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这次跨越没有“模板” 适老化改造喊苏企接“蛋糕”

年近70的南京市民王女士 , 最近强烈要求她的儿子将家里的4K高清智能电视“换掉”——这台专为她“升级”的电视 , 遥控器按键很少 , 打开后电视页面却很复杂 , 常常让王女士不知所措 。 尤其是家里网络偶尔出现问题时 , 王女士只能干坐着 , 等孩子们下班或放学回家后解决 。
智能化时代 , 电子设备都非常“聪明” , 给人们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 , 却也让许多“滞留”在“数字鸿沟”另一边的老年人望洋兴叹 。 是责怪科技走得“太快” , 还是抱怨老年人学得“太慢”?采访人员在近期的采访中 , 听到了一种更为客观 , 也更加务实的声音:“老年人和科技都没错 , 需要发力的是提供智能产品的企业 , 在‘适老化产品’的蓝海中 , 理应有更多公司接上地气 , 把事做了 , 把钱赚了 。 ”
一堵智能时代的“高墙”
吴秀云的第一部智能手机 , 是2018年到南京的女儿家时女儿买给她的 。
“在老家的时候 , 亲戚朋友经常走动串门 , 偶尔用手机打打电话 , 让别人能联系得上我就足够了 。 ”一直以来 , 吴秀云只用老年版按键手机 , 能打电话是那时的她对手机的唯一需求 。 “别看那个手机就几百块 , 可它键盘大、声音响 , 还自带一个小电筒 , 晚上出门 , 一拨手机旁边的按钮灯就亮了 。 ”吴秀云回忆 。
直到三年前 , 吴秀云搬到女儿家常住 , 她才发现自己变成了智能时代的“局外人” 。 “身边一起锻炼做操的老人都在用手机拍照、发微信、通视频 , 他们还建起了微信群 , 每天在群里谈天说地 。 ”吴秀云说 , 融入不了“圈子”的孤独感让她下定决心买智能手机 。
拿到手机 , “烦恼”才刚刚开始 。 因为不会用拼音 , 她只能手写发信息 , 可还没写完偏旁部首 , 手机就跳出来一个错别字;微信发语音 , 话说到一半 , 手指不小心一动 , 半截子话就发了出去;就连在通讯录里找号码打电话 , 都成了一件难事……直到换手机的第二年 , 吴秀云才勉强能和儿子视频通话 , 可刷视频、看新闻、在线叫车等一系列功能还是没学会 , 用手机扫码付款更是学不会也不敢用的 。
老年人与智能社会之间的隔阂不止于手机 。 如今万物智联、万物互联 , 无形之间在老人面前立起一座“高墙” 。
一年前 , 家住南京秦淮区的王宝英开始感觉回家真“难” 。 原来 , 儿子让原来家里的老款门锁光荣“退休”了 , 取而代之的是眼下最时髦的指纹智能门锁 。 “不用带钥匙 , 他们倒是用起来方便了 , 但我手上的指纹因为干活儿磨得快没了 , 怎么也录入不进去 。 ”王宝英说 , 自己只有摁密码才能进门 , 每当有客人来的时候 , 还要提防他们看到密码 , 很是尴尬 。
事实上 , 现在越来越多的“隐形门”已挡住了老年人生活的脚步 。
去年年末 , 一则视频在网络上热传:一位老人冒雨到村代收点交医保 , 现场工作人员却告诉她不收现金 , “要么告诉亲戚 , 要么自己在手机上支付 。 ”画面中 , 柜台前的老人一脸茫然不知所措 。 无独有偶 , 另一段视频中 , 一位94岁高龄的老人为激活社保卡被抬到银行进行人脸识别 。 老人被家人勉强抱起 , 膝盖弯曲 , 看起来十分吃力 。
在“机器”面前 , 老年人选择了“沉默” 。 数据显示 , 江苏是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省份之一 , 截至2020年底 , 全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855万人 , 占户籍人口的23.6% , 比全国高5.24个百分点 。 这些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前的老年人 , 因时代因素 , 在进入老年后 , 恰逢互联网等新技术突飞猛进 , 在不知不觉中遭遇“数字鸿沟” 。
一场“APP适老化”的大潮
庞大的人口基数 , 显而易见的刚性需求 , 产生了一片“蓝海”市场 , 并刺激着不少企业投身其中 。 采访人员发现 , 当前 , 随着相关部门的力推 , “APP适老化”大潮正席卷而来 。
“自从给我爸用上讯飞输入法的‘长辈模式’之后 , 他和我们用手机沟通就方便多了 。 ”无锡市民马欣告诉采访人员 , 自己的父亲已经年过70 , 习惯于写字而非语音交流 , 却又苦于不能熟练使用各种手机输入法 , 经常简单的一句话 , 要在手机上“掐”半天 。
【手机|这次跨越没有“模板” 适老化改造喊苏企接“蛋糕”】针对这一痛点 , 1月27日 , 讯飞输入法正式推出“长辈模式” , 该模式聚焦于老年群体打字吃力这个问题 , 比如看不清字、打字速度慢、为避免打错字要反复检查等 。
采访人员安装试用后发现 , 讯飞输入法开启“长辈模式”后 , 视觉上会变得更清楚 。 同时 , 该模式没有繁杂设置 , 输入界面简单 , 在用户没有自定义键盘顺序的情况下 , 默认为半屏手写输入 。 另外 , 全界面还具有大字体、大图标及方便查找的功能 。
“很多老年人爱好书法 , 我们在采集老年群体的普遍性需求后 , 开发了手写自带毛笔字笔锋的效果 。 ”科大讯飞输入法业务部总经理程坤告诉采访人员 , 针对另外一些老年人的需求 , “长辈模式”下 , 用户手写单字的时候 , 还有注音提示 , 方便老年群体认字 。
和输入法一样 , 出行APP同样困扰不少老年人 , 越来越多的网约车平台 , 反倒让老年人更难正常打车 。 1月29日 , 这一“烦心事”有了真正的解决方案 。 作为在全国入驻城市逐步上线“一键叫车”功能的网约车平台 , T3出行全面简化、优化了在线下单流程 。
据了解 , 老年用户在T3出行APP端切换至“助老模式” , 即可进入“一键叫车”界面 。 新界面仅保留出发地、目的地等关键节点信息 , 并具备大字体、无广告等特点 。 同时 , 超大字号的“一键叫车”按键 , 清晰排列的常用地址预设 , 都将给老年用户带来“无障碍”的叫车体验 。
T3出行产品负责人李书恒还介绍 , 考虑到老年用户线下扬招的用车习惯 , T3出行采用了“先叫车、后补填”的叫车方式 , 无需输入地址 , 点击“一键叫车”就能下单 。 另外 , 平台也会为“助老模式”订单优先分派高星级司机 , 为银发族出行提供高品质服务 。
一次没有“模板”的跨越
互联网没有遗忘老年人 , 但采访人员在采访中发现 , 智能化产品的“适老化改造” , 因老年人的需求不一 , 并没有统一模板 , 所以大多企业目前只走出了第一步 。
江苏省发改委副主任李荣锦就告诉采访人员 , 市场应研究不同类型老年人的差异化需求 。 “老年群体所面对的‘数字鸿沟’ , 情况、程度各有不同 , 既有一些能较为熟练运用智能产品的老年人 , 也有一些从来不接触智能产品的 。 ”李荣锦认为 , 对于不能正常使用智能技术的老年群体 , 还可以区分“不会用、不能用、不想用、不敢用”等原因 。
因此 , 李荣锦提出 , 当前应强化需求导向 , 针对老年人在运用智能技术方面遇到的突出共性问题 , 采取普遍适用的政策措施;对不同年龄段、不同教育背景、不同生活环境和习惯的老年人 , 分类梳理问题 , 采取有针对性、差异化的解决方案 。 “要努力做到 , 如果老人不会使用某项智能产品 , 要尽力教会他;如果老人必须使用某项智能产品 , 要积极改进设计以适应老人便利使用;如果有的老人就是学不会这种智能产品 , 必须有替代方案‘兜住底’ 。 ”李荣锦说 。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 , 我们确实是以需求为导向 , 希望研发更多老年人都能用的产品 , 不过 , 高科技的智能产品前期研发投入往往很大 。 ”在南京软件谷 , 一位产品经理告诉采访人员 , 尤其是老年人高科技产品 , 花的功夫更大 , 投的资金更多 , 却因老年人普遍节俭的消费观 , 企业无法预期能否盈利 , 这就导致多数企业在开发此类产品时畏手畏脚 , “因此 , 如果这一块能得到政府更多支持 , 应该会有更多企业愿意加入进来 。 ”
针对多方诉求 , 政府已经开始主动作为 。 1月22日 , 江苏发布解决老年人“数字鸿沟”问题的50项重点任务清单 , 其中不乏需要政府掏出“真金白银”的项目 。 比如 , 江苏将开展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专项普及培训行动 , 今年计划在全省范围内培训50万人次 , 目前 , 省政府已将该项工作列入了今年民生实事 , 省财政将专门拿出1000万元专项资金 。 采访人员也从多个部门了解到 , 后续江苏将有更多落地举措 , 促进“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形成良性循环 , 从而帮助更多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 。 (陈澄 沈佳暄)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