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每日电讯|共享充电宝涨到每小时4元,先抢市场再涨价收割?

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评论员何欣荣、何曦悦
最近 , 期盼“车厘子自由”“口红自由”“外卖自由”的人们突然发现 , 共享单车起步价已从最初的每小时0.5元、1元提升至半小时1.5元 , “单车价格逐步超越公交车”;共享充电宝涨幅更惊人 , 已从之前半小时免费或每小时1元 , 猛涨至每小时4元 , 如果一时间难以归还还会面临更高的单日费用……各类共享经济业态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之后 , 猝不及防地狠狠“割”了用户一刀 。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 商家对于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或服务 , 享有充分的定价自由 。 但是 , 近期一些共享经济产品或服务大幅涨价 , 确实有不合理的地方 , 引来网民纷纷吐槽也是有原因的 。
做一道简单的算术题 , 就能明白人们为何对几元钱的涨价如此抗拒:在各大电商平台 , 知名品牌的10000毫安时的充电宝 , 不到80元便可买到 , 甚至二三十元就能买到容量尚可的充电宝 。 但是 , 如果租用共享充电宝 , 以平均每次使用2小时计算 , 租用10次的钱就足以购入一个品牌充电宝;如果当天因各种情况无法及时归还 , 还要支付额外费用 , 可能比买下一个充电宝还要贵 。
屡屡上调价格背后 , 是可观的利润空间 。 近日 , 共享充电宝企业“怪兽充电”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递交的招股文件显示 , 其2020年的营收高达28.09亿元 , 其中96.5%来自充电宝租借业务;2019年 , “怪兽充电”净利润为1.67亿元 , 净利率达8.2% 。
为何在网民的一片吐槽和反对声中 , 部分共享经济企业还能挺直腰板肆意涨价 , 甚至信心满满冲击纳斯达克?它们靠的并非高精尖科技 , 而是在互联网经济中用价格战和疯狂渠道布局挤垮竞争对手 , 说到底仍是“先烧钱抢占市场 , 后涨价收割”的套路 。
只要稍微留心就能发现 , 无论是共享单车还是共享充电宝 , 都已从当年的群雄逐鹿变为几个玩家主导市场的格局 。 但“剩者为王”的局面刚形成 , 相关企业就迫不及待地举起了收割的镰刀 。
当然 , 板子不能完全打在共享经济业态身上 。 以共享充电宝为例 , 以前进驻娱乐场所、饭店等客流量较大的热门商圈 , 大都是免费的 , 但世易时移 , 现在一般要向商家缴纳不菲的入场费 , 还要被收取极高比例的抽成 。 这些商家似乎没有意识到 , 共享充电宝能够方便消费者 , 实际上也能提升其服务水平、留客能力 。
虽然在数字化加快推进的当下 , 出门在外给手机充电慢慢变成了一种“刚需” , 但如果持续涨价 , 共享充电宝未来的结局不难推测:假如没有新的企业入市搅局 , 以更低的价格再次引发“价格大战” , 用户只能逐渐降低充电宝的租借频次 , 逐渐养成出门自带充电宝的习惯——除非十万火急 , 他们不会再租借充电宝 。

新华每日电讯|共享充电宝涨到每小时4元,先抢市场再涨价收割?
文章图片
图3/1
【新华每日电讯|共享充电宝涨到每小时4元,先抢市场再涨价收割?】
企业急着赚钱 , 投资人忙着上市 , 商家乐得额外增收 , 各方看上去都得了好处 , 但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用户消费习惯 , 很可能被相关利益方一点点毁掉 , “剩者为王”因竭泽而渔最终变成无“鱼”可捕 。
3月初 , 橙心优选等五家社区团购企业被市场监管总局行政处罚 , 原因是以不正当价格行为扰乱市场秩序 。 不难看出 , 从打车软件到社区团购 , 再到种种共享经济新业态 , 只有持续加强监管 , 在相关行业出现不好苗头时及时叫停 , 才能避免消费者的刚需被竭泽而渔 , 进而让互联网经济新业态不再是“收割大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