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对话沈南鹏:红杉中国的信心、耐心和恒心
文章图片
图1/1
欢迎关注“创事记”的微信订阅号:sinachuangshiji
文/E药经理人
来源:红杉汇(ID:Sequoiacap)
“中国有一批优秀的传统大型药企 , 但整体来说 , 大部分企业的转型创新速度还是有些慢 , 这就给到了biotech公司更多的发展机会 。 ”
“不管是big pharma , 还是big biotech , 在未来的中国医疗健康市场 , 巨无霸型的公司仍然有可能出现 。 ”
“医疗健康领域的投资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对人的判断、对技术的判断 , 以及对产业方向的判断 。 而这个行业最需要的一个重要特质 , 是耐心 。 ”
牛年新春 , 在红杉资本全球执行合伙人、红杉中国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向E药经理人平静的表述下 , 是汹涌澎湃的行业现实以及洋洋大观的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未来 。 面对笔者对中国医药产业是已经诞生了头部企业还是未来才会孕育出巨无霸企业的追问 , 这位全球顶尖投资人以分寸得当的颗粒度 , 表达出与中国医药产业人的内心共鸣 。
这个问题其实是要回答 , 中国医药产业三分天下的格局有没有确定?是像欧美市场一样 , 强生、辉瑞、罗氏、诺华等超级大药厂稳如泰山 , 进而“吞噬”若干生物新贵?还是说中国医药产业的第一梯队尚未站稳根基 , 反而很有可能在未来被当下的一批明星biotech公司反超?
如果是生物新贵们机会更多 , 这也就意味着潜在的投资机会更大 。 甚至说 , 红杉中国可能正在参与到未来大药厂的孕育当中 。 作为国内乃至全球范围内最知名的投资机构 , 红杉中国将以怎样的如椽之笔在生命科学这样一个专业壁垒极高的领域内挥毫?中国医疗健康领域持续进击的黄金时代 , 红杉中国又正在扮演一个什么角色?
这是E药经理人在对沈南鹏、周逵以及红杉中国医疗健康投资团队陆潇波、杨云霞、顾翠萍、曹弋博、汉江等资深投资人进行访谈之前所试图求解的问题 。
【|独家对话沈南鹏:红杉中国的信心、耐心和恒心】自2006年在医疗健康领域投出第一个项目起 , 红杉中国在过去15年的时间里投资超过180个项目 , 收获了近30起IPO 。
很显然 , 红杉中国正在以一种与中国医疗健康产业同频共振的节奏持续向前发展 。 从探索期关注医疗器械、医疗服务、数字医疗 , 到成长期关注创新药与CRO/CDMO等创新生态 , 直至进入无人区 , 前瞻布局基因技术、细胞治疗、脑机接口等一切具有未来可能的前沿技术 , 红杉中国的投资节奏基本与中国医药产业自2015年监管改革引发的产业转型创新历程契合 , 特别是海归科学家创业、港交所18A和科创板开闸 , 形成天时、地利、人和 。
红杉中国的医疗投资秘诀是什么?与中国医疗健康的同频共振背后 , 是怎样的群智涌现?红杉中国医疗投资15周年之际 , E药经理人带着这些问题 , 深入红杉中国医疗投资团队 , 试图一窥究竟 。
对于红杉中国来说 , 巨人仍在成长……
E药经理人独家对话沈南鹏
红杉中国的信心、耐心和恒心
● Q=E药经理人
● A=红杉资本中国基金创始及执行合伙人沈南鹏
Q1
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中 , 你认为资本的价值是什么?
A:生物医药产业是最适合长期资本参与的领域之一 。
首先 , 生物医药企业有巨大的社会价值 , 但它们的产品往往需要一个漫长的研发周期 , 企业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会处于非盈利状态 。 这个过程中 , 企业如果没有长期资本的支持和推动 , 是难以持续的 。
其次 , 投资早期生物医药企业往往没有合适的运营数据、财务数据可以参考分析 , 更多情况下是基于产业方向、科研能力和创始团队来进行判断 。 这是典型的适合风险投资进入的场景 , 也特别考验投资者对医药产业趋势和技术的理解 , 需要前沿性的判断和对未来成长的预见能力 。
Q2
香港18A和科创板开闸对生物医药产业投资有哪些影响?
A:在港交所出台生物医药板块新政和科创板面世之前 , 绝大多数尚未盈利的生物科技公司只能选择去纳斯达克上市 。 而现在香港18A和科创板打破了这个局面 , 使得更多优秀的中国生物科技公司有丰富的渠道在公开市场募资 , 私募股权资本也有了退出和公允定价的机会 。
这类IPO对于创业者来说应该是一个“badge of honor” , 或者说成功登上了一个小山坡 , 但这绝非是终点 。 想要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 , 创业者仍然需要持续不断地攀登 。 对于像红杉这种全链条、全站式的投资机构来说 , 不论企业发展到什么阶段 , 我们都可以参与 , 有能力做多轮投资 。 但是相比其他领域 , 生物科技企业的发展壮大需要更多时间、更多“一棒接一棒”的资金支持 。
Q3
对于未来中国生物医药产业头部公司的格局 , 你有什么预判?
A:中国生物医药的产业格局还在形成中 。 如果和该领域最发达的美国进行对照 , 过去几年里 , 美国大型药企和biotech企业之间的并购非常多 , 而新兴biotech企业最终独立发展成为行业前十名或前二十名的头部公司 , 还是比较少见的 。
国内领先的biotech公司未来的演化可能会有两种方向:第一 , 和大型药企结合 , 就像在全球市场 , 尤其是美国市场上看到这样的例子 。 第二 , 自己发展成为独立的大公司 。 这两种方向都有可能 , 不过在国内我个人认为后者的可能性会更大一些 。
中国有一些优秀的传统大型药企 , 像恒瑞医药、正大天晴等 。 但国内传统大药厂整体来说创新药转型速度还是稍慢 , 而有一批优秀的biotech公司 , 像我们投资的信达生物、再鼎医药等 , 体现出很强的创新能力 。 从长期来看 , 这些企业中有一些有机会成为大型药企 , 甚至是行业龙头 。
无论是谋求自身独立发展 , 还是选择和传统大药企进行合作 , 这些都是新兴生物科技公司的可选项 。 从整个行业来讲 , 各个细分领域的选手越来越多 , 每个公司都有自身独特的优势 , 让整个行业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 。
另外 , 医疗健康行业未来的头部公司可能不会像现在的互联网行业一样那么集中 。 如果要去做一个预测 , 我认为会类似半导体、软件行业:一定会产生头部企业 , 但并不会过于集中 。
Q4
在生物医药领域 , 红杉有什么投资心得和体会?
A:我想可能需要做到三点:有自己独特的认知体系、团队足够专业、有耐心并着眼长期价值 。
首先 , 建立自己的认知体系 。 生物医药行业的特点在于它有非常高的专业性 。 这种专业性要求投资机构对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技术壁垒、差异化等等建立自己独特的认知 , 不能人云亦云 。
其次 , 建立专业的团队 。 现在生物医药领域的投资炙手可热 , 但是和任何行业都一样 , 市场不会永远热捧一个行业 , 它会做出调整 , 会有一个优胜劣汰的过程 。 所以选择公司极为重要 , 我们要有专业的投资人去甄别出那些在长期商业竞争中有能力胜出的团队 , 而不是广撒网 。 这背后的逻辑和互联网公司有些类似 , 多年以前“千团大战”之后只有三四家企业最终走了出来 。
最后 , 投资机构需要更有耐心 , 做好长期陪伴的准备 。 红杉有能力做到全周期的投资 , 从早期开始帮助创业者“组局” , 到陪伴企业完成上市 , 一直到企业上市后的持续发展壮大 。 所以对于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企业 , 我们往往不会急于退出 , 甚至会选择持续加码 。 虽然说市场千变万化 , 短期内可能面临流动性和估值的变化 , 但我们选择陪同这些企业走长路 , 甚至成为它们的“终身伙伴” , 而且这也是一个投资人能为社会创造正向价值和实现优秀回报的路径所在 。
Q5
你本人对生命科学领域以及生物医药创新 , 最感兴趣的是哪一部分?
A:任何能够有望产生突破性技术或者模式的领域我都非常有兴趣去研究 , 比如基因治疗与基因编辑 。 虽然这些领域才刚刚起步 , 很多应用可能性还没有完全被证明 , 但对于一些传统治疗方法无法解决的疾病 , 这些技术手段可能是全新的解决方案 , 这是很让人激动的 。
此外 , 在医药健康与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接壤之处也有不少令人期待的突破 。 中国互联网医疗目前是百花齐放的状态 , 既有像京东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医生这些从头部企业中衍生出的公司 , 也有像微医、妙手医生、医联这些从独立运营中诞生出来的公司 。 当下 , 互联网已经广泛应用在病人某些问诊和买药的场景中 , 疫情又给了互联网医疗很大的推动 , 中国在这方面引领了趋势 , 甚至走到了全球前面;IT技术也在疾病诊断和治疗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 比如在医疗影像诊断方面 , 传统医生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可以通过AI得到进一步提炼和优化 , 大大提升了医生整体的诊断效率;人工智能在新药研发领域也出现了一些非常好的创业公司 , 比如晶泰科技 。
Q6
年初我们看到了红杉中国和太平洋保险、Illumina的合作 , 请分析下红杉中国在投资阶段上的布局接下来是怎样的?
A:这两项合作都是为了联合优质的产业资源共同打造一个创投生态圈 。 这背后的逻辑和思路也是我们一直在消费和TMT领域里采用的 。 作为投资机构 , 我们希望能够用好自己的品牌、专业知识和团队 , 以及强大的投后服务能力 , 形成一个独特的投资生态体系 , 为创业者提供他们最需要的帮助 。
我们希望自己有更强的“组局”能力 , 在医疗健康创业公司的早期介入 , 这也是与Illumina合作的背景所在 。 测序是大量精准医疗和个性化医疗业务的第一步 , 没有基因测序 , 后面许多领域的商业化都无从谈起 。 Illumina是目前全球基因测序行业最领先的企业之一 , 通过和Illumina的合作引入全世界最先进的测序设备和服务 , 为这个领域的初创企业提供一个在其发展早期就可以跟Illumina建立深层次合作的机会 。
跟太平洋保险的合作面向的是整个产业链条的另一端 , 即支付端 。 与一般的消费行业不同 , 医疗消费的支付者往往不是消费者本人 , 而是医保和商业保险 , 而且现在商业健康保险的重要性与日俱增 。 所以保险公司在产业链中扮演了一个重要的支付者的角色 。 在互联网医疗成为一个重要行业趋势的时候 , 将保险公司引入到产业生态中来 , 对整个大健康领域企业的成长将带来助推作用 。
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说 , 在解决医保控费带来的各种挑战的背景下 , 也有机会和红杉投资的一些优秀的医疗健康领域的公司合作 , 形成强强联合 , 会擦出更多创新的火花 。
Q7
在药的领域 , 有没有什么“组局”层面的探索?
A:我们一直在这个领域不断打开视野 。 过去几年 , 红杉中国有一部分创新药项目投向了全球性公司 。 这些企业还处在早期阶段 , 但是代表了生物医药行业最前沿的一些技术 , 比如BeamTherapeutics、Lyell Immunopharma等 , 而且它们的产品将解决全世界的需求 。
另外 , 我们也非常看重跟全世界优秀的科学家直接合作 , 尤其是华人科学家 。 比如在免疫肿瘤治疗上和耶鲁大学的陈列平教授合作 , 在器官移植领域和哈佛大学的杨璐菡博士合作 , 在基因编辑方面和斯坦福大学的亓磊教授合作等等 , 他们都是各自领域掌握前沿技术的佼佼者 。
在国内也是一样 。 我们希望能够在生物医药的发展过程中扮演一个比较重要的角色 , 所以我们主动走到源头去 , 和科研院所建立密切合作 , 将我们在过去积累起来的丰富的产业、人才资源同这些科研院所嫁接起来 。 承担这样的角色 , 一方面可以反过来推动中国生命科学的研发脚步 , 另一方面可以加快产业转化 。 这条路径也是过去几十年里欧美国家走过的 , 对于我们同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Q8
投资可以改变商业的游戏规则 , 这句话也适用于医疗健康产业吗?
A:我认为是一样的 。 当然企业的成功主要依赖于企业家的韬略、眼光和努力 , 但是长期资本可以起到重要作用 。 无论是科研成果转换释放出更大的产业价值 , 还是信息科技和生物科技的结合产生新的突破性技术和解决方案 , 这些往往都需要资本在中间扮演一个催化剂和衔接者的角色 。
Q9
有没有什么话是想对医疗健康领域的创业者和投资人说的?
A:医疗健康行业有独特的规律 。 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 一个医疗健康的产品和服务的真正价值可能未必会很快显示到一系列产业数据上 , 它的商业应用可能无法像很多互联网行业一样得到快速验证 , 所以这对于创业者和投资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那就是要有长期投入和长期投资的心态 , 有信心、有耐心、有恒心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推荐阅读
- MateBook|深度解析:华为MateBook X Pro 2022的七大独家创新技术
- Huawei|华为6亿元成立精密制造公司 内部人士独家回应:不生产芯片
- Baidu|李彦宏对话欧阳自远:AI能力应用于中国航天 期待无人车开上月球
- 公司|天士力:控股子公司获许可在区域内独家开发和商业化STRO-002相关适应症
- 专访|独家专访碧桂园创投管理合伙人牛若磊:细解为何钟情硬科技
- 睡眠|昌骏科技|智能别墅:艺术与科技对话,别墅也可以这样的有气质
- 影像|高端旗舰彼此不服?vivo X70 Pro+实力对话华为P50 Pro
- 传播|新华丝路:酒鬼酒独家赞助综艺《万里走单骑》
- Apple|法国电视频道独家进入苹果Apple Park园区采访
- 人工智能|核桃学员对话诺贝尔奖得主,生动展现中国青少年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