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快手IPO只是追梦中场 上市后需要发掘新赛道

_原题是 快手IPO之后需要发掘新赛道
作者 蒋光祥
2月5日 , 快手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正式上市 , 首日即高开近200% , 截至收盘 , 报300港元/股 。 其最新总市值时百度的3倍多 , 是京东2倍多 , 成为中国第五大互联网公司 , 仅次于腾讯、阿里、美团和拼多多 。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 , 快手本次创下港股史上申购人数最多的IPO纪录 , 投资者抢破头 , 打新场面极为疯狂 。 对于资本市场 , 这是见怪不怪的又一个造富神话 。 创始人宿华、程一笑身家千亿 , 其背后豪华的股东阵营 , 腾讯、百度、阿里巴巴、红杉资本、淡马锡、五源资本觥筹交错 , 举杯致敬新一轮投资成功变现 。 但对于快手自身和广大吃瓜受众来说 , 可能又是另外一种意境 。
从成立到上市 , 快手一共用了10年时间 , 成长为日活超过3亿的短视频平台 。 但对目前仍处于战略性亏损阶段的快手来说 , 上市是新开端 , 也掀开一种更高阶 , 更“残酷”的新篇章 。 因为当前快手的核心收入组成还是来自直播打赏 , 占比超半壁江山 , 随着近期监管不断加码对直播行业的监管 , 毫无疑问将对快手的直播业务带来较大影响 , 此前的辛巴事件已经证实了这一点 。 同时 , 暂不论老对手抖音的如影随形 , 直播电商的竞争也越来越烈 , 不仅前有“庞然大物”微信在视频号上的发力 , 近期已开启直播功能 , 传统如淘宝、京东、拼多多等电商 , 新潮如B站、小红书等平台均已加入直播带货阵营 。 快手如果发掘不出新赛道 , 不要说股民 , 光背后的各大资本方股东就不会答应 。 不过正如快手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宿华在上市演讲当中所提及的那样 , 当无数的人和内容连接在一起之后 , 逐渐展现出多元而真实的社会 , 他们之间相互作用 , 构建起一个有很强生命力和演化能力的生态 。 在这个生态里 , 不断涌现出新的商业模式 , 重构商业系统和行业结构 。 直播业务、视频电商业务就是这样一点点长出来 。 快手在直播之外 , 应该还会找到好故事 。
而对于非投资者的普通快手用户来说 , 相比较快手上市与否 , 可能更关心两个内容 , 一是自己是否能继续被看见?二是自己是否能接着挣钱?快手的十年 , 也是视频这一表达方式被更多的国人接受和喜爱的十年 。 视频可以突破文字表达短板 , 也打破文凭高低界限 , 以往“一举成名天下知”需要长篇大作 , 现在视频里可能只需一句“奥利给” , 视频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表达、有机会被看见 。 “那些原来沉默的大多数 , 可以不沉默;那些原来普通的人 , 可以不普通;那些原来平凡的事物 , 就不再平凡”(快手 CEO宿华) 。 创作者获得了尊重、理解和信任的同时 , 也从中顺带获得了物质回报 , 从而更进一步促进了创作 。 仅在快手一家平台 , 就有超过2000万人在平台上获得了收入 , 获益者涵盖从一线城市到偏远地区的个体、群体、行业、机构 。 毕竟 , 谁能想到 , 快手光来自洛阳的日活用户就有140万 , 平均每5个洛阳人中就有一位快手活跃用户 。 因此 , 正如顺丰上市让快递员敲钟 , 快手上市现场 , 邀请了六位用户来敲锣 。
快手本身是工程师文化(崇尚专业、技术至上)非常鲜明的互联网公司 , 而直播平台和主播的发展 , 却是要在集博大与博雅于一体的东方文化情境之下 。 平台要将引导培育积极的文化特质 , 和顺应中国客户的个性特点和群体习惯结合 , 快手做到了 , 做得还不错 。 这必须要仰仗其服务用户的初心——打造一个最有温度最值得信任的社区 。 平台将来怎么走 , 会走多远 , 也要看用户的活跃度与创造力 。 视频平台构建不同的阶层 , 每一个阶层的人都有他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 而且都有上升到更高阶层的可能性 。 给用户带来价值 , 这才是平台有价值的根本 。
【证券时报网|快手IPO只是追梦中场 上市后需要发掘新赛道】从这个角度来说 , 快手IPO只是其追求梦想的中场 。
(作者系基金从业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