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的新邻里关系
□采访人员 陈洁 吴雨阳
夜班回家 , 一身疲惫的唐笑走出车库 , 与迎面匆匆赶来的一位大叔擦肩而过 。 “老婆 , 我在车库 , 对 , 刚才车灯忘关了 , 还是群里业主提醒了我……”听到大叔与老婆的对话 , 唐笑不禁笑了 , 原来这位大叔就是自己刚刚在小区微信群里提醒的马虎车主 , 网名“院长” 。
在钢筋水泥的现代社区里 , 传统的“远亲不如近邻”早已渐行渐远 , 楼上楼下、甚至是隔壁邻居 , 都成了电梯里的陌生人 。 然而这些年随着小区微信群的日渐活跃 , 特别是疫情暴发后的“不见面交往” , “远亲不如近邻”在互联网时代有了新的注解 。 小区微信群重塑了中国式邻里关系和社交模式 , 同时也成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和中国公共讨论空间构建的一个微样本 。
打开对“身边”的关注
都说城市是缺少人情味儿的“钢筋森林” , 住了10多年都可能不知道楼上楼下叫啥 。 然而最近发生的一件事 , 却改变了80后妈妈周安的看法 。
周安和妹妹周静都是安徽天长人 , 周安留在老家农村 , 周静在南京找了工作 。 上周 , 周安带着儿子来妹妹家住一段时间 , 到了傍晚孩子该上网课了 , 才发现走时匆忙没带上电脑 , 周静家恰好没电脑 , 这让周安母子心急如焚 。
“咱们先在小区群里问问!”周静不慌不忙 , 边劝姐姐别急 , 边在小区群里发求助信息 。 微信提示音接二连三响了起来 , 不一会儿 , 一个中年男子抱着台笔记本电脑出现在周静家门口 。 “我家正好有台旧电脑还能用 , 你们试试!”听这话 , 姊妹俩连声道谢 。 这事让周安特别感慨 , “原以为城里人都是关着门各过各的 , 没想到有这么多热心人 , 谁家遇到个事 , 都能主动帮忙 , 这个小区群真好 。 ”妹妹周静体会最深:平时 , 忘了拔门钥匙 , 小区群里就有邻居“喊话”;汽车后备厢忘了关或停错车位 , 小区群里很快就有提醒;要是有人想装修房子 , 总要先在群里请求邻里谅解……互通有无 , 可解疑难 , 小区群将每扇门背后的人凝聚起来 , 成为一个温暖而强大的整体 。
虽然也存在“人多言杂”的情况和过度暴露信息的隐忧 , 但和睦的邻里关系作为刚需 , 让小区微信群不断“发展壮大” , 也让其成为人们展示自我、广交朋友的一个新的社交场所 。
身为新手育婴师的陈思思性格腼腆 , 她感慨 , 小区群成了她育婴师工作一个最佳的实习场 。 “工作中 , 我给年轻的父母提育儿建议 , 因为彼此还比较陌生 , 能感觉到他们会暗地里质疑:一个小丫头 , 能行吗?但在小区群里 , 愿意听我唠叨的宝妈宝爸很多 , 我说话也大胆从容多了 。 ”和她同住的爸妈有时会调侃:“天天捧个手机看不停 , 你是住小区群里了啊?”谁料想 , 他们的女儿已成为小区群里的小“网红” , 群里的宝妈在婴儿照料、护理和教育等方面事无巨细都要向思思请教 , 思思也有问必答 。 冲奶粉、做辅食 , 洗头、洗澡、换尿布……几个月来 , 她只要有空就坚持发这些小文案、小视频到小区群里 , 特别受欢迎 , 谁都知道二栋有个女孩子 , “宝宝有事 , 问她准没错!”
“我们小区来了一只奇怪的鸟!”做投资工作的徐子鹏一大早就在小区微信群里获悉了这个新消息 。 点开照片 , 一只短颈、细嘴的黑鸟正在池塘边的假山上“守塘待鱼” , 与此同时群里已热烈讨论起来:“这不行 , 再这样下去鱼都要被它吃光了 。 ”“这鸟去年也来的 , 说明我们小区生态环境太好了!”刚有人试探地问:“谁有本事把这鸟抓住?”立刻遭到反对:“你们不知道 , 这鸟的大名叫做夜鹭 , 是国家三级保护动物 。 ”有人提议 , “不要打扰它是对鸟类最好的保护 。 ”…… 徐子鹏不由得感慨 , 一只突然光临的鸟 , 接连几天成为小区微信群里的热门话题 , 还有在老年大学学摄影的大爷带着全套专业器材去拍 , 并随时晒在群里 , 赢得满屏“点赞” 。 最后 , 连徐子鹏4岁的儿子葫芦也听到了这只鸟的故事 , 咿咿呀呀 , 坚决要求爸爸带他去看 。
站在小区花园 , 看着儿子玩耍的徐子鹏突然有些恍惚 。 随着网络的发达和技术的进步 , 我们的生活开始变得越来越便利 , 买东西上“淘宝” , 吃饭用“美团” , 出行打“滴滴” 。 发生在距离我们几千公里以外的事情 , 我们可能说得头头是道 , 反而对于居住的小区今年种了什么树、增加了哪些设施一无所知 。 “我突然发现 , 每天嘀嘀响个不停的微信群 , 也是打开了我对‘附近’的关注 。 ”
有人开玩笑地说 , 如今信息超载 , 朋友、亲戚微信群里 , 扔进去一块大石头 , 有时也很难掀起一两朵浪花 , 唯有业主群 , 每天各种信息 , 不同意见 , 你来我往 , 不亦乐乎 。 我关注的也是你感兴趣的 , 你说的于我也心有戚戚 , 生活中除了诗和远方 , 还有更多的当下 , 无论是柴米油盐 , 还是家门口玉兰花开了 , 小区群恰恰让更多的人打开了对“身边”的关注 。
互相“看见” , 打破圈层新代沟
虽然业主微信群拉近了邻里之间的关系 , 但在生活的琐碎中 , 也常常会冒出一些不和谐的声音 。
“3楼的住户太过分了 , 又把我家的阳光挡得死死的!”春光灿烂的日子 , 在银行工作的李平凡推掉了朋友“踏青”的邀约 , 一个人坐在家里生闷气 。
因孩子上学的原因 , 李平凡去年9月刚刚搬到南京大光路上的一个小区 , 本来乔迁之喜是一个家庭美好的事情 , 可没想到却摊上了一个“倔强”的邻居 。 每次晒被子 , 她家不是把被子折叠了晾在晾衣架上 , 而是整条被子垂下来 , 把楼下邻居阳台的光线挡得死死的 。 刚搬家那会儿 , 老公说以后都是邻居 , 不要伤了和气 , 本着和为贵的原则 , 李平凡尽管心里不舒服 , 也没做声 。 但后来发现楼上邻居太勤快了 , 冬天只要有太阳 , 天天都要晒被子 。 本来住在2楼光线就不好 , 现在还多了个人为“窗帘” , 李平凡忍不住上楼交涉 , 几次之后对方索性不开门了 , 偶尔在电梯间碰见 , 人家反而显得很无辜:“我家从来就是这么晒被子的 , 也没听任何邻居来说过什么闲话 。 ”
被“噎”得说不出话 , 又急又气的李平凡干脆把照片发到小区群里 , 请大家评评理 。 邻居们在群里纷纷批评楼上邻居侵犯了楼下邻居的阳光权 。 大家的批评有的尖锐犀利 , 有的义愤填膺 , 也有的循循善诱 , 但楼上的住户咸淡不吃 , 在群里“撂”下一句:“我晒在外面 , 外面又不是你家 , 有本事你花钱把空中全都买下来!”有恶作剧的邻居开玩笑地出阴招 , “我在网上看过一个视频 , 楼下的业主直接在阳台煮火锅熏” , 甚至有邻居建议报警 , 一时间 , 小区群里“硝烟四起” 。
几小时后 , 李平凡又上传了一个视频 , 那条悬挂在她家阳台的被子被收了回去 。 李平凡在群里向那位邻居真诚道谢 , 群里竖起了一片片大拇指 , 一场一触即发的“战争”以这样的方式和解了 。 李平凡感慨 , 微信群尽管是一个意见场 , 但正能量的东西永远占据主导地位 。
去年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 , 让互联网舆论场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 微信群为居民沟通交流、参与公共事务提供了平台 , 但面对新生活带来的各种新问题 , 在这个小区的“网上客厅”里 , 不同意见的争论也时有发生 。
“我现在扔垃圾都要骑电动车!”午后 , 会计江小鱼(化名)又一次在同事组的咖啡局上说起了发生在自家小区的烦心事 。
江小鱼2018年搬入紫金东郡居住 , 小区很大 , 50幢房子 , 1500户居民 。 原本相安无事的生活 , 最近却为垃圾分类亭建在哪里变得不消停了 。 地址选好了 , 却因为附近业主反对 , 没法施工;但原来的垃圾分类桶已经撤走 , 每天的垃圾扔到哪里呢?不少业主只有来回步行15分钟或者20分钟跑到物业门口和小区会所投放垃圾 。 还有的干脆扔在原来垃圾桶所在的水泥台子上 。
“毕竟当初小区规划时并没有预留垃圾分类房的位置 。 业主有自己的立场可以理解 , 物业也有难处 , 我觉得这是个公共话题 , 应该拿到阳光下讨论 , 尽量协商出一个可行的办法!”可没想到 , 小区群里的业主都站在自家立场:有的说风水 , 有的讲景观 , 有的谈房价 。 归根结底一句话:“在我目光所及之处不能看见垃圾房 。 ”自觉没法讲理的江小鱼愤而退群了 , “除非垃圾分类亭像核电站那样 , 有个科学的说明 , 多少米之外不会影响生活 , 否则在群里怎么讨论也不会有结果 。 ”
在互联网时代 , 每一个普通人都有了“被看见”的可能 , 但与此同时 , 认知差异、代际隔阂、圈层壁垒也在加深 。
在省级机关工作的90后申延一天就在群里被“怼”了两次 。 和邻居讨论学区房问题不小心刷了屏 , 惹来一楼奶奶投诉:“你们这些年轻人不要整天在群里聊天 , 物业发的重要信息我都看不到了!”下午的风波刚过 , 到了晚上 , 她又因为喂小区流浪猫的问题被“群攻”:“你们喂流浪猫 , 弄得小区的流浪猫越来越多 , 真有爱心怎么不养到你们自己家?”面对这样的冷嘲热讽 , 申延特别委屈:“小区来了流浪猫 , 我们给它们提供清洁的食物和水 , 是一种救助行为 。 为了不让流浪猫繁衍 , 我们几个邻居还凑钱给它们做了绝育手术 , 做过手术的都留下标记 , 耳朵上都被剪去一角 。 怎么反倒被批评了?”
畅通交流 , 坚持自我也接纳不同
“文明发言 , 有不同意见应理性讨论 , 不得进行恶意人身攻击或暴力威胁 , 违者警告一次 , 再犯将移出群聊 。 ”从大型国企领导岗位退休之后 , 50后的任秋萍就在小区群里继续发挥余热 。 当上业委会主任的第一天 , 她就在群里发布了“业主微信公约” 。
任秋萍发现 , 很多时候争吵缘自一句粗暴的“素质太差了” 。 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 , 父母不能简单地对宝宝说“你真棒” , 而是要具体指出他们好在哪里 。 邻里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 , 一句上纲上线的“素质太差了” , 往往会激怒对方 , 脱口而出“你才素质差” , 双方沉浸在无谓的争吵中 , 真正需要讨论的问题反而被忽略了 。 任秋萍说 , 有一位从农村来城里照顾孙女的奶奶就偷偷告诉她 , 农村晒被子都是竖着晒的 , 要不是看了微信群里的讨论 , 她还真的搞不明白 。
和谐的邻里关系离不开畅通、理性的交流平台 。 争议不一定意味着隔阂 , 反而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
“我家小孩上学很辛苦 , 好不容易到了周末可以多睡会儿 , 七点不到就被楼下打球的声音给吵醒了……”位于南京城东的一个小区 , 最近因为篮球场的噪音问题起了争执 。 住在篮球场附近的6、7幢业主提出的解决方案是:要不封闭球场 , 早上8点以前不开门;要不就拆了篮球场 , 一劳永逸 。 其他的业主不干了:拆了场地 , 大家到哪去锻炼?封闭起来像个鸟笼子 , 又丑又压抑……
“不能因为你要睡懒觉 , 就剥夺别人锻炼的权利 。 ”“那也不能因为你要锻炼 , 就剥夺别人休息的权利……”激烈的争论之后 , 在物业主任的劝导下 , 大家冷静下来:既然问题发生了 , 抱怨于事无补 , 重要的是制订新“规则” 。 在几轮理性磋商后 , 业主们达成共识:篮球场暂不封闭 , 设置开放时间 , 物业增派人手监督 。
“人们价值观不同 , 难免有分歧 。 在现代社会 , 我们其实应该更坦然一些 , 坚持自己的意见也接纳不同的观点 。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认为 , 既要平等 , 又要尊重每个人作为主体的权利 , 五花八门的小区群 , 链接起更多人、更多群体的沟通、争吵、理解、合作 , 让人们明白即使不愿意接受他人的价值观 , 也不激烈 , 不激愤 , 努力去寻找自己的同道 , 努力保持一种心灵的开放 。
垃圾分类房建在哪里合适?流浪猫到底该不该喂养?健身的需求和生活的宁静的矛盾如何协调?在80后媒体人邢菲看来 , 我们处在一个快速变化的时代 , 这种变化超过了所有人的积累 , 迫切需要把不同人的经验激发出来 , 变成一种社会共同构建的东西 , 推动文明的进步 。 虽然在小区群里 , 我们也看到了撕裂和争吵 , 但目前来说 ,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平视时代” 。
从科技人文、时事热点 , 到生活趣事、娱乐八卦 , 由于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和公民权利意识的上升 , 社交媒体成为承载公共讨论空间的主要载体 。 只有首先学会在小区微信群里“好好说话” , 培养自己公共讨论的逻辑性 , 才能进一步在微博、论坛等更大的网络公共平台上进行理性交流 , 形成健康的公共讨论空间 , 让生活更美好 。
【|互联网时代的新邻里关系】“线上十天 , 不如线下一面”的道理同样适用于新邻里关系 。 因为在群里开发出的相同爱好 , 邻居们再次拉起小区的花草群、妈妈群、蛋糕群、宠物群……从线上走到线下 , 很多人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好朋友 。
“我是玩熟不玩生的人 , 在一群陌生人面前显得沟通能力有障碍 , 语言表达又欠缺 。 但自从搬到这个小区 , 在小区群里我认识了很多爱好、价值观相同的朋友 , 今天还和小区群里的邻居约了一起去吃火锅 。 朋友间的相处 , 不都是由陌生到成熟的吗?我在试着改变 。 ”00后的小冯在社交媒体上如是说 。
推荐阅读
- 星链|石豪:在太空,马斯克和美国当局是如何作恶的
- 快报|“他,是能成就导师的学生”
- 区块|面向2030:影响数据存储产业的十大应用(下):新兴应用
- 年轻人|人生缺少的不是运气,而是少了这些高质量订阅号
- 生活|气笑了,这APP的年度报告是在嘲讽我吧
- bug|这款小工具让你的Win10用上“Win11亚克力半透明菜单”
- 苏宁|小门店里的暖心事,三位创业者的雪域坚守
- 历史|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空间|(科技)科普: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探索宇宙历史的“深空巨镜”
- 生活|数字文旅的精彩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