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藏文科普|当绘画展现“诺奖”人文图景


科学|藏文科普|当绘画展现“诺奖”人文图景
文图 / 刘夕庆
本文来自《知识就是力量》杂志

科学|藏文科普|当绘画展现“诺奖”人文图景

科学|藏文科普|当绘画展现“诺奖”人文图景

科学|藏文科普|当绘画展现“诺奖”人文图景

科学|藏文科普|当绘画展现“诺奖”人文图景
诺贝尔的科学与人文精神
【科学|藏文科普|当绘画展现“诺奖”人文图景】
科学|藏文科普|当绘画展现“诺奖”人文图景
阿尔弗雷德·伯纳德·诺贝尔
诺贝尔在科学与人文事业有两项享誉全球的成就:一个是利用化学研究发明了矽藻土炸药 , 另一个是创立了诺贝尔奖 。 但在世人看来 , 诺贝尔奖的实施应该更加伟大 , 因为它的独一无二性在客观上起到了统一和规划世界科学与其人文精神发展的目的 , 并刺激了20世纪及以后科学事业的加速发展 。
物理学奖的科学与人文图景
1956年 , 杨振宁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了次年的物理学奖 。 杨振宁的获奖证书图案有着康定斯基的抽象画风格 , 以色点为主 , 结合块、面和线条 , 中间带有抽象风格的粒子 , 镜面的“守恒”构成了主要元素 。

科学|藏文科普|当绘画展现“诺奖”人文图景
物理学奖三个不同时代和画风的证书画作——上画:杨振宁证书;下左:康奈尔证书;下右:希格斯证书
彼得·希格斯获得2013年物理学奖——“希格斯玻色子”是标准模型里的基本粒子 , 证书画面中那些优美深邃的蓝色隐喻充满无穷奥秘的宇宙 , 而那颗仿佛有质量的粒子正坠进深渊 , 整幅画面充满了现代艺术画之感 。 希格斯提出的“希格斯机制” , 证明了其玻色子的质量 , 预言了它的存在 。
化学奖的科学与人文图景

科学|藏文科普|当绘画展现“诺奖”人文图景
上画:2015年度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三合一”肖像——依次为林达尔、莫德里奇和桑贾尔;下画:分别为三位得主获奖证书中具有DNA科学人文意味的画作(从左到右)
瑞典皇家科学院2015年10月7日宣布 , 将该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瑞典科学家托马斯·林达尔、美国科学家保罗·莫德里奇和具有美国和土耳其双重国籍的科学家阿齐兹·桑贾尔 , 以表彰他们在基因修复方面的贡献——这三位科学家不但有单独的肖像绘画和所配个人介绍 , 还有“三位一体”的画像奉献——这让观者感到尽管是同一获奖项目 , 但不同人却具有不同方面的贡献 。 同时 , 他们三人获奖证书上的绘画也有专业、同一而多样的艺术之感 。 从三份证书的画面上能看到获奖研究是有关DNA修复的内容——表明人类已“偷看到了”细胞君用来修复DNA的工具箱 。
生理学或医学奖的科学与人文图景
1928年 , 亚历山大·弗莱明首先发现青霉素对各种传染病有疗效 。 后来 , 英国病理学家弗劳雷、德国生物化学家钱恩进一步研究改进 , 并成功的用于医治人的疾病 。 因此 , 三人同于194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在弗莱明的证书上 , 右上角是治病救人的医学标志 , 中间树木两边分别是医生和士兵 , 这是因为二战的时候 , 青霉素让不少人的感染被治愈 。

科学|藏文科普|当绘画展现“诺奖”人文图景
左图:弗莱明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证书上的画作;右图:克里克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证书上的画作
弗朗西斯·克里克于1953 年在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与詹姆斯·沃森共同发现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及其对生物中信息传递的重要性 , 二人因此与莫里斯·威尔金斯共同获得了1962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 DNA是生命的螺旋 , 在其证书画面上的人物手中也拿着一个发出光亮、类似螺旋的长链体作为象征 。
科学与人文好像是兄妹 , 表面看起来虽分属人类社会两大领域 , 但都出自于一个“母体”——皆为探索世间奥秘而生 , 只是“性别”不同而已 。 作为一个具有人文精神的科学家 , 诺贝尔遗嘱设立的自然科学诸多奖项的颁奖典礼也都尽显上述的内涵 。 而作为新时代的中国青少年更应该以此为动力 , 朝着远离凡尘之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人类文明顶峰迈进!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