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者网|“二次销售”、兑奖纠纷过后 泡泡玛特的下一个“盲盒”在哪里?

《思维财经》仨水
近期 , 市值一度超过千亿港元的泡泡玛特(09992.HK)股价却持续大幅跳水 , 股价一度触及了上市以来新低 , 市值也蒸发了数百亿元 。

投资者网|“二次销售”、兑奖纠纷过后 泡泡玛特的下一个“盲盒”在哪里?
文章图片
图1/7

来源:同花顺
作为潮玩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玩家 , 泡泡玛特在上市后却险些陷入舆论危机:前脚刚因“二次销售”登上热搜 , 后脚又因虚假宣传被曝出“兑奖纠纷” , 简直“不忍细看” 。
而据某投诉平台显示 , 有关泡泡玛特的投诉达3000多条 , 主要集中在产品瑕疵、退货难、售后不理睬等硬核问题 。 从前的小甜甜变成如今的牛夫人 , 说的莫过于此了吧 。

投资者网|“二次销售”、兑奖纠纷过后 泡泡玛特的下一个“盲盒”在哪里?
文章图片
图2/7

“开挂般”的逆袭
可这能说泡泡玛特就不牛了吗?要知道 , 泡泡玛特的创始人王宁是个85后 , 年仅33岁就成为了中国最有钱的富豪之一 , 身价数百亿元人 。 在广为人知的坊间传闻中 , 年轻时的他曾经卖过报、洗过车还自学了编程软件来卖 , 在大学时期 , 他还曾经卖过光盘 , 一张5元、8元 , 竟卖到了2000多张 。

投资者网|“二次销售”、兑奖纠纷过后 泡泡玛特的下一个“盲盒”在哪里?
文章图片
图3/7

可在视频网站的兴起下 , 光盘逐渐成了王宁心中的白月光 , 但他仍忘不了零售带来的甜头 , 便开了间“格子铺” 。 格子铺虽然让他看到消费者对新颖、好玩、潮流商品的喜爱 , 但却也提醒着他这种模式的“可模仿性” 。
直到有天 , 他在香港的街道遇到了超人气潮流零售连锁店 , 这才有了泡泡玛特 。 令人不解的是 , 如诸多潮玩百货店一样 , 泡泡玛特最初售卖的也是各种新奇小物件 , 可最后怎么专做潮玩了?

投资者网|“二次销售”、兑奖纠纷过后 泡泡玛特的下一个“盲盒”在哪里?
文章图片
图4/7

2015年 , 王宁邂逅了日本某公司的造型角色玩偶Sonny Angel , 并因此发现了盲盒的巨大商机 。 2016年 , 他打探到粉丝的喜好买断了Molly的IP版权 , 随后又获得了Pucky等热门IP合作 , 并将盲盒融于其中 。
从那以后 , 便是“老天赏饭吃”了 。 从最直观的业绩来看 , 2017年至2019年 , 泡泡玛特的营收从1.58亿元增至16.83亿元;净利润更是自156万元增长至4.51亿元 , 增长了近300倍 , 毛利率也从2017年的47.6%上升至64.8% 。
盲盒的“玄机”
有些大佬可能不理解 , 盲盒说到底只是个玩具盒子 , 加上它里面的玩具也不一定能有10块钱 , 售价也不到百元钱 , 那它是如何创造奇迹的呢?虽然没有“可贵”的外表 , 但盲盒却有一个有趣的“灵魂” , 那就是IP 。 2019年 , Molly一年大卖4.56亿元 , 几乎顶了半边天 。
有观点认为 , 盲盒背后所代表的IP可以看作为虚拟偶像 , 盲盒受众与之前的追星族群非常重叠 。 就像光盘曾是老一代人的青春与回忆,如今的盲盒或许也已经成为新一代人戒不掉的“瘾” 。
根据泡泡玛特公开的数据 , 目前的主要消费群体为18岁至34岁的职场女性或学生群体 , 其中出生于1995年至2010年间的年轻人(Z世代)占比3.2% 。 这可都是时代的弄潮儿 , 消费主力中的战斗机啊 。
经《思维财经》问询 , 这个年龄段的人群特别是女性 , 一般很难抵住新鲜事物的诱惑 , 尤其是未知的、充满刺激性的事物更是对她们充满了诱惑 , 而外面看不到、打开才知道的盲盒 , 恰好满足了这一心理 。
比如 , 泡泡玛特一系列盲盒通常包括12个常规款和1个隐藏款 , 常规款可以在包装上看到图案 , 但隐藏款不行 , 而且抽中隐藏款的概率仅为1/144 。 这样的稀缺性 , 更是引得很多玩家趋之若鹜 。
2020年上半年 , 泡泡玛特的全渠道会员人数已经突破700万 , 注册会员复购率达到51% , 堪比酱油、花生油等刚需消费品 。 不同于消费品的是 , 在一众粉丝和炒家的“合作”下 , 盲盒甚至卖出了几十万的天价 。

投资者网|“二次销售”、兑奖纠纷过后 泡泡玛特的下一个“盲盒”在哪里?
文章图片
图5/7

“剧情”要反转了?
人有悲欢离合 , 月有阴晴圆缺 。 虽然“IP+盲盒”的模式让泡泡玛特吸金无数 , 但其中套路也让不少消费者心碎 。
比如买盲盒可不像赌石一样看看摸摸就能选 , 夸张点说 , 很多人买了很多年的盲盒 , 都不一定能买到自己喜欢的那款 , 就算买到了可能要花很多钱;而且还有盲盒带有“赌博”性质 , 因为购买盲盒的目的就是把钱用在“不确定性”上面 , 通过获得稀有款来刺激多巴胺分泌 , 从侧面证明单一购买者的运气远超他人 , 因此也有评论认为 , 这种模式会助长赌博心理 , 危害青少年的身心健康 。
一时间 , 有关盲盒市场噱头过大、价格不合理、炒作严重等各方面问题引发热议 , 其中不少是有关盲盒炒到天价的消息 , 甚至出现了“盲盒即为消费者智商税”的说法 。 其实 , 早有业内人士指出 , 盲盒模式本身处于法律灰色地带,涉嫌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关于有奖销售的限制条款以及可能涉嫌变相赌博 。
去年年底 , 新华社也发文呼吁 , 监管部门应进一步规范盲盒经营模式 , 避免其畸形发展 , 给社会和青少年成长带来负面影响 。 今年1月底 , 中消协也曾发文指出盲盒市场存在过度营销、虚假宣传、假冒伪劣产品时有出现、消费纠纷难解决等四大问题 。
虽然对于盲盒市场的种种猫腻 , 法律尚未明令禁止 , 《思维财经》相信 , 监管早晚会有个说法 。 但就像那句老话 , 说“喜欢他 , 始于颜值 , 陷于才华 , 忠于内涵” 。 盲盒文化最大的内涵可能就是给玩偶赋予新身份甚至寄托感情,但在种种炒作风下 , 这感觉或许已经变味……

投资者网|“二次销售”、兑奖纠纷过后 泡泡玛特的下一个“盲盒”在哪里?
文章图片
图6/7

“迪士尼”梦能圆吗?
回到泡泡玛特 , 在凭借着一款盲盒一炮而红后 , 它又实现了全产业链一体化 , 创始人王宁曾把泡泡玛特比作国内最大的潮玩公司 , 更是把公司的前景描述为“迪士尼” 。
但与迪士尼、漫威等IP凹人设、讲故事相比 , 泡泡玛特却走出了不一样的路线 , 不需要那些复杂的步骤 , 更像是“一步登天” 。 对此 , 王宁也曾谈过 , “我们不一定像迪士尼一样拍那么多电影 , 但是也许会像迪士尼一样拥有很多非常有价值的超级IP 。 ”

投资者网|“二次销售”、兑奖纠纷过后 泡泡玛特的下一个“盲盒”在哪里?
文章图片
图7/7

遗憾的是 , 泡泡玛特虽然发展多年 , 拥有数十款IP , 并专门通过与迪士尼、HelloKitty、小黄人等国外知名IP的合作或者授权走向海外 , 但再未出现如“Molly”一样的爆款 , 而“Molly”也并未再现荣光 。 招股书显示 , Molly成为了在2020年上半年唯二两个同比收入下滑的IP之一 , 其同比收入下滑高达36% , 收入占比直接从2019年的27.1%下滑到了13.7% 。
其实 , 这并不奇怪 。 在泡泡玛特的同行玩家中 , 有拥有KIMMYMIKI系列、罗小黑、樱桃小丸子、蜡笔小新等知名IP授权的52Toys , 有拥有包括Sonny Angel在内的700多家IP授权的IP小站 , 还有更注重人设和互动的十二栋文化 。 更别提 , 还有各路跨界巨头的“虎视眈眈” 。
除了看得见的 , 也别忘了那些看不见的潜在对手 。 比如 , 如今迪士尼的店铺在国内已到处可见 , 里面也有多款做工精美的小精灵玩具 , 未来如果转战盲盒市场 , 可能会有不小优势 。 根据迪士尼的财报 , 来自亚太地区的营收占比约为11% , 与欧洲市场很接近 , 而中国也曾被其视为最有增长潜力的市场 。
【投资者网|“二次销售”、兑奖纠纷过后 泡泡玛特的下一个“盲盒”在哪里?】面对激烈的竞争和随时可能到来的监管 , 泡泡玛特又留了哪些“后招”?对于产品质量、IP打造方面存在的不足 , 又该怎样改善?对此 , 《思维财经》向泡泡玛特致函询问 , 不过并未得到回复 。 《思维财经》出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