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盛宴缺“富士康”汽车制造厂
文章图片
图1/1
造车新势力面临的难题是 , 他们几乎找不到一个能够大规模量产的汽车代工厂 , 目前汽车制造领域还没有一个“富士康”
在这场货币盛宴中 , 新一轮造车运动席卷而来 。
比特币开启了数字货币的魔盒 , 特斯拉正在掀起新一轮造车竞赛 。 苹果、恒大、百度、吉利、比亚迪、华为、小米等纷纷入局 , 全球资本聚焦造车新势力 , 令人眼花缭乱 。 最令人感到惊讶的是 , “万事俱备只欠汽车”的恒大汽车 , 其市值已压倒不少传统汽车厂商 , 远超其母公司恒大集团 。
这到底是资本的狂欢 , 还是正在爆发的汽车革命?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简单分析这轮造车运动 。
本文逻辑
一、能源与效率
二、技术与资本
三、巨头与革命
01
能源与效率
能源无新旧之分 , 只有效率之别 。
一百多年前 , 在欧洲城市道路上 , 有四种车在奔跑 , 它们分别是马车、蒸汽机车、电动车和燃机车 。 从市场占有率来看 , 四者可谓势均力敌 。 最终谁胜出?
仅汽车而言 , 此后百年 , 可以说是汽油车的天下——第一轮造车运动 。 为什么?这四种车分别代表不同的能源动力:自然畜力、蒸汽动力、电力和油气动力 。 前两者的效率偏低被淘汰 , 后两者在不同领域相互竞逐 。
在工厂 , 电力的效率优势颇为明显;在航空航天及军工领域 , 油气依然是飞机、火箭、船舶的可靠动力;在轨道车领域 , 基本使用电力;在汽车领域 , 如今电动车试图挑战内燃机车的地位 。
过去 , 燃机车胜出并不是其使用的是新能源 , 而是油气能源的效率更高 。 其中关键的是 , 戴姆勒、狄塞尔、汪克尔等工程师不断地改进内燃机 , 不断地提高能源转化的效率 。
经济学并不支持新能源或旧能源的说法 , 在这轮造车盛宴中 , 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能源效率 。 除了功率 , 安全性、稳定性、节能性及资源可获取性都是能源效率的一部分 。
太阳能被认为是新能源 , 但其是最古老的自然能源 , 远远早于人类 。 不过 , 人类使用太阳能的效率一直偏低 。 如今 , 我们再次重提太阳能 , 是因为光伏技术的进步 。 光伏提高了太阳能转化为电能的效率 。
煤 , 最早发现于2000多年前 , 但直到蒸汽机车的出现 , 其价值才被开发出来 。 核能源如今是一项高效能源 , 但安全性一直没有解决 , 仅限于发电、航母动力等 。 日本福岛核泄漏事故后 , 战略性地弃核 , 并转向氢燃料 。 氢燃料是一种清洁能源 , 但目前氢能汽车的成本不低 。
所以 , 摆在人类面前的能源很多 , 风能、太阳能、畜力、石油、煤炭、天然气、电能、氢能、乙醇、甲醇等等 。
低碳 , 不应该是唯一考虑的方向 , 唯一考虑的指标应该是效率 。 不宜使用产业政策押宝哪项能源技术 , 即便电池领域 , 也有锂电池、锰锌电池、铅酸电池、镍氢电池等 。 它们间的密度、安全性及制造成本差异巨大 。 最好的办法是让企业在各自市场中竞赛 , 以梦为马 , 以利润为嗅觉 , 以技术为劲足 , 跑出不同的赛道和优势 。
目前 , 市场上有一种说法是 , 中国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弯道超车 。 绕哪个弯?发动机 , 准确说是内燃机 。 如今内燃机技术由日本、美国等国掌握 , 中国能否以电力绕道而行?
其实 , 内燃机在短期内是无法绕开的动力技术 。 上面我们提到有很多种能源 , 每一种能源的效率及优势都不同 , 并使用在不同的领域 。 即便电动车解决了电池续航、安全及清洁问题 , 电力也无法一统天下 。 航空中的飞机、航天中的火箭、远洋中的船舶 , 其核心动力依然来自内燃机 。 即便内燃机如此强大 , 也无法与航母中的核动力相比拟 。 即便在后工业时代 , 内燃机技术依然是需要努力突破的 。 内燃机 , 尤其是航空航天内燃机 , 是工业领域的“皇冠” , 它是工业顶尖技术组合包 , 包括增压、控制及各种材料技术 。 当年日本正是在汽车发动机领域赢得突破 , 进而跃升至航空发动机领域的 。
在汽车领域 , 让资本自由探索 , 寻觅电动机 , 也寻觅内燃机 , 寻觅电能转化技术 , 也寻觅页岩气技术 。 问题是 , 油气资源是否已经见顶了 , 内燃机技术是否已经见顶了?
内燃机和发电机的技术历史是差不多的 , 二者都已非常成熟 。 技术的赛道有极限 , 但技术进步是无极限的 。 比如芯片越做越小 , 目前可以开发7纳米芯片 , 但它总有一个极限 。 当芯片极限到来时 , 可能会采用其它材料 , 亦或是提高热管理、能源密度等方式来增强技术性能 。
在经济学中 , 资源被假设为有限的 。 有限的资源配置最大化 , 靠自由市场和技术进步 。 正是勘探开采的技术进步 , 油气资源才得以支撑世界庞大的工业体系 。 进入21世纪后 , 原油紧缺焦虑持续升温 , 油价不断上涨 。 2008年7月 , 国际油价达到峰值 , 从2002年的每桶19美元涨到了145美元 。 中国的新能源战略也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 。
但是 , 金融危机后油价下跌 , 到2016年2月 , 国际油价降到了历史低点的27美元一桶 。 造成油价下跌的一个重要原因是 , 美国爆发了页岩气革命 , 美国实现了石油自给 , 从原来的进口国转变为出口国 。
页岩气技术是否重要?目前 , 全球已经探明的页岩气资源总量 , 相当于煤层气与致密砂岩气资源量的总和 , 与常规天然气储量相当 。 中国亦有相当丰富的页岩气 。 换言之 , 只要页岩气技术进步 , 油气资源的充足率依然很高 。
目前美国页岩气价格高于沙特、俄罗斯的石油 , 但它成为了横亘在全球油气价格之上的利剑 。 国际油价一旦触及美国页岩气盈利价格便下滑 。 2020年国际油价闪崩 , 亦是俄罗斯、沙特和美国上演的“三国杀”所致 。 俄罗斯希望产能和油价维持在中位数 , 即在美国页岩气盈利之下 , 本国石油商盈利之上 。 沙特希望大幅度减产提价以获取最大收益 。 美国希望将价格提至页岩气的盈利线之上 。 结果 , 三者未能达成共识 。
美国油商受制于反垄断法不敢公开与沙、俄合谋 , 只能依靠技术进行压制 。 这就是市场与技术对国际石油权力合谋的压力 。
石油资源是有限的 , 非清洁的;电力资源也是有限的 , 也非清洁的 。 往大的说 , 如果全球一半汽车被电动车取代 , 那么电量需求将成倍提高 , 煤炭、石油用量也大幅增加 , 核电站也将大量扩张 。 往小的说 , 锂电池中使用的钴也是有限的 。 国产特斯拉的电池是磷酸铁锂电池 , 这种电池的特点是安全性好、成本低 , 但密度低、续航能力不足 。 三元锂电池的密度更高 , 续航能力更强 , 但是其产量受限于核心材料钴 。
钴是稀有金属 , 目前全球探明的钴矿资源量为2500万吨 , 储量为688万吨 , 年开采量不足15万吨 。 新能源汽车推动钴的价格在几年内翻了十多倍 。 钴的开采量为何没能跟上?主要原因是全球钴资源分配并非市场化的 。 全球超过一半的钴矿资源分布在刚果(金) , 国际市场上大部分钴都是由这个国家出口的 。 但是 , 刚果(金)战乱不断、政局不稳无法保障稳定的市场供应 , 更谈不上技术进步 。 另外 , 钴矿相对丰富的俄罗斯、加拿大和澳大利亚又限制钴的出口 。
这是锂电池的瓶颈 。 近些年 , 特拉斯为了突破瓶颈 , 逐渐往镍的技术赛道上跳 。 在三元锂电池中 , 不断降低钴的比重 , 同时增加镍的含量 。
内燃机使用的石油 , 以及三元锂电池中的镍、钴、锰都是有限资源 , 都需要通过自由市场与技术进步提高配置效率 , 如页岩气技术和无钴高镍技术路线 。 或许 , 电池方面的技术突破 , 比石油更具想象空间 。
总之 , 我们需要关注不是能源的新旧 , 而是自由市场中的技术创新——能源效率 。
02
资本与技术
这轮造车运动的真正机会 , 其实在无人驾驶 。
即便电池有效续航提高到1000公里 , 电动车与汽车相比 , 也并无惊艳之处 。 当然 , 这并非否认电动车的价值 。 如果电池有效续航提高到这个级别 , 且能够解决安全性和污染问题 , 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技术进步 。 传统汽车厂商不得不直面新挑战 。
但是 , 若仅此而已 , 这轮造车运动就并非革命性的 , 用户只是多了一种选择而已 。 这难以激起用户与资本的兴趣 。 这轮造车运动应该是 , 电动车舞剑 , 意在无人驾驶 。
造车盛宴的想象空间在未来的无人驾驶 。 但是 , 无人驾驶是人工智能的尖端 , 目前没有任何一家公司 , 包括特斯拉、谷歌、苹果及传统汽车厂商 , 具备成熟可靠的技术 。 一些电动车厂商 , 与无人驾驶毫无关系 , 也戴着这一帽子在资本市场上撩拨 。
这轮造车盛宴 , 基本上是一场资本盛宴 , 准确说是货币盛宴 。
历史上 , 每一次技术革命的前夜都会吸引大量资本进入 , 资本推动技术创新 。 典型的是19世纪下半叶的铁路革命 , 当时美国股票市场多数是铁路股票 , 多次金融危机都是由铁路投资泡沫崩盘引发 。
这一次 , 或许比历史上任何一次都更夸张 。 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 , 全球货币严重超发 , 大量资本在金融市场上打转 。 尤其是2020年 , 大规模资本扎堆大城市楼市、茅台、比特币及全球性科技龙头股 , 资本市场两极分化严重 。
2021年1月 , 恒大汽车获得260亿港元融资 , 股票暴涨 , 总市值破6000亿 。 恒大汽车一车未落地 , 其市值接近母公司恒大集团的三倍 。 同时 , 特斯拉市值远超丰田 , 比亚迪超大众 , 蔚来超戴姆勒 。 但前者的汽车销量及利润均远不如后者 。
为什么资本扎堆造车新势力?
大疫之年货币超发 , 资产价格和物价上涨 , 货币贬值 , 全球资本市场的避险情绪陡升 。 资本往哪里避险?比如大城市核心区的房子、全球性科技龙头股、消费类龙头股 。 这就好比北极冰川大规模融化 , 海平面抬升 , 人都往最高的地方避险 。 即便世界末日到来 , 最高处的人也能挨到最后 。 只要世界还在 , 他们依然是最强大的 。 如果还能押对未来的技术方向 , 那无疑是乱中取胜 。
投资造车新势力 , 短期可吃新能源的货币红利 , 长期可吃无人驾驶的技术红利 。
新势力制造电动车而不是燃油车 , 主要目的是降低造车难度 , 绕过发动机这一个门槛 , 降低整车制造的供应管理难度 。 产业政策很大程度上也有这种倾向 , 给电动车提供了大量的财政补贴和信贷支持 。 北上广深放宽新能源牌照 , 鼓励用户购买新能源汽车 。 美国拜登政府推出万亿绿色新政 , 同样大量补贴新能源 。 在补贴的刺激下 , 效率的短期增长推动股价高歌猛进 。
抱团往往瓦解于流动性收缩 。 如果2021年下半年美联储终结宽松周期 , 转向温和紧缩 , 那么资本市场两极化将有所缓解 , 更多资金从新能源汽车股回归到短期有价值支撑的投资标的上 。
支撑造车新势力股价是未来无人驾驶的预期 。 这项复杂的技术 , 由芯片、操作系统、传感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组合而成 。 特斯拉的无人驾驶主要还是辅助驾驶 , 真正的无人驾驶距离我们还有多远 , 目前还是一个未知数 。 这就是投资造车新势力的风险 。
透过资本盛宴 , 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汽车厂商在无人驾驶方面的成长性 。 传统汽车厂商的核心技术是整车制造、发动机及变速箱 , 电动车则是整车制造及电池技术 。 无人驾驶汽车的核心技术 , 还需要加上芯片、操作系统、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处理 。 电子控制单元会大幅度增加 , 整车代码行数达到上亿级 。
无人驾驶的难度是对大量行驶数据的积累及智能化处理 。 在这方面 , 谷歌走在前面 。 谷歌无人驾驶车已积累了大量的行驶数据 , 在过去六年间制造了11起轻微事故 。 这一结果还是令人满意的 。 苹果公司在2018年就往加利福尼亚公共道路上投放了62辆无人驾驶测试车 。
特斯拉的优势是 , 它拥有大规模的汽车及用户在实时积累相关数据 。 虽然目前只能启动辅助驾驶 , 虽然有时在墓地里识别到“人” , 但有助于其改进技术 。 特斯拉的自动驾驶系统使用机器视觉技术 , 通过摄像头、毫米波雷达等元器件采集车辆周围的数据 , 然后交给计算机处理 , 给驾驶者或自动驾驶系统提供参考与决策 。 这个过程中 , 大量的信息识别、数据积累及处理 , 还有误报信息 , 都可以提升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 。
传统汽车厂商也具备大数据积累的潜力 , 造车新势力抢占赛道的目的也在此 , 只是他们在无人驾驶技术方面的短板突出 。 造车新势力希望通过抢占赛道 , 进而与百度、腾讯等科技公司合作 。 在国内 , 百度在无人驾驶方面的技术是相对领先的 。 百度能否借这轮造车运动翻身?
所以 , 关于投资这轮造车运动 , 一要关注2021年美联储的紧缩政策 , 二要及时回归到具备硬核技术的汽车公司 , 三是本文不作为任何投资参考或建议 。
03
巨头与革命
燃油车是否临近“诺基亚时刻”?丰田是否是下一个诺基亚?福特是否可能沦为代工厂?
2007年的iPhone重新定义了手机 。 此后 , 摩托罗拉、诺基亚等传统手机厂商迅速败退 , 取而代之的是苹果、三星、华为、小米 。
特斯拉被认为是“车轮上的iPhone” , 正在开启“诺基亚时刻” 。 但是 , 客观上说 , 仅凭电动车是无法打败传统汽车厂商的 , 最多只是平分秋色 , 因为电动车没有重新定义汽车 。 传统汽车厂商掌控了成熟的整车制造技术 。 哪怕在电动车技术领域 , 这些厂商的实力也不低于新势力 。 大众推出纯电动车 , 丰田主攻氢燃料车 , 只是他们目前尚未发力 。
不过 , 市场对造车新势力 , 尤其是特斯拉、苹果及谷歌 , 依然抱有期待 。 我想 , 主要原因是传统汽车厂商过于堕落 , 远远无法满足信息时代的诉求 。
虽然传统汽车厂商依然是工业领域先进制造的代表 , 但是与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相比 , 他们显得太过于堕落与固步自封 。 70年代石油危机时 , 高油价逼迫汽车向省油方向迭代 , 日本汽车崛起 。 此后 , 欧美市场萎缩 , 欧美日汽车厂商纷纷转移到新兴市场 。 此后三十年 , 他们在新兴市场逐渐堕落 。
新兴市场 , 一、没有强势工会施压 , 劳工低廉 , 成本压力小;二、缺乏完善的汽车召回制度 , 消费维权意识弱 , 来自消费者的压力小;三、不少是行政垄断市场 , 构筑了高汽车关税 , 保护了这些汽车厂商 , 缺乏竞争压力;四、全球汽车厂商通过转移技术获利 , 三流发动机到新兴垄断市场即可获利 , 还经常性减配;五、新兴市场的环保标准低于欧美 , 汽车厂商对内燃机的改进动力不足 。
全球汽车厂商是全球化失衡秩序的典型产物 。 我在过去的文章(如《美国的真相》)中 , 多次以全球汽车厂商举例 , 它们受到了这一不公平秩序的保护 。
如今 , 大众、通用、丰田等巨头 , 50%以上的市场都在新兴市场 。 尤其是通用汽车 , 如果没有新兴市场 , 基本宣布倒闭 。 有人说 , 汽车厂商向新兴市场转移 , 是因为欧美市场饱和 。 这固然没错 , 但是根据萨伊定律 , 汽车厂商通过创新在欧美市场可重新创造需求 。 如果汽车厂商开发出无人驾驶汽车 , 将完全颠覆全球汽车市场 。 但是 , 这些汽车厂商选择在新兴市场中赚取最后一个铜板 。 尽管汽车行业利润率已从2014年的9%降低至2019年的6.3% , 但是我们依然看不到巨头们试图革命的勇气与决心 。
最近几十年 , 汽车的性能、安全性及电子化程度都有所改进 , 但是网络化、智能化水平依然相当落后 。 全球进入互联网时代已20多年 , 我们驾驶的汽车与20年前没有革命性的差异 , 依然是上个世纪工业时代的产物 。 传统汽车厂商陈旧的设计和老态的步伐 , 远远跟不上用户对汽车智能化变革的诉求——重新定义汽车 。
【|造车盛宴缺“富士康”汽车制造厂】马斯克 , 外号钢铁侠 , 不按套路出牌 , 疯狂想象 , 敢于冒险 , 还特别能打 , 几乎可以满足用户对汽车变革的所有期待 , 包括电动技术、颠覆式的中控设计、无人驾驶 , 以及未来SpaceX对汽车的再次革命——垂直升降飞车 。
当然 , 这并不是造车“小生”对全球化资本大佬的挑战 , 而是新资本 , 尤其是宽货币时代的金融资本 , 对全球化旧秩序老资本的挑战 。
谁可能胜出?
特斯拉的市值远远超过丰田 , 但其全球销量则不及丰田的零头 。 可见 , 资本市场似乎更看好特斯拉 。
实际上 , 汽车的制造难度远远大于智能手机 。 传统汽车厂商几乎没有像“苹果+富士康”这种代工模式 , 基本采用整车制造 。 在汽车工业体系中 , 整车制造像一个系统集成商 , 管理着大规模的供应商 。 更重要的是 , 整车制造是核心技术 , 决定了汽车的质量 。
造车新势力面临的难题是 , 他们几乎找不到一个能够大规模量产的汽车代工厂 。 目前汽车制造领域还没有一个“富士康” 。 小鹏找海马合作 , 蔚来找江淮合作 , 法拉第未来找吉利合作 , 后者都是整车生产厂商 。 特斯拉进入中国只能自主建厂、整车生产 。 当然 , 上海特斯拉的投产速度是惊人的 。
不过 , 造车新势力的优势在于 , 电动车的制造难度要远远低于燃油车 。 电动车没有发动机这座高峰 , 其零部件数与燃油车比减少三分之一 , 供应配套的管理难度更低 。 一台纯电动汽车 , 电池、电控组成的动力系统和汽车电子所占据的成本超过60% , 造车新势力可以更好地掌控制造主动权 。 苹果进入汽车领域给人开启了电动车代工模式的想象空间 。
我们看传统汽车厂商 。 从历史来看 , 摩托罗拉、诺基亚、柯达、索尼等巨头都没能在工业化向信息化的技术变革中成功转型 。 问题并不在战略上 , 而是底层技术的切换导致公司内部产生巨大的利益与权力冲突 。 诺基亚前CEO约玛·奥利拉曾在自传中回忆过iPhone问世时的情景:他召集12名高管谈话 , 问他们对iPhone的看法 。 其中2人认为iPhone不构成严重威胁 , 另外10人都觉得不能低估iPhone 。 但是 , 如多数失落的巨头类似 , 公司的治理模式难以支撑战略转型 。 这是管理学值得研究的地方 。
如今 , 几乎所有汽车厂商都能够看到无人驾驶的未来趋势 。 他们即便在短期内不快上电动车 , 也可布局无人驾驶 。 实际上 , 传统汽车厂商的智能辅助驾驶技术并不差 。 但是 , 它们缺乏变革的渴望与动力 。 特斯拉需要电池革命 , 需要无人驾驶革命 , 才能满足用户和资本的期待 。
当然 , 我并不认为 , 造车新势力在短期内能够替代传统汽车厂商 。 在这轮造车运动中 , 合作的主题可能大于替代 。 这是一个全球化供应链生态 , 无人驾驶汽车的产业链长、系统复杂 , 需要芯片公司、软件公司、电子厂商及整车厂商共同完成 。 世界上最先进的芯片 , 设计在美国 , 原料在日本 , 光刻机在荷兰 , 制造在韩国 。 无人驾驶汽车将是全球顶级制造的集合体 。
只是越往后面走 , 越往无人驾驶方向延伸 , 特斯拉以及苹果、谷歌等信息公司的优势则更加明显 , 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将占据更主导的位置 。 若有可能延伸到垂直升降汽车 , 还可能需要航空科技公司的支持 。 届时 , 冲击最大的或许是一线城市的房地产 。
根据斯密定理 , 全球最顶尖的技术定然诞生于全球化市场 , 一个国家或如今这种割据性的全球化难以支撑下一轮汽车革命 。 汽车革命将重塑全球汽车产业链 , 也将推动全球化秩序的演变 。 真正的全球化是互卡脖子又不卡脖子的市场秩序 。
汽车 , 革命吧!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
- 年轻人|人生缺少的不是运气,而是少了这些高质量订阅号
- 人物|造车三兄弟的“喜与忧”:销量暴增但问题加剧,一人舒服两人困难?
- Intel|Intel谈DDR5内存价格贵、缺货问题:新技术升级在所难免
- Tesla|特斯拉因两处安全缺陷召回近50万辆电动汽车 承诺免费修复
- 国际|第23届高交会线上线下共享科技盛宴
- 最新消息|别无选择?担心人手短缺,加拿大一省允许新冠阳性员工继续上班
- Huawei|缺失“麒麟芯”的华为 用4G折叠屏搅局5G市场
- 汽车|苹果明年或尝试推出无实体SIM卡iPhone;现代汽车暂停Genesis氢能汽车项目;任天堂社长:Switch明年初预计仍缺货
- IT|迈凯伦Artura因芯片短缺问题推迟上市时间
- IT|8张图看懂纯电市场变化:特斯拉顶4个新造车 比亚迪紧追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