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牛年春耕新图景

东风吹绿草 , 布谷劝春耕 。 华南农业大学的温室大棚里 , 一批经历过“星际旅行”的“天稻”种子 , 正从沉睡中苏醒 。 这些种子 , 搭乘嫦娥五号探测器历经20余天的“环月旅行”后顺利返回地球 , 标志着我国水稻航天育种完成深空空间诱变试验 。 如今 , 它们萌发细芽 , 让科学家们充满期待 。
这是牛年春耕的一个缩影 。 千年农耕文明与耕牛相伴 , 谱写了田园牧歌的美丽画卷 。 近年来 , 随着高新科技成果向农业领域快速渗透 , “铁牛”——地面农业机械、“飞牛”——农用无人机等科技装备当起了主角 , 它们上天、入地、联网、高能 , 牛年“犇春耕”春意无限、生机无限 。

作业|牛年春耕新图景
文章图片

“新牛”下地 , “耕”出新希望
春光灿烂 , 洞庭湖平原油菜花竞相开放 。
二月二 , 龙抬头 , 但田间很难见到水牛拉犁、农民吆喝着耕田的场景 。
一大早 , 趁着晴好天气 , 湖南省汨罗市业兴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农机队队员们赶到田间 , 坐上旋耕机 。 只听轰的一声 , 5台旋耕机往前开动 , 泥土被划开 , 紫云英、青草、油菜被卷起来 , 再被翻进泥土中 , 它们将被沤成绿肥 , 帮助今年的早稻秧苗茁壮成长 。
带队的翁国一腿泥浆 , 脸上都是汗水 , “过去用牛耕田 , 一头牛一天差不多只能耕1亩 , 现在机械耕地 , 搞起来三下五除二 , 效率高得多 , 像这种旋耕机 , 一台机器一天差不多能耕60亩!”
洞庭湖平原是我国双季稻的主产区 。 据了解 , 翁国所在的业兴农业专业合作社今年计划种植1000亩双季稻 , 比去年增加400亩 。 “有了这些‘铁牛’帮忙 , 种田确实不再那么累 , 以前一户顶多种10多亩田 , 现在全程机械化 , 可以轻轻松松种百多亩 。 ”
在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 , 绿油油的麦田一望无际 , 一台台新型植保机来回穿梭 。 种粮大户周地帅刚用新型植保机给小麦施了肥 , 一个劲地向采访人员夸赞它的高效 。 他说:“以前人工施肥 , 一人一天只能施20亩左右 , 用这台机器 , 两个人一天能施300亩以上 , 而且设定好用量参数 , 可以实现精准施肥 , 节省成本 。 ”
在春耕的舞台上 , 除了力气大、效率高的“铁牛” , 还有长了翅膀、功能多样的“飞牛” 。
3月12日 , 广东省台山市汶村镇茭一村的农田里 , 何志辉开始了他的表演:拿着手机 , 打开应用软件 , 输入高度、密度、半径 , 点击启动图标 , 一架无人直播机迅速升起 。 按照设定的路线 , 无人机均匀地撒播水稻种子 。 只用了半个小时 , 近40亩地全部撒完 , 过去靠人工播种 , 需要一个白天才能达到这个效果 。 他说:“无人机原来只有喷洒农药功能 , 现在可以进行多项田间作业 。 ”
何志辉的合作社今年还引进了自动驾驶犁田系统 。 花了20分钟学会操作的何志辉说 , 以前驾驶犁田机虽然也节省人力 , 但操作很费事 。 现在安装了自动驾驶系统 , 犁田机的作业路径、作业频率等等 , 都由系统支撑 , 解放了操作者 , 提高了作业成效 。 “生产效率提高了 , 我经营的土地面积越来越大 , 今年扩大到2000亩了 。 ”

作业|牛年春耕新图景
文章图片

“智能”加持 , “开”来高效率
阳春三月 , 在安徽省芜湖市三山经开区峨桥镇 , 中联智慧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牵头流转经营的2000多亩示范基地里 , 金黄的油菜花随风舞动 。
尽管离基地有20多公里远 , 但油菜地里的“一举一动”尽在中联智慧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袁勇富的手机里 。 原来 , 在当地农业农村部门和科研院所的指导参与下 , 基地作为“智慧农业”试验田 , 安装了农业物联网设备 , 对气象、土壤、虫害等信息 , 均能进行实时监测 , 并与后台联网 , 以便做出科学农事决策 。
“这些信息通过物联网进行连接 , ‘农业大脑’能做出精准预测 , 精准指导各项农事操作 , 需要施肥就施肥 , 需要治虫害就治虫害 , 不误农时 。 ”袁勇富说 。
他所在的公司创建了工厂育秧物联网、全生育期管理物联网、农事作业车联网、水稻烘干智能监控网、品牌销售电商网“五网合一”的智慧农业经营服务模式 , 将水稻生产过程梳理为标准化种植13个阶段和49个决策环节 , 通过10大算法、23类模型对水稻全生长季进行管控 , 实现了智慧农业赋能的水稻全程标准化种植 。
“数字化、标准化、产业化水稻种植 , 实现了在最佳时间做出最佳决策 , 省时省力 。 ”去年的水稻种植成果让袁勇富引以为豪 , 经过专家及数据验证 , 化肥农药综合成本亩均节约108元、增产14.3%、节氮21.8%、减药30%左右 。
近年来 , 最新的科技成果向农业领域快速渗透 , 农业领域的智能化愈加凸显 , 不仅回答了“谁来种地、怎么种地”问题 , 还对“怎么种好地”有了越来越丰富的答案 。
【作业|牛年春耕新图景】在湖南省的广袤田间 , 通过推广使用植保无人机、精量施肥机和生物制肥机 , 促进农业生产减药、减肥和减污 , 已经成为种田新时尚 。
湖南省益阳市赫山区“90后”大学生农民段照和他的好友们近3年来连续在做“三减”试验 。 用植保无人机搜集数据 , 再通过手机应用软件对数据分析 , 他们发现 , 减药10%能达到最佳效果 , 不仅能给每亩水稻降低7元的用药成本 , 还因为避免过量农药对禾苗的伤害 , 让产量也能提高20斤左右 。
段照很期待今年的春耕 , “我们对试验数据进行处理 , 以此为基础摸索出种植方案 , 再应用到今年春耕上 , 能种出更加优质、安全的稻米 。 ”

作业|牛年春耕新图景
文章图片

“农家”变身 , “玩”转黑科技
在湖南省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文昌阁乡文西新村 , 小伙子马啸是一个名人 。 他毕业于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建筑系 , 2014年 , 马啸辞职回到麻阳 , 流转了800亩土地 , 创办了佳森农场 , 开始种植有机稻 。
“创业之初很艰难 , 但我认准了这条路 , 相信不会错 。 ”马啸告诉采访人员 , 他一开始就决定摒弃传统的种粮套路 。 缺技术 , 他就从农科院所请专家;田间管理跟不上 , 就虚心向附近的种地“老把式”请教;对田地进行改良 , 每年一次抽检化验 , 保证水土零污染;主动将产品送往国际权威机构进行检测 。
到2018年底 , 马啸的投入开始产生效益 , 水稻、鸭等产品逐渐盈利 。 去年开始 , 他将大数据引入田间管理 。 “有了科技支撑 , 我的农场四季都有产出 , 有大米、黑豆、大豆等8种粮食 , 辣椒、西兰花、胡萝卜等9种蔬菜 , 树莓、樱桃、香瓜等9种水果 , 玫瑰、洋甘菊、金盏菊等8种香草茶 , 还有鸭、鹅等家禽 。 ”
种粮人队伍从年龄结构到知识水平、学历层次、资本背景等都发生了深刻变化 , 让古老的农业焕发出前所未有的新活力 。
操作无人机、尝试“共享农机”、用手机“种田”……对于安徽省天长市“90后”留洋硕士平东林来说 , 这些父辈们想都不敢想的事 , 在他手里都变成了现实 。
平东林是天长市禾禾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 , 2017年返乡承包土地 , 2018年5月注册成立合作社 。 “搞传统农业 , 费了好大劲 , 还没有好效益 。 我就想着年轻人要有年轻做法 , 把现代科技融入传统农业 , 做好生态农业、订单农业、品牌农业 。 ”平东林说 。
“这次雨季来之前 , 我们用无人机对小麦、油菜进行了除草作业 。 ”看着眼前绿油油的小麦 , 平东林说 , 以400多亩油菜为例 , 以前用传统喷雾机除草 , 需要6个人忙2天 , 现在2个人操作2架无人机 , 半天就完工了 。
平东林从去年起还尝试“共享农机”新模式 , 跟南京一家科技公司合作 , 开发了一个农机监管平台 , 在外地引进60台植保无人机 , 加入自己所在的合作社 , 进行科学调配监管 , 为周边农户提供社会化服务 。 平东林对未来信心满满 , “我相信 , 随着科技继续进步 , 种田还会发生巨变 , 会有越来越多像我这样的年轻人加入进来 , 成为农田里的主要力量 。 ”

作业|牛年春耕新图景
文章图片

文字采访人员:苏晓洲、周楠、周勉、姜刚、李雄鹰、吴涛、崔俊杰
新媒体编辑:王晶晶

    推荐阅读