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头|新技术遭滥用,这些巨头悄悄偷走你的一切


巨头|新技术遭滥用,这些巨头悄悄偷走你的一切
文章图片

“科技的作用是服务人类 。 ”来源 | 投资家(ID:touzijias)作者 | 药糖
科技的作用是服务人类 。
但科技是一把双刃剑 , 人们在利用科技服务人类的同时 , 也要防止科技滥用对人类造成危害 。
近年来 , “刷脸”一词屡见不鲜 , 其代表的人脸识别技术 , 为人们的出行、购物等创造了诸多便利 。
伴随数字化时代的到来 , 人脸识别技术已经深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 却也被某些不良商家暗中利用 , 成了个人隐私泄露的重灾区 。

巨头|新技术遭滥用,这些巨头悄悄偷走你的一切
文章图片


今年的“3·15”晚会 , 开场直击人脸识别被滥用的问题 。
提到人脸识别 , 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是“刷脸支付” , 这项基于人脸识别的支付功能 , 已经逐渐融入人们的日常购物当中 。
不过 , 购物后是刷脸支付 , 还是选择其他支付方式 , 由顾客自己说了算 , 商家并不能强迫顾客 , 说到底主动权仍牢牢掌握在顾客自己手里 。

巨头|新技术遭滥用,这些巨头悄悄偷走你的一切
文章图片

有些人出于对隐私的顾虑 , 拒绝刷脸支付 , 这样你的“脸”就安全了吗?或许 , 在你毫不知情的时候 , 某些商家已经悄悄记录你的“脸” , 甚至偷偷贩卖 。
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答案是具备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 。 如今 , 大家对摄像头已经习以为常 , 无论大街小巷、交通路口、酒店饭馆、各类商铺 , 随时随地都可以看到摄像头的身影 。
伴随移动互联时代的到来 , 数字化应用逐渐深入人们的工作与生活 , 摄像头作为数字化的工具之一 , 已经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融为一体 , 人们也习惯了那些“不打扰”的监控存在 。
某些不良商家 , 正是利用人们习以为常的心理 , 在监控中使用了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 , 在你毫无防备的情况下 , 将你的人脸信息悄悄放入自家的数据库中 。

巨头|新技术遭滥用,这些巨头悄悄偷走你的一切
文章图片

【巨头|新技术遭滥用,这些巨头悄悄偷走你的一切】这些商家能做到什么程度呢?顾客第一次进店 , 就在商家后台形成一个用户ID , 记录信息包括顾客的性别、年龄、肤色 , 甚至连顾客当时的心情都能识别出来 。
与此同时 , 系统还为商家提供了“标签”功能 , 可以将某些特殊人员加入“黑名单” , 比如同行、采访人员、职业打假人等 。
从今往后 , 顾客再踏入门店 , 或者该品牌旗下的任意一家门店 , 商家都会实时记录 , 顾客探访总次数在商家数据库中一览无遗 。

巨头|新技术遭滥用,这些巨头悄悄偷走你的一切
文章图片

这些具备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准确率高得惊人 , 无遮挡情况下人脸识别率在95%左右 , 就算戴上口罩 , 人脸识别率也可以达到80%-85%之间 。
接下来 , 商家会对收集到的顾客数据进行分析 , 然后实现精准营销 。 值得注意的是 , 整个过程中商家都没有做出任何提示 , 顾客从头到尾都被“蒙在鼓里” 。

到底是哪些不良商家私自安装了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呢?
据“3·15”晚会爆料 , 科勒卫浴、宝马汽车、Max Mara等品牌都在门店内安装了这种摄像头 , 大肆收集到店顾客的人脸信息 。

巨头|新技术遭滥用,这些巨头悄悄偷走你的一切
文章图片

按理说 , 科勒卫浴在家装市场知名度不低 , 宝马汽车更是名声响亮 , Max Mara也是高端快销品牌 , 像这样的大品牌都在暗中收集顾客的人脸信息 , 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
但这种现象并不鲜见 , 2020年12月 , 有媒体报道称 , 某些房地产公司在售楼处安装了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 , 有顾客为了保护个人隐私 , 带着头盔去看房 。

巨头|新技术遭滥用,这些巨头悄悄偷走你的一切
文章图片

近日 , 有网友爆料 , 海底捞在包间内安装摄像头 , 却未发现“内有监控”等相关提示 , 此事引发网友无数吐槽 , 将市值超3000亿的餐饮巨头海底捞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

巨头|新技术遭滥用,这些巨头悄悄偷走你的一切
文章图片

实际上 , 被曝光出来的这些商家或许只是冰山一角 , 现实中到底有多少不良商家安装了这种摄像头我们不得而知 , 但他们的行为的的确确违法了!
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明确规定 , 人脸信息属于生物识别信息 , 也属于个人敏感信息 , 收集个人信息 , 应向个人信息主体告知收集、使用个人信息的目的、方式和范围等规则 , 并获得个人信息主体的授权同意 。
2021年正式实施的《民法典》第1035条明确规定 , 处理个人信息 , 应征得该自然人或者监护人同意 , 但是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

巨头|新技术遭滥用,这些巨头悄悄偷走你的一切
文章图片

天眼查显示 , 目前我国共有超过6500家人脸识别相关企业 。 其中 , 有限责任公司占比高达90% 。 另外 , 我国约有22%的人脸识别相关企业注册资本在1000万元以上 。
此外 , 目前我国有近50万家监控设备相关企业 。 其中 , 61.2%的监控设备相关企业分布在批发和零售业 , 另有12.2%分布在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 9.1%分布在建筑业 。
部分技术较为先进的公司会提取面部特征值来替代原始照片 , 这些特征值是匿名性数据 , 经过加码处理后即使被泄露也无法重新定位至某个具体的人 , 一定程度上保护个人信息安全 。
而在现实生活中 , 存在不少公司 , 包括“3·15”晚会曝光的这些公司在内 , 都是直接收集和存储原始的面部信息 。 对顾客而言 , 个人隐私泄露的风险大幅提高了 。

巨头|新技术遭滥用,这些巨头悄悄偷走你的一切
文章图片

鉴于人脸信息属于个人独有的生物识别信息 , 轻易不会改变 , 很多人都会把支付密码或账号密码设为人脸识别 , 出发点当然是为了更好地保障个人财产隐私安全 。
某些不良商家私自安装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 , 还将顾客个人信息私自入库 , 一旦顾客个人信息泄露 , 将严重威胁顾客的财产隐私安全 , 难免让人脊背生寒 。

那么 , 又是谁为这些不良商家提供了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呢?
据“3·15”晚会爆料 , 为科勒卫浴、宝马汽车、Max Mara等提供人脸识别摄像头的企业 , 分别为万店掌、悠络客、雅量科技、瑞为技术等 。
除了被曝光的这些企业 , 万店掌的客户还包括喜茶、宜家、名创优品、良品铺子、老百姓大药房、水星家纺、晨光文具、好利来等知名品牌 。

巨头|新技术遭滥用,这些巨头悄悄偷走你的一切
文章图片

企查查显示 , 万店掌成立于2014年 , 法定代表人为周圣强 。 据介绍 , 万店掌是一个门店远程监督服务平台 , 致力于为商户提供远程视频巡店、客流统计、热点分析等服务 。
目前 , 万店掌已完成两轮融资 , 融资总金额达9500万人民币 , 投资方包括金沙江创投、德同资本、远海明华、苏高新创投等 。

巨头|新技术遭滥用,这些巨头悄悄偷走你的一切
文章图片

悠络客成立于2003年 , 是一家新零售新门店人工智能服务商 , 隶属于上海悠络客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法定代表人为沈修平 。
悠络客的融资经历更为丰富 , 2013年3月至2018年12月 , 公司完成多轮融资 , 融资总金额达数亿元人民币 , 投资方包括腾讯投资、招商局创投、东方富海、用友幸福投资等 。
此外 , 悠络客还曾有新三板挂牌经历 , 公司于2016年4月25日正式挂牌 , 并于2018年1月5日定向增发4979万元 , 但在2019年2月22日已退市 。

巨头|新技术遭滥用,这些巨头悄悄偷走你的一切
文章图片

瑞为技术成立于2012年 , 是中国人脸识别四大A级企业之一 , 客户包括大兴机场、首都机场、宝安机场、京东方、阿里、京东、华为、中航信、安踏、七匹狼、万科等 。
从2015年2月至2020年11月 , 瑞为技术完成多轮融资 , 融资总金额达数亿元人民币 , 投资方包括松禾资本、南方基金创投、深投控、中信证券、赛富投资、英特尔、绿地控股等 。

巨头|新技术遭滥用,这些巨头悄悄偷走你的一切
文章图片


被“3·15”晚会曝光后 , 万店掌紧急发声 , 称已连夜成立专项组 , 紧急开展自查 , 对此事给用户和社会造成的困惑 , “表示最诚挚的歉意” 。

巨头|新技术遭滥用,这些巨头悄悄偷走你的一切
文章图片

被波及的多个商家也相继发声 , 科勒卫浴回应称 , 已安排相关门店连夜拆除设备 , 个别无法拆除的则做了“断电下线处理” , 同时“督促供应商积极配合监管部门妥善处理” 。
不过 , 科勒卫浴已经在全国1000多家门店安装了具备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 , 想必拆除起来也是一项大工程了 。
Max Mara表示 , 摄像头仅为了进行客流统计 , “所有门店所拍摄的图像资料在当晚会被自动删除” 。 目前已应某些商场业主的要求暂停使用相关设备 , 也在积极审查设备的使用情况 。
随后 , 被卷入的喜茶、良品铺子均有回应 , 他们承认使用了万店掌的摄像头产品 , 但宣称这些摄像头仅用于“维护公共安全和企业后厨使用” , 不具备人脸识别功能 。
3月16日上午 , “喜茶回应使用万店掌摄像头”、“科勒连夜拆除摄像设备”等话题纷纷登上了微博热搜 , 引发外界高度关注 。

巨头|新技术遭滥用,这些巨头悄悄偷走你的一切
文章图片


巨头|新技术遭滥用,这些巨头悄悄偷走你的一切
文章图片

面对众多商家的说辞 , 网友们却不买账 , 有人提出质疑:“有三百块的海康威视不用 , 用一千多的杂牌机?”
也有网友提出:“建议立法规定 , 任何人不得在公众场合安装摄像头(监控范围不得面向公共场所) 。 店里面 , 只能对着店里 , 柜台以内 。 ”

巨头|新技术遭滥用,这些巨头悄悄偷走你的一切
文章图片

被曝光前就肆无忌惮收集顾客的人脸信息 , 被曝光后立马道歉、整改、停用 , 试图避开舆论锋芒 , 看来供货商和众多商家都是“甩锅”高手啊 。
但是 , 无论从法律角度出发 , 还是从现实角度分析 , 在未提示顾客的情况下就安装具有人脸识别功能的摄像头 , 暗中收集顾客的人脸信息 , 这种行为确实不妥 。
对此 , 行业专家分析认为 , 公安机关应该对人脸“采集权”制定审核制度 。 同时 , 公安机关应对拥有人脸信息“母库”的单位建立“比对权”管控机制 。
公安机关应该将“采集权”与“比对权”分开管理 , 即有“采集权”的单位不能比对 , 有“比对权”的单位不得采集 , 让采集单位和比对单位之间自行建立合作关系 , 公安机关则对拥有这两种不同资质的单位进行严格管理 , 禁止“越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