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如晨/文
文章图片
几日来 , AMD 7nm的米兰刷屏了 。 它收获了全球目光 。 市值亦再度逾越1000亿美元 。
不过 , 在数据中心以及更多数字化基础设施领域 , 它还不太可能真正击倒英特尔 。 尽管后者工艺目前落后一代甚至两代 。
【融合|AMD7纳米的“米兰”能击倒英特尔吗?】这与两个背景有关:
一、几年来 , 云巨头的数据中心布局 , 已到一个成熟阶段 , AMD新架构与工艺 , 虽能吸引很多追赶者 , 但整体市场格局不可能发生真正的变化 。
二、云计算正朝着云智能跃迁 , 这一领域的竞争 , 不止技术工艺 , 还有商业模式与生态体系 。
尤其是与端、边缘计算、5G、AI、数据智能等许多方面的融合 。
相比英特尔 , AMD有GPU差异化优势 , 也在整合赛灵思等要素 , 但无论是技术、产品、方案多样性、还是兼具制造、软硬件网络一体的垂直能力、生态化能力 , 都有明显不及 。
AMD像个肱二头肌发达的斗士 , 充满力量 。
文章图片
英特尔则像个要素完备、充满多样性的成熟智者 。 按不同计算模式 , 芯片可分为SVMS 4类 , 即标量、向量、矩阵、空间 。 其中标量计算由CPU处理 , 矢量计算由GPU处理 , 矩阵计算依赖ASIC , 空间计算则更多使用FPGA 。
此前 , 4类基本分立前行 , 并适用不同的场景 。 相关企业竞争不但不那么激烈 , 甚至还一度其乐融融 。 但后来就局部融合了 , CPU与GPU更为大众所知 。 其实CPU与ASIC融合也很早 。 而今日数字化的演进 , 对于跨体系的融合架构的计算大统一提出了要求 , 异构多核成为行业追逐的目标目标 。
10多年来的半导体业整合 , 都有这诉求 。 更远的不说 , 几年前的英特尔收购Altera、近期的NVIDIA收购ARM、AMD整合Xilinx都是值得深度分析的案例 。
相比AMD、Nvidia们 , 英特尔计算更完整 , 数字化、智能化要素更丰富、多样 , 而且还有制造力、软件与服务、企业开发群体等维度 , 它更像一个全能的玩家 。
统一计算的梦想当然不易达成 。 英特尔收购Altera之后 , 提出了面向物联网时代的Odyssey计划 。 而数据智能时代 , 必定会融合5G、AI要素 , 还有更大的范畴 。
英特尔这种探索中的架构 , 被图灵奖得主、MIPS创始人、Alphabet前董事长、第10任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亨尼西推崇为“Domain-Specific Architecture"。
文章图片
夸克君认为 , 通俗地说就是“计算大一统” , 呵呵 。
还有商业维度 。 英特尔17年前开始了平台化进程 。 后来不断强化硬件集成、软件服务、无线链接、基础设施、AI , 端到端能力完整 , 场景渗透越来越广 。 尽管这个过程一度遭受非议 , 尤其嘲它弱化技术 , 但必须得说 , 它造就了英特尔丰富的生态价值 。
我们说英特尔是一家IDM模式的全球半导体巨头 。 实际上 , 它更是一个技术与商业融合、商业维度强大的公司 。 它对于大众的心智渗透 , 品牌影响力一度媲美可口可乐 。
NVIDIA、AMD们当然富有口碑 。 前者有个经常身穿牛仔夹克、长盛不衰、明星一般的创始人 , 后者历经波折 , 屡败屡战、重新崛起 , 一个女当家身上简直充满雄性的力量 。 但在技术多样性、商业、生态甚至文化维度 , 它们仍相对单薄 。
文章图片
工艺话题里 , 确实有技术伤痕 。 但英特尔不可能回到20年前服务模式了 。 它也回不去了 。 它必须尊重产业演进的现实 , 只能持续探索复杂未知的技术与商业融合的形态 。
所以 , 若说挑战 , 工艺当然重要 , 而更关键的 , 则是如何回归初心 , 立足用户、客户、行业洞察 , 于业务、组织协同层面推进创新 , 建立统一性 , 形成一种全新的融合形态 。
否则 , 全要素、多样性的英特尔 , 反而会成为一个“多元化”的负担 , 平台技术与商业体验都会大差 。 英特尔会持续陷入摩尔定律魔咒 , 影响整个军心与行业信心 。
早有曙光 。 你应注意到英特尔ONEAPI 。 形式上 , 它像个统一的接口概念 。 实质上 , 就是一个全新的融合生态、一种整体跃迁 , 也是“One intel”战略 。
若奏效 , ONEAPI将能持续建立一套数字化时代的底层游戏规则 。 它就像这个领域的淘宝 , 可将底层软硬件、网络甚至制造形成敏捷的积木组合 , 并更具场景渗透力 。
这也是更大范畴的摩尔定律 。 未来 , 行业比拼的不是单个芯片的摩尔定律 , 而是单位“空间、行业、价值链”上数字化、智能化要素的集成度 。 这一维度 , 目前非Nvidia、AMD们所能比 。
相反 , 这一战略若落不了地 , 英特尔就是一个相当脆弱的组织 , 很可能会发生分裂 , 陷入更加深刻的信任危机 。
所以 , 我们需要尊重英特尔的商业形态的探索 。 这也是整个行业的创新 。 它的面前没有模板 , 探索充满风险 , 业务、财务、内部组织、文化、信心 , 当然还有资本市场层面 , 都会构成压力 。
时间确实也不等人 。
微软、亚马逊、谷歌、BAT都已经变身云时代智能化的平台组织 , 底层正朝软硬件一体化服务迈进 。 它们离不开英特尔们 , 关键供应链环节却会走向自主独立 , 分流英特尔的蛋糕 。
三星正在重构 。 尽管云计算遭遇挫折 , 无法复制上述路径 , 边缘计算、5G等领域冲刺迅猛 。 台积电表面自称代工 , 实际上 , 2016年以来 , 技术、平台、组织形态已走向敏捷 , 更富效率 , 不仅具备IDM能力 , 甚至比英特尔更近数字基础设施形态 。 加上它充分利用了中美、中国大陆与台湾地区乃至全球供应链、地缘政治博弈 , 吃尽各种筹码 , 赚了太多利益 。
长远看 , Nvidia、AMD也会寻求类似形态 。
当然 , 我们也能看到 , 英特尔已日益回归到基本面 , 回到组织与领导力层面化解挑战 。
重新回炉的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有深厚的技术背景 。 此前离开英特尔后 , 转战于软件、云计算、数据智能行业 , 并成为行业出色的复合型领导者 。 他特崇尚“平衡”理念 , 富有同理心 。 此刻回来 , 也许能像微软纳德拉一样刷新英特尔 。
文章图片
我们看到 , 他一上任 , 强调了从CPU走向XPU的道路 , 强调了5G时代的融合、物联网、云计算、数据智能 。 此外 , 对于英特尔制造体系 , 也有他的澄清与思考 。
2020年的供应链与缺货局面 , 无形中帮了英特尔一把 , 至少利基市场得以保障 。 整个盘子有支撑 。 2021年 , 注定是这家公司最紧张的周期 。
当然 , 那些看似风光的 , 也不会多轻松 。
AMD米兰短期不会影响实际的市场格局 , 若它冲刺过猛 , 借此刺激资本市场长 , 可能还会被打脸 。 数字基础设施维度 , 并不适合百米赛跑 。 它的软件与服务、生态体系远不够丰富 , 真正整合好赛灵思还需要一个过程 。 尽管制造环节可以利用台积电 , 但它也会经历今日英特尔组织创新的挑战 。
台积电接了AMD新处理器订单 , 验证了自己的能力 , 但这一动作也会引发其他维度的压力 。 一段时间以来 , 由于汽车业芯片短缺 , 美国、欧盟核心工业遭受影响 , 导致它们开始反思半导体供应链尤其制造业的未来 。 事实上 , 这已经触动地缘政治的神经 。 此前 , 我们已经判断 , 台积电们会因此遭受变相的胁迫 , 尤其未来工厂的布局、产能分布 , 甚至是运营重心的转移 。
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是个美国人 。 形式上 , 运营母地在中国台湾 。 由于中美、两岸之间充满博弈 , 未来一个周期也不可能出现巨大改观 , 美国其实充满深深的戒备 。
而且 , 半导体工业本来就诞生在欧美 , 英特尔又是摩尔定律的首倡者 , 于它、于美国都是一种无法割舍的技术象征 。 美国政府一定不会长期容忍本土之外存在一个强大而可能不太可控的企业组织台积电 。 它实在不安心 。
我们看到 , 最近 , 美国SIA企业成员尤其是英特尔多次发出声音 , 借助渲染供应链、半导体制造业危机 , 要求美国政府给予本土半导体制造业、5G、人工智能等领域更多支持 。
全球半导体产业链、供应链不可能短期出现重心变迁 , 但不排除前沿工艺、部分产能出现转移 。 甚至包括运营重心 。
这就决定了 , 未来几年 , 台积电的空间布局、治理结构一定会面临巨大考验 。
其实苗头早有了 。 中美博弈、近来台湾地区所谓水电短缺话题、台积电美国工厂话题……你体会另一面 , 已经创造了一些台阶 。
这话题甚至会影响更多 。 包括GF、联电、中芯的生态体系 。 由于涉及庞大的中国市场 , 中美之间会因此形成新的竞合关系 。 只是 , 中国大陆持续遭受钳制的局面不太可能改观 。 这个产业的演进会更复杂 。
不过 , 也会因此变得更有生机吧 。 因为 , 真正伟大的创新 , 从来都出现在危机或市场不均衡周期 。 我还是相信整个IC体系的力量 。
扯远了 , 还是回到开头 。 种种动向之下 , 可以这么说 , AMD的米兰不可能击倒英特尔 , 却会扮演一条绿色的鲶鱼角色 , 尤其是2021年的此刻 。
文章图片
推荐阅读
- 载体|可储氢的“纳米巧克力”结构创建
- 油污|纳米涂层的电子烟咪头防水防尘防油污的应用
- 智能化|2021,来“盘” | 5G与千行百业加速融合,这十大标杆功不可没!
- 教室|广凌智慧教室融合管理平台:门禁、灯光一体化融合管理
- 测试|小米完成支持33W融合快充手机与充电器测试样机开发工作
- 数据|融合与转型:全球科技迎“难”而“兴”
- 微处理器|碳纳米管“变身”超微型晶体管 宽度仅为人类头发丝的1/25000
- 影像|官方公布 5 米光学 02 星融合影像图,卫星刚完成发射
- 中国|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融合应用推进会在京成功启动
- 海能达|公专融合为关键通信行业必由路径,海能达各行各业落地成果丰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