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科技综合|2021年,手机行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新尝试」
本文来自极客公园
当一个行业开始走向成熟 , 也就成为了少数玩家的游戏 。 今年一月份 , 随着坚果的退出 , 国内市场又少了一个有个性的手机品牌 。 对比 4G 初期的「百花齐放」 , 如今的手机行业显得「无聊」了很多 。 小厂更多在为生存这两个字奔波 , 而创新基本变成了大厂在主导的一件事情 。
可喜的地方在于 , 大厂之间的竞争并没有因为对手减少而失去活力 , 从屏幕形态到影像能力 , 再到充电速度 , 过去几年我们看到了很多新技术被运用到量产机型上 , 它们对实际用户体验所带来的提升也是实实在在的 。 那么 , 2021 年手机圈又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新尝试呢?
充满想象空间的屏幕
从某种角度上来说 , 围绕屏幕所展开的创新 , 是手机行业继续向前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 包括全面屏、高刷屏和折叠屏在内 , 这些「概念」的到来 , 不仅让整个行业完成了集体升级 , 也为手机厂商们提供了明确的产品规划方向以及宣传卖点 。 2021 年 , 与屏幕相关的探索当然会继续 。
具体路径也依旧可以分为两个方面 , 一方面是通过全新的屏幕材质来进一步提升显示素质 , 同时不断降低功耗来提升手机整体续航水平 , 可以理解为「常规」的屏幕技术迭代;另外一方面则是屏幕形态上的创新 , 相对而言 , 后者更令人兴奋 , 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改变 。
提到屏幕形态创新 , 折叠屏当然是最大的热门 。 之前 , 包括三星、华为、摩托罗拉、柔宇等在内 , 不少厂商已经推过多款折叠屏手机 , 而从我们的上手体验来看 , 其中大部分机型已经足够成熟 , 抛开价格因素单就产品本身而言 , 买来作为主力机完全没有问题 。
文章图片
图1/9
【新浪科技综合|2021年,手机行业有哪些值得期待的「新尝试」】
目前可以确定的是 , 华为会在春节过后发布自家全新一代 Mate X 折叠屏手机 , 而根据官方发布的宣传海报来看 , 这代华为折叠屏手机大概率会改变此前的做法 , 选择和三星 Galaxy Fold 类似的内折方案 , 从用户的角度出发 , 其易用性会更高 , 同时也有利于进一步拉低此类产品售价 。
个人比较期待小米的「四曲瀑布屏」 。 小米在手机屏幕上的创新走得比较靠前 , 第一代 MIX 一经发布就收获了众多好评 , 也被很多人认为是全面屏手机真正的启蒙之作 , 之后的小米 MIX Alpha 虽然并没有正式上市开售 , 但「战略意义」其实已经达到了 。
文章图片
图2/9
▲ 图片来自小米官方
有关四曲瀑布屏 , 早些时候小米官方也做过介绍 , 它是在高温高压下热弯一体成型 , 上、下、左、右四个曲面均达到了 88° , 简单来理解 , 之前 vivo NEX 系列和华为 Mate 系列是将屏幕左右曲度做到接近垂直 , 而小米在此基础上 , 把屏幕上下也做成了同样效果 。
这种做法最直接的好处是视觉观感会更好 , 相当于机身被屏幕所包裹 , 视觉沉浸感更强 。 另外 , 将屏幕上下做成大幅度曲面之后 , 也意味着屏幕能够提供的有效触控区域更大 , 无论操控还是显示维度上 , 都留出了更大的想象空间 , 比较好奇小米会在这两个维度上去做哪些尝试 。
除了以上这两点 , 如果你仔细观察会发现 , 其实它的这块屏幕正面无任何开孔 , 表面是一块完整玻璃 , 讲到这里可能大家会有一个疑问:前置摄像头去哪里了?
这就引申到接下来我们要说的:屏下摄像头方案 。
了解手机行业的朋友应该知道 , 屏下摄像头方案几年前就已经出现了 , 包括小米、OPPO、vivo 等在内 , 很多厂商都已经展示过原型机 。 这种方案的优点是显而易见的 , 由于其允许摄像头置于屏幕玻璃盖板之下 , 是目前最接近全面屏这一概念的屏幕解决方案 。
文章图片
图3/9
▲ 图片来自 vivo 官方
但屏下摄像头方案之所以迟迟没有被大规模量产 , 也是有原因的 。 摆在厂商们面前的难题主要是:如何保证前置摄像头的成像效果以及前置摄像头上方对应屏幕区域的显示效果 , 二者恰恰是一定程度上的对立关系 。
大家知道 , 光线是摄像头完成拍摄的必备条件 , 尽管 OLED 屏具备一定透光性 , 可以满足光学屏幕指纹的光线需要 , 但远远无法提供自拍时所需的进光量 。 行业的主流做法是通过降低一部分显示区域 ppi 增加像素之间空隙 , 从而达到进一步提升光线透过率的目的 。
不过这种方式会有一定限度 。 将 ppi 做低意味着前置摄像头区域会和屏幕整体显示效果出现比较明显的割裂感 。
文章图片
图4/9
去年发布的中兴 Axon 20 5G , 已经通过全新超高透微米级材料、独立驱动屏显芯片以及特别的像素排列等方案 , 让我们看到了屏下摄像头的可行性 , 不意外的话 , 今年除了中兴会继续推出全新一代屏下摄像头手机 , 小米也有可能加入到这个行业中 。 另外 , 去年声量相对较小的 vivo NEX 系列 , 是否会通过运用屏下摄像头方案重回高光 , 也很值得期待 。
新颖与实用齐头并进的充电方案
充电这件事情 , 在 2020 年被越来越多人所关注 。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景象 , 可能也和 5G 时代到来 , 手机电池容量越做越大有一定关系 。 提升充电速度 , 不仅能一定程度上抵消电池容量增加导致的充电速度「变慢」影响 , 也能从另外一个角度弥补续航不足的问题 。
就有线快充而言 , 几家国产厂商都做到了足够出色的水准 , 小米和 vivo 已经量产了 120W 快充方案 , OPPO 的 65W 快充几乎是中高端机型标配 , 华为和荣耀也将 66W 快充带到了旗舰产品上 。 不过考虑到手机需要平衡续航、重量以及厚度等方面因素 , 2021 年有线快充大概率会以「普及」为主 , 如果电池材料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 厂商们不大会急于追求更快 。
文章图片
图5/9
反而无线充电会比较有看头 。 相比有线快充 , 无线充电能选择的产品路径会更多一些 , 有些厂商会挑战更快的充电速度 , 也有一些厂商在充电的实现方式上下功夫 。
先来说离现实更近的无线充电速度 。 去年我们在量产机型中 , 已经看到了小米 10 至尊纪念版的 50W 无线闪充、OPPO Ace2 的 40W 无线闪充以及华为 P40 Pro+ 的 40W 无线闪充 , 而在量产机型之外 , 其实也有一些厂商通过原型机展示过更快的无线快充方案 。
比如去年十月份的时候 , 小米就公开过其 80W 无线快充 , 据官方数据显示 , 只需要 8 分钟就能将 4000mAh 电池充至 50% , 充满也不过 19 分钟 , 比市面上很多有线快充还快 。 再往前推 , 去年年初我们拿到的 vivo APEX 2020 概念机 , 其实也支持到了 60W 无线快充 。
文章图片
图6/9
▲ 图片来自 vivo 官方
相比较而言 , 我们认为 vivo 今年为自家顶级旗舰上高功率无线快充方案的可能性会比较大 。 一来是因为过去几年里 , 大家对 vivo 手机不支持无线充电这件事情确实颇有微词 , 另外一方面 , 经过几年的技术储备 , 其无线充电方案的迭代优化应该也已经足够成熟 , 考虑到目前市面上友商旗舰产品所采用的无线充电方案 , 理论上 vivo 会直接掏出一套比较理想的方案 。
说完充电速度 , 回过头再来看下无线充电方式 。 现阶段 , 市面上我们能够看到的无线充电方案几乎都是接触式 , 需要硬件设备和无线充电板接触才能完成 , 相对有线充电 , 其所带来的便捷之处是无需进行插拔线缆这步操作 。 但显然 , 无接触式无线充电更符合人们的预期 。
文章图片
图7/9
赶在春节到来前 , 小米和联想各自展示了自家的「隔空充电」方案 。 从对外公布的信息来看 , 两家的隔空充电方案都是无接触式 , 也就是说 , 你可以真正体验到边躺着玩手机边充电所带来的便捷 , 但可能是因为充电桩功率问题 , 两种方案的有效充电距离多少存在一些区别 。
就以上两种方案而言 , 由于其已经突破了充电板和设备之间一对一的充电模式 , 除了能够为手机充电带来极大的便捷性 ,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 IoT 领域 , 一旦解决了充电效率问题 , 未来应用面会非常广 。 或许这是厂商们的理想目标 , 但如果能够在此之前针对手机产品推出类似方案 , 对于整个行业在无线充电方面的发展 , 应该会有极大促进作用 。
手机后盖还能怎么玩?
可能大家也发现了 , 最近几年手机似乎长得越来越像 , 如果不仔细看 , 即便像我这样每天捯饬手机的人 , 也很难第一时间分辨出具体机型 。 究其原因 , 还是要回到文章开头我们说到的那个问题 , 厂商们都怕犯错 , 在外观设计上做出一些不那么主流的尝试 , 便意味着需要面临额外的风险 。
但人们的审美在不断变化 , 流行元素每年也都有不同 , 顺应潮流去做改变是所有厂商必须要去面对的一件事情 。 其实从 2020 年后半段开始 , 有很多厂商已经开始不再执着于纯色磨砂后盖 , 选择素皮材质 , 开始逐渐变成提升产品高端感的重要途径 , 这在 2021 年应该会更多出现 。
文章图片
图8/9
▲ 图片来自一加官方
而在材质选择以及工艺处理之外 , 通过一些特殊处理让手机变得更有个性 , 似乎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 关注过 CES 2020 展会的朋友可能还有印象 , 当时一加在 OnePlus Concept One 概念机上展示过非常特别的电致变色技术 , 之后的 OnePlus 8T Concept 概念机上再一次用到了此项技术 。
电致变色技术的核心目的 , 是通过对后盖特殊材质施加不同电压 , 来让其颜色发生改变 , 从而实现一部手机多种配色的效果 。 虽然一加目前还尚未推出量产机型 , 不过 OPPO 已经率先将其运用到了自家的 Reno5 系列产品上 , 实际用起来 , 它并非像只是服务于观感 , 还同时带来了全新的交互体验 , 之后随着软硬件结合愈加成熟 , 或许会让手机变得更「灵活」 。
文章图片
图9/9
或许在 Reno5 系列时 , 电致变色技术只是试水 , 但从行业长远发展来看 , 我们倒是希望其能够在更多机型上得以普及 , 这对于产品做出差异化以及产业链上下游协同进步 , 都有意义 。 而作为普通消费者 , 能够看到一些全新的尝试 , 无论如何也不是一件坏事 。
期待更多「有价值」的尝试
坦率来讲 , 任何时候科技领域都不缺乏创新 , 真正缺少的 , 是有价值的创新 。 当然 ,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 很多新想法在真正落地之前 , 没有人知道其是否真的能够对用户产生价值 。 就手机行业而言 , 或许玩家减少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可能性」出现的概率 , 但换个角度来看 , 由大厂引导的创新 , 成功率多多少少要更高一些 。
如果说 2020 年市场更多还是在关注 5G 普及 , 厂商们的产品规划也大多围绕 5G 去执行 , 到了 2021 年 , 重新回归手机本身 , 应该会成为主旋律 , 通过技术创新来让自家产品变得更具竞争力 , 会很大程度上决定品牌能走到哪个位置 。 期待春节过后 , 我们能看到一些有趣且有料的手机新品被推向市场 。
推荐阅读
- 产品|泰晶科技与紫光展锐联合实验室揭牌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相关|科思科技: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相关设备产品开始逐步发力
- 机身重量|黑科技眼控对焦23年后回归,升级! 江一白解读EOS R3
- 公司|科思科技:正在加速推进智能无线电基带处理芯片的研发
- 项目|常德市二中2021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再获佳绩
- 视点·观察|科技巨头纷纷发力元宇宙:这是否是所有人的未来?
- 技术|聚光科技旗下临床质谱仪获批医疗器械注册证
- 视点·观察|科技股连年上涨势头难以持续:或已透支未来涨幅
- 视点·观察|科技行业都在谈论“元宇宙”,可是它还不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