联盟的数据研究是为了人类健康 , 按照惯例进行全球共享 , 任何一家有能力的公司可以利用这些信息开发药物 。
一度人们片面地认为 , 样本、数据会被视为研究团队的“私有财产”不敢或者不愿共享;一度人们无端地揣度 , 科学家们可以为某个项目的“首席”暗地较劲;一度人们错误地判定 , 发论文、评职称、聚资源上位是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 。
然而 , 面对新冠病毒 , 千万名科学家在疫情期间用忘我的、杰出的工作回答人类对新冠病毒的未知、寻找人类应对新冠病毒的“武器”和良方 。
作为抗疫科学家的典型代表 , 这个联盟和他们的工作诠释了科学探索最真的样子——求知、求真、互信!
[责任编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