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网|货拉拉的道歉承诺需要公众监督

_原题是:货拉拉的道歉承诺需要公众监督
木木
湖南女孩搬家跟车途中意外跳车身亡 , 事发之后18天 , 涉事平台“货拉拉”终于发布了致歉和整改公告 。 公告承认 , 在此事件中 , 平台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并承诺立即推进整改工作 。
【证券时报网|货拉拉的道歉承诺需要公众监督】站在旁观者的角度看 , 这个不幸事件的发生 , “货拉拉”无疑是有很大责任的 , 无论是在司机基本情况的甄别和日常培训、运营车辆的规范 , 还是业务进行中的实时严格监控 , 以及出事之后的反应速度 , 都存在不小问题(起码在这些环节有很大的改进空间) 。 承认问题、正视问题 , 并承担起应负的责任 , 是发生改变的必要条件 。 不过 , “货拉拉”最终能否改变、能改变到何种程度、能否杜绝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 恐怕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
其实 , 网络之上抱怨、投诉“货拉拉”各种各样问题的声音早已有之 , 而且一直不绝于耳 。 在这样的背景下 , 湖南女孩身亡悲剧仍然发生 , 足以说明“货拉拉”对客户此前反映的各种问题并未给予足够重视 , 当然也就不可能有改变;没有改变 , 小问题就日积月累成大问题 。 这次“货拉拉”能否把问题真正重视起来 , 除了要听其言之外 , 更要观其行 。
把致歉、整改的言辞切实落实到日常经营活动中 , 显然是一件费心费力的苦差事 , 除了要保持诚心和毅力 , 还要琢磨办法、付出成本 。 “货拉拉”在公告中承诺的诸如强化与警方沟通、安全工作组随时待命、对营运车辆实时监控、提高司机进入门槛等措施 , 无疑或多或少增加了企业运营成本 。 企业能不能扛住这些成本、愿意不愿意扛这些成本、甘心不甘心被这些成本持续“束缚” , 有待观察 。
虽然在理论上、在理性上 , 所有人都会承认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是企业生存、发展、壮大的基石 , 但在实际经营中 , 尤其在“猛攻猛打”、“跑马圈地”的关键时刻 , 能始终牢记这一点并能始终主动践行的人 , 好像还真不太多 。 要彻底改变这种情况 , 除了比较天真地寄希望于企业经营者的理论自觉、实践自觉乃至人性自觉外 , 市场监管恐怕还要持续加力才行 , 一方面要事前规范、有预见性地规范、提前布局 , 另一方面要加大事后处罚力度 , 对企业施加足够大的外力 , 以促其改变 。 监管到位 , 企业才有可能养成好的经营习惯 。 在这方面足以借鉴的东西实在太多 。
无数事例反复证明 , 有了监管压力 , 企业在经营中往往才有动力开动脑筋想办法 , 才能在自身利益之外、或主动或被动地适当关注一下别人的利益 。 具体到“货拉拉”这次的事件 , 其公告中承诺的这些整改措施 , 平心而论 , 其实都是早就应该做的事情 , 而且做起来也不会有多么大的难度 。
其实 , 除了这些措施之外 , 现成的好办法还很多 , 比如 , 完全可以在经营活动中引入保险 , 一方面强化责任事故发生后对受害者的补偿能力 , 另一方面 , 也可以通过保险公司的事前介入 , 更全面地补足漏洞、提前化解掉风险 。 企业在经营中借助保险力量防范和化解风险 , 在世界范围内 , 是常规做法 , 实践也反复证明是有效做法 。 企业即使仅仅简单地把这类常规做法用足、用好 , 经营中的许多问题、许多悲剧就能避免 。
真心希望“货拉拉”的承诺能真正落实到位并持续不断地完善自己的风控体系 , 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消费者并在服务中实现自身的发展 , 杜绝类似悲剧的发生 。 当然 , 希望最终成为现实 , 方方面面都要再加把劲儿 , 消费者要“斤斤计较” , 媒体要仔细观察、时时发声 , 企业要接受教训、举一反三、猛攻猛打之外也要小心被“抄后路” , 监管更要持续加力 , 牢牢把住市场发展的大方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