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万片甲骨文 , 如果全部靠人工识别并将碎片拼接起来 , 这是不可想象的宏大工程 , 更不用说15万还只是专家估计的数字 。 学界传来的好消息是:随着计算机领域学者的加入 , 通过人工智能技术识别碎片的边缘、完成甲骨文残片缀合 , 这种新技术已开始在一些学术研究机构使用 。
“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 早已使人类社会的结构以及精神面貌发生剧烈变化 。 整个社会的智慧网络化正在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以及治理方式的深刻革命 。 ”上海交通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季卫东说 , 在这样的过程中产生的新文科 , 并不是在原有的文科中添加一些新兴技术 , 而是必须推动实质性学科交叉、真正进行跨界协同的复合型研究 , 进而创设新的学术领域 。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 , 新文科的基本特征是问题导向 , 为了解决问题而进行多学科、跨学科的密切合作以及对未来进行创造性构想 。 ”季卫东说 。
推动研究范式转型 , 摒弃书斋里“创造”的理论
时下 , 当学科交叉越来越成为新文科建设所聚焦的一大重点时 , 不少走在学科发展前沿的学者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推动研究范式的转型 , 成为新文科建设的一大看点所在 。 启用全新的研究工具和方法后 , 客观上要求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要有更强烈、更明确的问题意识——聚焦现实问题 , 通过跨学科的研究 , 给出新解或者更优解 。
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郑磊领衔的课题组长期从事电子政务治理研究 。 随着大数据在政府治理领域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 , 这已是热门研究领域 。 而要研究电子政务治理 , 必然会涉及到数据开放 , 细究之下 , 这不仅会涉及技术、管理、基层治理等细分领域的研究 , 还需要法学、政治学等多个哲社领域学者之间的合作 。 如今 , 郑磊所在的课题组聚集了多个学科的学者 , 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跨学科团队 。
“聚焦现实问题 , 使得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 , 实现学科交叉成为必然 , 从而最终形成人文社科领域的研究新范式 。 ”郑磊说 。
对此 ,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管学院院长陈方若也有同感 。 在他看来 , 高校作为“理论工厂” , 经过长期发展 , 已形成了精细的学科分类 , 并进行着专业化的理论生产 。 而理论是否站得住脚 , 最终需要进入社会实践的“试验场”进行测试 。 “如果学者不关注现实问题 , 一些纯学理层面的建议或结论 , 只能自洽于自己的小天地 , 最终形成理论的‘内循环’ , 却于现实无所裨益 。 ”
陈方若担任院长后的第一件事 , 就是推动管理学院的教授和学校电信、船舶、机械等各学院的学者合作 , 打破学科壁垒 , 并且联手深入各个行业进行调研 , 为中国的行业发展提供更前瞻性的决策咨询 。 “学者在书斋里‘创造’的理论 , 要不断经过实践的检验和修正 , 方能成为真理 , 否则只能是假说 。 ”
理论和方法上的突破 , 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
“之所以提出新文科建设 , 是因为传统文科不论是在解决层出不穷的社会实际问题上 , 还是面向未来培养人才方面 , 从某种程度上都有些落伍了 。 ”郑磊在接受采访时直言 , 人文哲社研究 , 究其根本都与“人”有关 。 而和“人”相关的问题 , 在步入信息化时代后显得愈加复杂 。
同在复旦大学任教的李辉 , 他的头衔是“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 而由于早早地开启文理交叉研究 , 在很多场合 , 他更是一位人类学研究专家 。 李辉曾经参与过曹操墓的鉴定 , 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结合考古学、历史学 , 为历史上直至近代都没有定论的曹操墓之所在“盖棺定论” 。 而汉藏语系的起源和发展 , 则是语言学结合了分子生物学、人类学等学科后才得以厘清 。 目前 , 李辉正参与人类表型组研究大科学计划中的中医相关表型组研究 。 这个服务国家需求的重大项目 , 同样也需要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 , 才能解决一揽子学术问题 。
“新文科的发展 , 不仅是为了回应社会现实层面的关切 , 同时也是学科内部发展的必然 。 ”李辉以历史学举例 。 传统的史学研究多从文本出发 , 经过多年传播 , 离历史本来的“面目”或已很远 。 因此 , 借助语言学、遗传学、考古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方式来重新构建中国早期的历史 , 也是一种必然的选择 。 “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 , 学科交叉融合 , 就可以在理论和方法上实现突破 , 有助于坚定文化自信 , 从而进一步助力构建中国学派 。 ”
大学中文系是最传统的文科专业 , 而如今的很多中文系教授 , 也在忙着“破圈”:打破学科界限 , 引入信息学、人工智能、化学等理工科加持 。 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中国文字研究与应用中心为例 , 中文系教授吕志峰告诉采访人员 , 中心在古文字研究中已引入人工智能的文字识别技术 , 由此为古文字研究提供辅助 , 从而极快地推动了这一研究领域的发展 。
以开放的心态 , 构建全新的学术共同体
在夯实文科本身学科基础的前提下 , 伴随着新文科建设的提速 , 不少学者认为 , 在教育管理层面也要考虑启动必要的改革 , 探索与交叉研究相适应的全新的学术评价体系 。
“以实际问题牵引学科交叉 , 在这样的情况下 , 即便是学术界内部 , 也需要以更开放的心态 , 构建新的学术共同体 。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副院长蒋红珍说 。 在凯原法学院 , 探索不同学科间的交叉 , 氛围正浓:很难想象 , 传统的法学院会“孵化”出如此多与心理认知、脑科学相关的科研团队 。 而和法学院教授合作、在犯罪行为认知研究领域的高影响因子刊物上发表论文的学者 , 则是一位人文学院的教授 。
事实上 , 不少学者在进行跨学科研究时都曾遇到过困难或阻力 。 一位青年教授在接受采访人员采访时称 , 即便是在提倡交叉学科的当下 , “申请课题时 , 若参加评审的专家恰好是在某个领域有深入钻研的‘保守派’评委 , 我们的研究方向经常会受到质疑 。 ”
利好消息是 , 评价制度层面也已暖风频吹 。 不久前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宣布成立第九大学部 , 即交叉科学部 。 未来 , 相关部门将进一步加大对冷门学科、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的长期稳定支持 。 而在更多高校 , 在对科研评价管理的顶层设计中 , 也将交叉学科纳入考虑 。
“也许 , 学科交叉未必能够一日千里地发展 , 仍然需要遵循学术发展的规律 , 但是构建新的学术共同体和共识 , 仍然是推动新文科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 。 ”蒋红珍说 。
【问题|新文科研究,不止“文科+新技术”那么简单】作者:姜澎
推荐阅读
- 功能|小米 Watch S1图赏:商务气质新系列,稳步入场不急切
- 区块|面向2030:影响数据存储产业的十大应用(下):新兴应用
- 于本|豆瓣 App 安卓新版本 7.20.0 测试
- bleu|字节跳动火山翻译上新 38 个稀有语种,翻译能力再升级
- 苏宁|可循环包装规模化应用 苏宁易购绿色物流再上新台阶
- 市场|激斗智能家居,大厂遇到新对手
- Samsung|新渲染揭示Galaxy S22 Ultra几乎就是Galaxy Note复刻版
- Google|谷歌暂缓2021年12月更新推送 调查Pixel 6遇到的掉线断连问题
- 样儿|从太空看地球新年灯光秀啥样儿?快看!绝美风云卫星图来了
- 最新消息|世界单体容量最大漂浮式光伏电站在德州并网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