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都说全球变暖,为何“极寒”天气反而变多了?

冷 , 似乎成为今年入冬以来大家的共同感受 , 还有人说已经好多年没有经历这么冷的冬天了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从去年12月份开始 , 我国除西藏大部、四川西部、云南、黑龙江西北部等地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外 , 全国其余大部地区气温与常年同期相比接近或偏低 , 尤其西北地区北部、内蒙古大部、西南地区东部等地气温偏低2℃以上 。
冷空气频频来袭 , 许多人甚至怀疑 , 地球的温度真的在升高吗?那为什么极寒天气也增多了?
天气极寒和全球变暖有关
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教师张曼介绍 , 这些年 , 人们经常会提到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个话题 。 它所对应的最基本的科学问题 , 就是全球气温正在急剧升高 。 “达到什么幅度呢 , 我们现在的温度 , 比100年前大概要高出1.1摄氏度 。 ”
很多人可能会觉得 , 1.1摄氏度不是一个特别大的温度变化 。 但张曼表示 , 对于地球系统 , 我们要计算的不是一个地方的温度 , 而是全球平均温度 。 在如此广袤的地球上 , 理论上讲 , 它的温度应该保持非常稳定 , 所以1.1摄氏度对于平均值是一个非常大的差别 。
【二氧化碳|都说全球变暖,为何“极寒”天气反而变多了?】张曼举例 , 这就相当于人会有一个稳定的正常体温 , 它上下会有一点波动 , 但如果高出1.1摄氏度就要特别谨慎 , 看看是不是发烧了 。 “现在的问题是 , 地球不仅发烧了 , 而且它还在持续发烧 。 ”
“暖”与“冷”似乎是两个对立的字 。 冷空气频频来袭 , 这是怎么回事呢?
“全球气候变暖改变了全球的大气环流形势 , 通过海洋和大气、陆地和大气的相互作用影响到局地的气候 。 ”张曼举例 , 比如北极海冰情况 。 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最初源地来自北极 , 盘踞在北极上空的极地涡旋会将冷空气“锁”在极地 。 同时 , 北极地区又是全球气候变化响应最敏感的区域 , 其地表气温的增暖速度是全球的2倍到3倍 , 这被称为北极放大效应 。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 , 2020年9月北极海冰达到历史第二少 , 极地涡旋减弱、分裂 , 偏向欧亚地区 , 难以“固定”冷空气而由其南下 。
“因此 , 极端冷事件频发 , 正是对全球变暖的典型响应 。 ”张曼介绍 , 气候变暖导致了气候更加不稳定 , 暴雨洪涝、高温热浪等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多发 。 其中 , 寒潮也是一种极端天气气候事件 。
全球变暖主要因为二氧化碳增多
全球变暖主要是因为二氧化碳这样的温室气体大幅度增加 。 张曼解释 , 太阳短波辐射照到地面 , 然后地面向外发出长波辐射 , 二氧化碳会吸收这个长波辐射 , 造成增温效应 。
而温室气体不仅包括二氧化碳 , 还有水汽和其他气体 。 “因为这些温室气体的存在 , 我们的地球保持在一个比较舒适的温度 , 大概是零上15摄氏度左右 。 ”张曼说 , 如果大气中没有了温室气体 , 地球的平均温度大概会下降到零下13摄氏度左右 。
虽然温室气体非常重要 , 但二氧化碳变化的增长速度过于惊人 。 在过去100多年里 , 全球的二氧化碳含量已经增加了45%左右 , 现在逼近50% 。 “我们把二氧化碳比作为地球外面的被子 , 外面冰天雪地 , 被子里面很温暖 , 但现在这个被子越来越厚 , 也就说明全球变暖趋势日益严重 。 ”
既然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增多是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 , 我们是否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减少二氧化碳呢?
专家介绍 , 目前应对全球变暖主要有两种思路 。 一种是气候工程 , 比如在太空中放置一些镜子反射太阳光 , 在海洋上空人工造云等来对太阳辐射进行管理 。 另一种是控制二氧化碳浓度 , 比如捕获二氧化碳、植树造林等 。
“现在气候工程更多处于研究阶段 , 捕获二氧化碳的技术成本也还较高 , 所以主流的应对方法依然是减排 , 这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也应该倡导的生活方式 。 ”张曼表示 。 (河北日报采访人员王璐丹)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